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京鐵北拆遷規劃圖

南京鐵北拆遷規劃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4:38:37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長期以來,鐵北是南京人難以割舍卻又不願回首的地區。從幕府山到紅山,北部山林是南京的“城市背景”;從下關到幕燕,城北是主城唯一瀕臨長江主航道的濱江段;上世紀50年代就紮根這裡的化工、電子、汽車産業,奠定了南京早期工業的基礎。可由于京滬鐵路的阻隔,鐵北與主城近在咫尺卻成了“燈下黑”:往南,是成熟的鼓北、旖旎的玄武湖;往北,是夾雜着棚改房、工業庫房的待改造片區,從中央北路蔓延至長江之濱。

南京鐵北拆遷規劃圖(南京鐵北改造二十載)1

鐵北鳥瞰 趙亞玲攝

本世紀開始,南京花了“兩個十年”改造城北:頭一個十年,幕府山進行十期植被恢複,昔日的礦山重披綠裝,“幕燕山水”成為南京濱江旅遊精彩片區、長江沿線城市最為壯闊的濱江風貌段;第二個十年,燕子矶地區60多家化工企業搬遷,原址興建起18平方公裡的濱江新城,常住人口已達15萬人,遠期規劃人口30萬人。

如今,鐵北地區再獲“重大提振”:年前和燕路過江通道、地鐵1号線北沿線、7号線北段等四大交通工程同時通車,把鐵北完全“攬入”主城懷抱,這一地區成為主城、江北、新港間的“夾心湯圓”,區位優勢、地區價值凸顯。驅車路過或是坐地鐵穿行城北,你會發現這裡距離主城這麼近,變化這麼大,山水這麼好。

但和同期開發的河西南、後起之秀南部新城,以及雨花台“兩橋”地區相比,鐵北曆史包袱還很重,産居未能同步推進。這麼些年來,鐵北從搬企業、建新城到做環境、優配套,各類城市舊改“工具”都在推進,但和周邊闆塊依然存在明顯落差,全面振興到底還欠缺“哪一把火”?随着城市化進入中後期,城市更新成為舊改主流,讓我們重新打量城北、關注鐵北,求解這片南京主城最大的待改造片區振興發展路徑。

舊區改造交通先行,快速路網打通鐵北

元旦後随着陸續“陽康”的市民上班,和燕路通道給南京城北過江交通送來了“及時雨”。日前下午5點,記者驅車從長江大橋過江,駛上大橋南路高架,已出現車多緩行狀況,在大橋南橋口和緯一路交彙處,還設置紅綠燈交替放行,好在大橋上交通還算順暢,車行至江北泰山新村,耗時一刻鐘。

但從江北大道折向浦儀公路,從新開通的和燕路通道過江,一路上有如“駿馬奔馳”般快捷舒暢。過夾江、上八卦洲、鑽隧道,夾江風貌、洲頭公園、幕燕山水從眼前一一閃過,10分鐘不到,“輕舟已過萬重山”,記者已開車來到城北的緯一路高架。

南京鐵北拆遷規劃圖(南京鐵北改造二十載)2

和燕路過江通道南出口 趙亞玲攝

“生活在南京其他片區的居民,可能難以想象和燕路通道給城北交通帶來的便捷以及居民心理上的慰籍。”原金陵石化二廠職工,後随改制企業搬遷江北的鐘山新材料公司張卓鵬說,和燕路原來通到江邊就過不去了,燕子矶至今還留有供八卦洲居民往來江南的渡口;開車從二橋到江北,交過橋費不說,路程也繞遠了。如今和燕路通道通車,過去的“斷頭路”成了“交通要沖”,看到車水馬龍、往來穿梭,城北居民真是開心。

交管部門的統計數據,印證了開車族的駕乘感受。市交管局秩序大隊副大隊長殷秋敏介紹,和燕路過江通道通車一周來,日車流量穩步上升到5萬輛左右,分别為大橋、二橋分流1萬輛和七八千輛,且由于通道區位好,還“誘增”3萬輛過江交通量。

