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鹽堿地變豐糧田

鹽堿地變豐糧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12:48:34

鹽堿地變豐糧田(昔日鹽堿地今日)1

(遷入漢沽管理區的天津制冷企業亞通制冷。劉滿倉攝)

鹽堿地變豐糧田(昔日鹽堿地今日)2

(上世紀70年代,漢沽農場水泵廠技術人員探讨技術方案。)

一台鏽迹斑斑的深井泵,凝結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滄桑;一張40年前頒發的國務院嘉獎令,叙說着這片土地曾經的輝煌……今天的唐山漢沽管理區,是鼎鼎大名的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總投資近400億元的150多個京津項目在這裡簽約落地。

“鹽堿地”變“千斤場”

1951年11月,國營漢沽機械農場誕生在一片鹽堿地上。“按照黨中央的指示,漢沽農場成立的目的,就是要為全國沿海灘塗大面積開墾種植探索路徑、積累經驗,為全國糧食供應提供堅強保障。”要想在渤海灣的鹽堿地上種出莊稼,必須先改良土壤,漢沽區志編纂委員會的陳忠時是農場的退休老職工,今年70歲了,他介紹,農場成立後,科技工作者根據“鹽從水來,鹽随水走”的規律,總結出“一洗、二排、三深溝”的技巧,即插秧前用甜水數次拉荒洗堿,插秧後勤排水洗堿,深挖排渠、毛渠控堿,有效解決了鹽堿地種水稻防堿問題。經驗推廣開來,水稻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近年來,陳忠時和一批漢沽農場的老人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漢沽曆史的挖掘整理上。一部有關漢沽大泊村曆史,記載始自公元1404年、52萬字篇幅的《大泊村志》已于2015年出版,正在進行的漢沽管理區區志編纂也已接近尾聲,預計明年問世。

陳忠時說,河北過去有9個大型省屬農場,漢沽農場人口不多,面積在9個省屬農場裡倒數第3,但貢獻卻很大。

漢沽農場一分場,也就是今天唐山在天津境内的“飛地”漢沽管理區臨津産業園,因為在糧食産量方面的卓越表現,1965年被農業部命名為“萬畝千斤場”,并将經驗推廣到全國。

“工業發達”的農場

上世紀70年代,天津大學教授王根慶在漢沽農場實驗站培育出了水稻品種“津稻1187”。“津稻1187”成穗率高、耐旱性強,食用口感好,被推廣到山東東營、遼甯盤錦以及河北白洋澱等地廣泛種植。陳忠時回憶,漢沽農場種植的“津稻1187”,最高時一年曾向外供應達330萬斤。

上世紀70年代,唐山原本發達的養豬業出現衰退,漢沽農場成功培育出了适應當地飼養條件的優質豬種“漢沽黑豬”。後來,漢沽農場與中國農大、河北農大等單位合作,用漢沽黑豬等豬種培育了國内第一個配套系豬種“冀合白豬”。

在漢沽農場的曆史上,工業産值曾占工農業總産值的80%,這是怎樣做到的?陳忠時說,1969年起擔任農場黨委書記的周承先提倡發展工業生産,以此為起點,漢沽人發揮聰明才智,也使漢沽農場研發的農業機械聲名遠播,最有名的是“三機一泵”,即“漢農12”小型拖拉機、小型收割機、小型播種機和“8JD”深井泵。

靠着“8JD”深井泵,漢沽農場曾有“百畝一眼井”之說。1976年唐山大地震,漢沽農場的400多眼井有367眼被毀。由于經濟基礎好、技術水平高,漢沽人在重建期間重新打井,沒花國家一分錢。

農墾精神永傳

“卓然俯今,悠懷溯遠”,正如漢沽農墾博物館展廳内的一段話所說,農墾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003年3月,漢沽農場由河北農墾局移交唐山市管轄,今天的唐山漢沽管理區宣告成立。2014年,漢沽經濟開發區成立。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漢沽管理區因優越的交通區位、廣闊的發展空間、良好的人文底蘊,成為了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占地23畝、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漢沽農墾博物館收集了展示漢沽農墾文化、曆史脈絡的2000餘件展品。一個曾經的農場,如今的經濟開發區,為什麼要建這樣一座博物館呢?漢沽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許煥慶說,漢沽農墾人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創造了一個個輝煌的成就。建立農墾博物館,既是搭建文化事業發展的新平台,也是對農墾發展奮鬥曆程的展示,更是弘揚和傳承在偉大實踐中形成的農墾精神,激勵漢沽人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來源:北京日報

記者 白波

通訊員 陳玲

流程編輯:吳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