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0 09:45:47

文/清歡說教育

插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圖

《祝福》是魯迅小說集《彷徨》的開篇之作,可見其意義非凡。人們在閱讀《祝福》時,将目光聚焦于“禮教吃人”四個字。這固然不能算錯,但并不是魯迅先生表達的重點。

魯迅在《題〈彷惶〉》中寫道:“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創作《彷徨》時,魯迅的思想已不再像創作《呐喊》時期熱血。在《呐喊》中,魯迅主張打破“鐵屋子”,當時的魯迅希望用知識分子的“呐喊”來喚醒“沉睡”的百姓,在絕望中給予人們希望。因此,魯迅會在夏瑜的墳上平添“一圈紅白的花”。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1

《呐喊》是熱血沸騰式的呼喚,而《彷徨》則是沉默式的覺醒。《祝福》寫于1924至1925年間,此時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知識分子經過“五四運動”已然覺醒,開始思索如何救國,但是面對社會現狀又感到挫敗無力。

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身上有着“矛盾性”的烙印。一方面他們努力尋求救國之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一方面他們對于中國現狀又深感絕望。

魯迅的《祝福》并未将矛頭指向社會的黑暗,而是通過祥林嫂的遭遇來刻畫人性的麻木與愚昧。《祝福》圍繞祥林嫂的一生,通過寫祥林嫂出逃做工、被迫改嫁、喪夫喪子、絕望赴死的經曆,來表現人情冷漠、世态炎涼。

有人對祥林嫂施以同情,因為她飽受“四權”的壓迫之苦。所謂的“四權”就是指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和夫權。幾千年來,“四權”就如同一塊巨石,沉重地壓在古代女子的心口。她們掙紮而不得,有的甚至坦然接受,将壓迫視為理所應當。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2

有人對祥林嫂嗤之以鼻,因為她愚昧無知、自作自受。他們認為祥林嫂試圖通過“捐門檻”來贖罪,實在是愚昧。面對自己喪子之痛,看客們都聽膩了她的故事,可是祥林嫂還是“聒噪”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自己的痛苦,備受排擠而不自知。

初讀時,大家對祥林嫂的印象或許是“悲苦”“聒噪”“愚昧”之類的詞語,可是重讀《祝福》,我發現魯迅先生要表達的并非如此。我們關注到了祥林嫂的“聒噪”,可曾感受到她死前的“沉默”?我們看到了祥林嫂的“悲苦”,可曾理解她的屢次“抗争”?

祥林嫂是魯鎮的“存在主義”哲學家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的一大主流,魯迅先生曾非常崇拜尼采,他的作品中雖不曾直接出現“存在主義”,但卻受到“存在主義”無意識的影響。

“存在主義”最早由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加布裡埃爾馬塞爾提出。存在主義強調:“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簡單地說,“存在主義”有兩大特性:一是強調“存在是偶然的”,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不确定的;二是強調“人是有自由選擇的”,人不是自己選擇來到世上,而是被“抛”到世界上的,起點是被動的,但是人生是可選擇的。

在西方的《聖經》中,也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故事,那就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這就決定了人的存在的本質前提:被動性、偶然性、不确定性。

我們再來看祥林嫂的故事。魯迅對祥林嫂第一任丈夫的職業和年齡都進行了描述,他叫祥林,以打柴為生,大約十六七歲,比祥林嫂小10歲。這裡有一個暗含的信息:他們年齡差距如此之大,實則并不匹配,那麼,很有可能是祥林嫂無依無靠,迫于生計嫁給祥林。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3

可萬萬沒想到,才十六七歲的祥林竟然就死了。如何死的?書中并未交代。這是祥林嫂人生的起點:被動的、偶然的存在。這正如薩特所說的“被限制的處境”和“特定的存在”。祥林嫂的起點滿足了“存在主義”的第一個特性:存在的偶然性。

古人說“嫁雞随雞,嫁狗随狗”,可見“三從四德”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們骨髓。既然如此,祥林嫂的丈夫死了,她應該待在婆家,為年輕的丈夫“守活寡”,這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可是祥林嫂卻選擇了“叛逃”。她選擇逃到魯鎮,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這與薩特的“存在即選擇”發生了巧合,滿足了“存在主義”的第二個特性:自由選擇。