交通給城北帶來的“禮包”不止和燕路通道。元旦前同時通車的地鐵1号線北延、7号線北段,運營一周後人氣同樣穩步上升。7号線北段沿緯一路橫穿城北,日客流量已超過一年前開通的甯句線;1号線北延段沿和燕路、濱江大道劃了一條弧線到二橋公園,穿過燕子矶新城居住密集區,通車後為1号線淨增加十幾萬日客流量。不少過去金陵石化、南京化工廠的職工坐地鐵“故地重遊”,來到燕子矶江邊,看到企業搬遷後燕子矶、長江二橋敞亮地近在眼前,大江風貌、洲島風光、江橋景觀盡收眼底,原來的廠區變身高樓幢幢的小區,紛紛感歎這一地區變化之大。

南京地鐵1号線北延、7号線北段加上地鐵3号線,在城北基本形成“兩縱兩橫”軌道網絡,站點密集程度超過河西中北部、仙林,甚至優于老城内許多片區。比如鐵北鼓樓片區僅13.8平方公裡,卻坐擁3号線、7号線十多個站點,栖霞片區1号線和7号線平行段彼此間隔僅2公裡多。對此南京市城市與交通研究院董事長楊濤認為,這一方面是城北地區結構帶來的交通組織便利,一方面也體現了南京交通先行振興鐵北的決心。城北從大橋南路、二橋連接線到江北,呈“方塊形”緊貼老城,近水樓台先得月,有利于主城“井”字形交通網覆蓋這裡。城北交通改善尤其是軌道網覆蓋後,地區價值凸顯,地鐵TOD開發(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縮寫,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必将推動鐵北地區更新改造。

複綠礦山搬遷企業,發展落差尚難彌合

曆史上,鐵北地區采礦、化工、物流、倉儲等産業積聚,城中村、棚改區面廣量多,教育、醫療、社區等公共服務欠缺,雖和主城僅隔一條鐵路線,這裡給人的印象仍是“鄉下”,“五塘村”“伍佰村”“滕子村”“太平村”這些地方,不僅是城北居民的生活場所,也是人們對鐵北的集體記憶。

“改造城北,南京大約經曆了三個階段。”南京城市規劃研究院總經理程茂吉回顧說,一是幕府山複綠,二是從燕子矶到邁臯橋的老工業基地搬遷整治,這兩個階段都花了十年時間,是南京城建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重點工程。如今,随着環境、建設、交通等發展條件改善,鐵北進入更新複興的新階段。

“十年樹木、百年成蔭。”南京幕燕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幕府山複綠2002年啟動,關停9家采石場、4個垃圾場,在陡峭宕口植樹種草,堪稱“石頭上繡花”,鑿石挖槽、輪胎挂網、填土造綠……共回填土方186萬立方米,恢複植被267萬平方米,幕府山重現滿目蔥茏,成為江邊綠色屏障,2011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公園。

南京鐵北拆遷規劃圖(南京鐵北改造二十載)3

幕燕濱江 趙亞玲攝

2012年,燕子矶66家化工企業全部停産,企業搬遷後土壤治理,同步改造300萬平方米棚戶區,搬遷整治費用達350億元。企業和棚戶區搬遷後,“萬裡長江第一矶”燕子矶重現巍峨之勢,和幕府山連綿而成“沿江山外山”的壯美景觀;從拆遷廢墟中梳理曆史文脈,複建燕子矶下的觀音門,把原址為明外郭、全長4.4公裡的鄉鎮公路燕堯路改造為寬30—100米不等的土城頭公園,北十裡長溝整治為流水淙淙的入江河道。這番刮毒療傷、“重整河山”,吸引了仁恒、寶能、萬科、中海等十多家品牌房産商拿地開發,十年内建成建築面積1200多萬平方米的濱江新城。

在紅山鐵北片區,玄武區搬遷了華飛電子、南汽依維柯等企業,以及滕子村等城中村,規劃建設7平方公裡的紅山新城,總建築面積也達200多萬平方米。

程茂吉介紹,鐵北鼓樓片區、燕子矶新城和紅山新城總面積近40萬平方公裡,是南京最大的舊改片區,面積相當于南京老城,居住人口四五十萬,已是一座中等城市規模。快速交通推動鐵北改造,但也如同撕開一道道“舊疤痕”,把地區不足和缺憾展露無遺:和燕路過江通道通車後躍升為“城北門戶”,但快速路兩邊還是一片工地;作為鐵北東西軸線的緯一路,道路沿線要麼居住區密集,遮擋了幕府山景觀廊道,要麼分布汽配、家居城等業态,未能像江北大道、應天西路高架那樣形成連綿的城市界面,背後是現代商業商務功能的缺失。

