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雙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來成都平原考古的重要發現,其中M154号墓的墓坑深約2.3米,船棺長約6.1米,寬約1米,棺内出土器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是整個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這裡的“棺王”。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随着考古工作的推進,“棺王”正漸漸揭開神秘面紗。M154号船棺墓腰坑出土的成套青銅器中,銅缶金屬光澤依舊,銅匜内精美紋飾也漸漸清晰,不僅有仙鶴、樹,還刻有斟酒、跳舞、拉弓射箭等不同形态的人像。
喝合歡酒模拟畫像。
漆器
發現圓形雙連耳杯 古蜀人或用它喝合歡酒
紅底黑耳的兩塊橢圓形盤緊緊相依,像是一對親吻的情侶。這個被稱作“雙連耳杯”的器物在全國範圍内是第一次出現。
“乍一看它比較常見,但是仔細觀察,這個耳朵的形狀與普通耳杯是有差别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複中心館員楊弢說,在楚文化中,大多數耳杯的“耳朵”應為方形,但雙元村出土的卻是圓形,并且,這個雙連耳杯由一整塊木頭雕刻而成。按照楚文化類似器物的功能,雙連耳杯多用于古代婚禮儀式。
合卺,是中國古代婚禮儀式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程序,在很長一段時期裡,人們也将其作為結婚的代稱。合卺杯是新人共飲合歡酒的專用杯子,形制以雙連的居多。據此,考古專家推測,此次出土的雙連耳杯也具有類似功能。
楊弢介紹,圓耳雙連耳杯的發現,既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蜀文化與楚文化的交流,又反映了蜀文化的自成體系。
1987年荊門包山2号墓出土的耳杯,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圖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土漆床構件 雕刻工藝廣泛應用
“棺王”内發現的衆多漆木器殘片中,一些紋飾精美的黑紅色漆器碎片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楊弢指着浸泡在蒸餾水中的一塊“亞”字形漆木殘片說,這塊漆木器的紋飾特征、銅印章符号特征與2000年成都商業街船棺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特征非常接近,不僅有回首龍紋,還有雕刻的菱形紋,初步推測其應為漆床的床足。
“這種雕刻工藝比商業街船棺葬的漆床工藝更複雜。古人在制作時,首先要在木胎上雕刻花紋,再進行塗飾。類似的工藝,在人們熟悉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有發現。”楊弢推測。
據了解,被認為是古蜀王家族墓地的成都商業街船棺葬中曾出土了兩套漆床。這次出土的漆床與商業街船棺葬出土A型漆床的形制和紋飾十分接近,雖然整體略小,但紋飾更精美,工藝更為複雜,由此可判斷M154号墓墓主人身份是很高的。
M154号墓出土文物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表面清洗和整理,後續需要編制保護修複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進行脫水保護與後期修複,樂觀估計五年内可以完成M154出土文物的保護修複。
出土的漆床與成都商業街船棺葬A型漆床構件很相似。
青銅器
銅缶金屬光澤依舊 銅匜紋飾驚現“小豬佩奇”
今年3月,M154号大墓腰坑中出土的6件青銅器、2件彩繪木器第一時間送到了修複中心。
“剛送到這兒的時候,青銅器外面覆蓋着厚厚的淤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蔣璐蔓介紹,經過清理,考古人員發現,6件青銅器中的銅缶、銅匜還具有金屬光澤,并且發現銅匜内表面刻滿了精美的紋飾。
“通過X射線成像系統對銅匜進行成像處理後,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銅匜内表面所刻的紋飾。”蔣璐蔓說,銅匜内有規律地排列刻畫着仙鶴、樹、斟酒人像、跳舞人像。其中,一個穿着長衫、左手持弓、右手拿箭的側面人像有些“喜感”,其頭部畫像與當今動畫片中的“小豬佩奇”有些相似。對于這些紋飾的解讀,蔣璐蔓說,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墓主何人?
身高約1米6 或為35-40歲成年女性
無論是棺内發現的精美漆器,還是棺下腰坑内的成套青銅器具,都反映了154号墓墓主身份的尊貴。目前,多位考古專家認定,該墓墓主應是古蜀國的高等級貴族。
随着人骨鑒定工作的推進,記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人類考古學專家處獲悉,該墓墓主可能為一成年女性。
根據現有的幾十片墓主骨骼殘片,通過對其股骨、盆骨等特征分析,墓主身高大約1米6左右;從牙齒的磨損來看,其年齡大約35到40歲。而墓主的人種、飲食習慣等,未來将通過骨骼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牙齒分析來确認。
來源: 華西都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