祥林嫂命運雖然悲苦,但是她做出了自由選擇,體現了她的“自由意志”。因此到了魯四老爺家,她努力幹活,甚至比男子還優秀,讓嫌棄她“寡婦”身份的魯四老爺也無話可說,很快便決定留下她。

“試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閑着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錢五百文。”

祥林嫂雖然做得多,但是她絲毫不抱怨,而是感到心滿意足。祥林嫂所願,無非就是“安安穩穩地做個合格的奴隸”。小說中用“笑影”和“白胖”這種畫龍點睛式的筆墨來展現祥林嫂此時的滿足與安樂。

“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4

可惜好景不長,很快祥林嫂被她的婆婆發現,并讓人擄了回去,逼她改嫁。婆婆的擄掠改變了祥林嫂自主選擇的存在狀态,這一偶然事件又讓祥林嫂進入另一種被動狀态。

反抗未果後,祥林嫂選擇坦然接受,與第二任丈夫生下一個白胖胖的兒子。此時她的人生發生了第二次逆轉:丈夫死于傷寒,兒子被狼叼走。

如果說祥林嫂人生的第一次逆轉是因為人禍(惡婆婆的強擄強嫁),那麼祥林嫂人生的第二次逆轉則是因為天災(丈夫和兒子的死亡)。此時祥林嫂作出了第二個自由選擇:重返魯鎮。

正如前文所說,“存在主義”強調,人的存在本身沒有意義,而是自我選擇塑造了人生的意義。祥林嫂重返魯鎮,便是在尋找人生的意義。第一次去魯鎮是“新建”人生意義,而第二次去魯鎮則是“找補”人生意義。

重回魯鎮後,祥林嫂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她不再熱情,魯四老爺因為她再次守寡,認為她不祥,剝奪了她準備祭祀物品的權利。

這對祥林嫂而言是極大的打擊,她開始質疑人生的意義,所以問我世上究竟是否有魂靈?地獄是否真實存在?

“她走近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祥林嫂的這個問題實際指向人生的“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也曾用“向死而生”來描述人的存在,即:人隻有意識到“死亡”這一終點才會呈現出存在的意義。

祥林嫂的一生,有被迫的偶然的存在,也有自主選擇的抗争。作者賦予祥林嫂特殊的意義,讓她從肉體走向靈魂,從生存走向意義,祥林嫂實則是魯鎮“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一個意象。

祥林嫂是思想超前的“覺醒者”

祥林嫂不僅不是愚昧無知的代表,相反,她是個思想超前的“覺醒者”。

正如前文所說,這個時代覺醒的知識分子身上有一個重要特性,即“矛盾性”。

祥林嫂身上也有許多矛盾之處:她一方面受盡折辱,一方面勇于抗争;一方面深感絕望,因為喪子而痛苦不堪,一方面勇于傾訴,試圖排遣痛苦;一方面她備受壓迫、渴望做個奴隸,一方面又渴望獨立自尊、自給自足。這不正與近代知識分子的“矛盾性”“痛苦性”一緻嗎?

祥林嫂具備了“覺醒者”的條件:她最先感知到痛苦,無盡地承受了痛苦,為了解決困境,她不惜犧牲自己。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5

魯迅先生曾說:“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祥林嫂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那麼,她身上必然有着某種“價值”。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祥林嫂經曆了人生最大的打擊後,不停地向周圍的人傾訴,希望以此來獲得共情,從而減輕痛苦。可惜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别人都把祥林嫂當成“笑料”,特意趕來聽她的故事,順便賠上幾滴淚水,以此獲得茶餘飯後的談資。