深入鐵北各片區内部,改造任務還很繁重。中央北路沿線部分企業和城中村搬遷後,留下一片片庫房和廢棄地。江邊老虎山、象山等幕府山餘脈,一些多層樓房已侵入山腳,紅山北麓和紅山南路邊,也有城中村有待拆除。鼓樓鐵北管委會副主任肖冰介紹,2018年起鼓樓鐵北啟動21個舊改項目,4年下來有9個淨地交付,還有12個處于攻堅階段,足見鐵北改造難度之大。

植入産業改造舊區,城市更新方可持續

振興城北,鐵北各闆塊加大了公共服務“輸血”。教育資源富集的鼓樓,力推優質教育“北上戰略”,在鐵北新增29中幕府山分校、拉薩路小學方興分校。燕子矶新城規劃建設46所中小學、幼兒園和國際學校,要把新城打造為“基礎教育新高地”,目前南師附中燕子矶學校、仙林外校燕子矶校區、泰晤士國際學校已投入使用,省人民醫院燕子矶院區、10多萬平方米的綜合體育公園也開工建設。

但規劃專家認為,城市舊改光是“宜居”還不夠,還要讓居民“樂業”,建設好的産業載體吸引人才。對于鐵北這樣的老工業基地和舊改片區來說,更新改造不但要做環境、強配套,還要注重産城一體發展,尤其要注重産業和人口的匹配度。否則,新城功能單一淪為“睡城”,居民“鐘擺式”通勤,地區活力還是難以激發。

對此,燕子矶新城規劃總監陳智敏介紹說,前期土地出讓中居住用地偏多,的确他們感到“後勁不足”,如今正抓緊“補上這一課”,在新城的“南部門戶”——經五路緯一路交叉口,建設兩座隔街相望的“雙子樓”綜合體,建築總面積140萬平方米,包含商業綜合體、高星級酒店、甲級寫字樓等業态。沿經五路到江邊,新城還規劃建設300米超高層的城北地标大樓,形成“T”形商業商務産業帶。和燕路兩邊也将利用過江通道開通契機,研究布局現代服務業。

為推動舊區更新,鼓樓區把“鐵北片區”更名為“幕府創新區”。“步入城鎮化下半場,拆舊建房的舊改思路行不通了,必須以産業升級推動城市更新。”肖冰介紹說,整個幕府創新區劃分為13個城市更新單元,設置11個科技園區,片區改造“一定要帶着項目來”,以産業植入推動舊區改造。在幕府山南麓,原南京長安汽車廠被整體改造為“幕府創新小鎮”,掩映樹叢中的紅磚房、清水牆被改造為科研辦公載體,今後還将配套産業鄰裡中心、公共會議中心、員工餐廳、體育公園、人才公寓等,以低密度、園林式環境吸引優質項目和科研人才加盟。中央北路也告别“大拆大建”,轉向有機更新,像南京燃汽輪機廠、金陵船廠曆史建築多、訂單有保障的企業,管委會鼓勵他們改造工業遺存,植入商務、文旅産業,以“嵌入式更新”,推動整個片區改造。

城市舊改發展什麼樣的産業?從紅山新城到幕府創新區,都把數字經濟、都市工業、商業商務作為主攻方向。專家評價說,這個大方向并沒有錯,但還是要注重産業特色和持續打造,對此同為舊區更新、整體改造的雨花台“兩橋”地區、河西新城科技園可資借鑒。規劃面積20平方公裡的雨花軟件谷南園(鐵心橋地界)利用軟件谷的溢出效益,吸引了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中興光電子、億嘉和機器人、南大數碼、東南明略等600家企業入駐,配建18平方米的精英人才公寓和68萬平方米的總部經濟園,發展“互聯網 ”為主題的科創城。河西在南河邊建成2平方公裡新城科技園,入住了4000多家企業,發展數字服務業,成為河西産城融合重要載體。

“舊區改造是個綜合工程,環境、配套、産業、人才等要素缺一不可,‘衆人’拾柴火焰高。”程茂吉說,每一個地區都需依據自身的發展基礎、曆史經緯選擇改造路徑,城市更新做環境,産業聚焦成特色,發展産業聚人才,圍繞人才強配套。對于鐵北來說,這四大要素都有一定基礎,又都需要加強,綜合提升這些要素并持續“拱火”,一個活力滿滿、人氣積聚、産城融合的新鐵北,一定會以嶄新面貌出現在南京城北。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黃勇 顧巍鐘

編輯: 金亦炜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