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科學家都在想什麼

科學家都在想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20:13:23

來源:【中國科學報】

文 | 武夷山

2021年4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德國聯邦國防軍大學社會學教授Sina Farzin、德國不萊梅大學駐場作家Susan M.Gaines女士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士Roslynn D.Haynes女士三人共同主編的Under the Literary Microscope:Science and Society in the Contemporary Novel(本文作者譯為“在文學顯微鏡下:當代小說中的科學與社會”)。

筆者1993年發表過一篇題為“從文藝作品中的科學家形象看反科學思潮”的會議論文,此文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便是Roslynn D.Haynes發表于1989年的論文《文學作品中的科學家——形象與成見及其重要性》。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那麼文學作品必然對此有所反映。不過,這條反映之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研究科學與文學之關系的一位學者在199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在文學作品中是找不到對科學日常運作的描寫的。這句話在當年也許是對的,可現在不再是這樣了。

三位主編在本書“導言”中寫道: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間,我們開始看到有一大批新型小說湧現出來,它們對于真實的科研實踐(包括曆史上的和當代的科研實踐)以及科學家角色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進行了明晰、深入的描述和探讨。

新一代的科學小說(science novels)有各種叫法——“虛構作品中的科學”“技客小說”“實驗室文學”等。無論叫什麼名字,反正科學文學開辟了一個新的空間,讀者在此空間氛圍裡可以更好地體驗和思考科學的威力:科學既揭示大自然的秘密,也推動社會變革,引發也試圖緩解各種風險。

本書考察了在這一新的創意空間中發生的話語之隐含意義,一方面,科學及其成果是如何被社會接受的,是如何影響社會的;另一方面,科學工作是如何受到社會的影響的。

本書收錄的文章分析了芭芭拉·金索沃(美國國家人文勳章獲得者)、美國作家理查德·鮑爾斯(名著《回聲制造者》的作者)、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我國作家餘華對他評價極高)等在内的衆多作家的作品,讨論了很多至關重要的主題,包括科學機構的經濟化,科研工作中的倫理、風險和性别不平等問題,科學家的刻闆印象之重塑,不斷演化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學,讀者對科學小說之接受以及科學小說對公衆理解科學之潛在貢獻,等等。總之,本書可以成為當代文學課程和科學元勘課程有價值的參考書。

全書分為“導言”《文學顯微鏡之下的科學》和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題為“背景與語境”。分别為1~3章:晚近非虛構作品中的科學與社會(兩位作者都是英語教授);從個體知識生産到集體知識生産——非虛構作品簡史(兩位作者分屬于社會學和傳媒研究);在瘋狂與平庸之間——當代小說對科學之混雜描繪(刻闆描繪和真實描繪并存)。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嵌入的科學:科學工作和知識受到的社會影響”。分别為4~7章:面臨風險的科學家(兩位作者一個是文學學者,一個是天文學家);臆想小說與似然合理性的意義——對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小說《羚羊與秧雞》的批評性反響所反映出的反烏托邦科學;當科學家是一位女性——小說與女性主義科學元勘(作者是文學、媒體與傳播專業的女教授);科學之經濟化——來自科學小說的啟示(作者是社會學家)。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孰因孰果:科學及其社會後果”。分别為8~10章:技術現代性之科學小說——晚近科學小說中的科學形象(作者是媒體及文化研究教授和英語教授);不聽話的動物,頑固的事物——當代科學小說中的生物實體和科學知識生産(兩位作者都是文學教授);小說中的風險叙事及其引起社會共鳴的潛力(四位作者中包括一名文化社會學博士後、兩名英語文學教授和一名社會學教授)。

科學家都在想什麼(時代不同了科學家也)1

《中國科學報》 (2022-05-27 第3版 讀書 原标題為《變了,文學作品中的科學日常和科學家形象》)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科學家都在想什麼(時代不同了科學家也)2

本文來自【中國科學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