祥林嫂發現事實真相後,沉默了一段時間,她開始閉嘴了,不再逢人就講自己的遭遇。“沉默”是祥林嫂“夢醒了”的标志,也是她走向絕望的預警。

此外,祥林嫂是個思想超前的人,主要體現在世人皆逆來順受時,她選擇了奮起反抗。祥林嫂的反抗主要有以下五種方式。

反抗一:逃離

祥林嫂做出的第一次反抗,便是在第一任丈夫死後,拒絕“三從四德”,逃離到魯鎮,成為魯四老爺家的一名長工。從此祥林嫂自力更生,幹活賣力,從不偷懶,很快就存下了一大筆錢。

“從一而終”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仔細閱讀文章發現,祥林嫂叫什麼,無人知曉。因為她的丈夫叫“祥林”,因此大家都稱呼她為“祥林嫂”。接着祥林嫂改嫁給賀老六,可是等到祥林嫂再次返回魯鎮時,大家依舊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這就意味着,在人們心裡,隻有第一任丈夫才是作數的,女人就該“從一而終”。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6

反抗二:撞擊

祥林嫂被她婆婆擄回去後,馬上被綁上了花轎,嫁到了深山裡。原因很簡單,願意嫁到深山的女子不多,将祥林嫂嫁過去可以得到八十千的彩禮,除去自己小兒子成親的錢,還可以賺十多千。

“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強幹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裡去。倘許給本村人,财禮就不多;唯獨肯嫁進深山野坳裡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祥林嫂面對婆婆的做法,進行了第二次反抗:在婚禮上,祥林嫂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頓時鮮血直流。祥林嫂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内心的不滿,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反抗三:傾訴

本以為嫁給賀老六後,祥林嫂能過上一段安穩的日子,可是年紀輕輕的賀老六敗給了傷寒,自己唯一的兒子也成為了餓狼腹中的事物。祥林嫂遭受雙重打擊,内心陷入無比的自責與痛苦中。

再次回到魯鎮後,她将這裡視為自己靈魂的栖息地,以為可以在這裡找到一絲安慰。所以她不停地向别人傾訴内心的痛苦,渴望以此減輕一點内心的悲痛。殊不知,看客們一遍又一遍地讓她撕裂傷口,隻為确認她的确受過傷。

反抗四:捐贈

魯鎮的人都将祥林嫂視為“不祥之人”,因為她“克夫克子”,而且改嫁不貞。“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隻肯洗器皿。”這樣一個“善女人”,卻将祥林嫂推向了萬丈深淵。

柳媽恐吓祥林嫂,将來到了陰間,兩任丈夫會争搶她,因此閻羅大王隻好把祥林嫂鋸開,分給他們。

為了避免這一悲劇,祥林嫂進行了第四次反抗:通過“捐門檻”來贖清自身的罪孽。

對祥林嫂的命運感歎(祥林嫂原來是個思想超前的)7

“儀式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危險。”捐完門檻後,祥林嫂神氣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内心輕松不少,臉上也開始浮現出笑容。祭祀時她做得更出力了,四嬸的一句“你放着罷,祥林嫂!”再次将她打入冰點,從此祥林嫂開始走向反抗後的絕望。

反抗五:質疑

祥林嫂的最後一次反抗是質疑鬼神。世上究竟有無鬼神,祥林嫂是魯鎮第一個發出質疑的人,即便是像文中“我”這樣的知識分子,回答起來也是含糊其辭,隻能用“說不清”來掩飾自己的窘迫。

對祥林嫂而言,生與死的界限已經消失,生與死相鄰,祥林嫂的生一直貼近着死。此時的祥林嫂,“生”隻是一種不自覺的存在,而“死”是一種自我的選擇。她對“生”已經徹底絕望,期望死後能與家人“團圓”。

結束語

魯迅先生曾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作者思想中本身蘊含着深刻的矛盾性,他以批判的方式、以犀利的語言來描述國民的麻木,揭露國人的痛苦,試圖喚醒人們奔向更好的未來。

魯迅以《祝福》為題,用“祝福”來形容祥林嫂,而不是“憐憫”或“悲慘”,可見魯迅賦予祥林嫂的獨具匠心。縱觀祥林嫂的一生,她被動地遭受諸多痛苦,有天災、有人禍,但是一生都不曾放棄反抗。她才是真正的思想超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