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29 00:27:21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

1、我們所不了解的美的

美的集團通過數字化、産業化升級,已經從國内知名的白色家電公司轉型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集團。設計目标正是為美的集團打造全球創新園區,為“基礎技術、人工智能、用戶研究和智慧供應鍊”四大闆塊提供面向世界的創新平台,體現美的集團“科技盡善,生活盡美”的核心理念。

美的全球創新園區項目基地位于上海市虹橋商務區,臨近國家會展中心,總用地面積80177㎡,建築面積39.8萬㎡,綜合容積率2.5,包含研發辦公14萬㎡、研發實驗4萬㎡、園區配套設施3萬㎡、配套酒店2萬㎡、配套商業1萬㎡。

概念方案設計于2020 年8 月赢得國際競标,2020 年12 月完成方案設計,2021 年5 月完成方案深化設計并取得與上海市建設工程方案設計批複。項目于2021 年3 月動工,計劃于2024 年竣工,屬于上海市重大工程,建成後将成為美的集團第二總部與全球創新中心,提供8000 ~ 14000 人研發、辦公、生活的創新型企業總部與科技社區,也将成為西虹橋片區重要的标志性園區。

2、超尺度的科技總部

項目基地周邊有着多樣的城市尺度與城市速度。從機場航站樓、高鐵站、會展中心等超尺度到商業綜合體、混合辦公等中尺度,再到住宅、别墅區小尺度,建築與城市的尺度混合多變。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

△區位分析

用地西側為沈海高速高架道路,東側遙望虹橋機場。用地周邊環境包含着多種城市速度,從5km/h 的步行速度到100km/h 的高速車行速度,再到300km/h的飛機飛行速度。用地具有從多樣的速度被環境感知的特質。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3

△區位分析-—尺度

為應對多樣的環境尺度與速度,方案設計選擇整兩個L 形的懸浮體量相互嵌套形成240m×240m 方形構型,嵌入到城市環境中。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4

△設計構思草圖

通過超尺度與漂浮的建築構型,塑造建築的标志性與突出建築的科技感。科技企業在當今時代表着最先進的生産力發展方向,伴随着科學技術的迅速疊代,現代科技企業的工作效率成倍提升,為科技總部的每一位員工創造一個能夠互聯互通、激發創造、釋放天性、回歸本真的工作生活環境,是業主的核心訴求,也是建築師的設計目标。我們通過創造一個漂浮于地景森林之上、240m×240m 超尺度水平延展的連續辦公空間,極緻地回應了科技企業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空間訴求,同時很好地協調了場地周邊複雜多樣的尺度、速度。

3、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

建築設計的理念是“一個森林之上的科技公園”,目标是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一個具有科技、自然、人文相互融合,面向未來的藍綠交融的科技園區。

設計的構思來源于人與自然、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生活的碰撞與交融,創造一個森林之上的科技公園。園區的建築功能從大地中生長出來,與起伏的地景森林相互融合,創造出多樣的自然環境,将自然與科技園區融為一體。

建築設計有别于一座傳統的園區設計,一切功能個體都融合在總體秩序之中,建築與森林形成一個整體,獨特創新的空間層出不窮,一座生态化、人性化、智慧化的科技總部應運而生。園區主要的功能空間、研發辦公與配套酒店如晶體一般漂浮于地景森林之上,形成相互融合嵌套的方形構型,通過分散設置的豎向核心筒與地面空間、森林景觀聯通,形成人工與自然、科技與自然的對話,營造一個森林之上的科技公園。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5

△功能分析

項目用地較為方正(300m×280m),由一條城市道路分為兩個地塊。園區總平面設計,從兩個地塊互聯互通的角度出發思考南北地塊融合的可能性。在充分利用與尊重南北兩地塊的各項指标、用地條件的同時,方案采用兩地塊之間融合的設計方式,打破園區與城市、地面與天空的界限,實現科技與自然碰撞與連接,嘗試在有限的用地中創造更多的人與自然、人與生活、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生活的交融,為科技創新企業創造一個全新的、面向未來的科技辦公園區。

科技總部研發辦公、辦公配套布置在北側地塊;酒店、商業配套布置在南側地塊。配套功能分别布置在兩個地塊的地景裙房之中,分為四個區塊,北側地塊設置辦公大堂、會議接待、展廳等功能,南側地塊設置運動中心、商業中心。主體的辦公與酒店功能擡升,設置于地景裙房之上的南北兩個地塊,同時L 形體型分别向南北延伸,形成相互交疊的空間形态。

4、消隐于景觀下的空間

近地面空間采用流動曲線整合地面廣場、下沉庭院、裙房、裙房屋面花園,塑造柔和流通的自然界面,将配套裙房隐蔽于地景森林之中。樹木從用地邊緣,沿着逐漸升起的裙房頂部延伸,穿過架空的建築實體到達中央森林廣場,再沿着十二組豎向交通系統逐級升起,到達空中的每一個室外共享庭園,直至60m 的最高屋面,遠遠望去建築和樹木交相輝映。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6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7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8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9

△形體生成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0

△概念方案效果圖

5、融會貫通的建築格局

建築北區以研發辦公為主體,南區以員工生活為主體,通過道路上方的景觀廣場和空中步道融合在一起。建築裙房由自然景觀屋面覆蓋,包含接待大堂、展示空間、多功能廳、文體設施、商業配套等。

起伏的地景裙房在用地南北方向形成與城市道路平接的入口廣場、中央廣場,将城市人流引入到場地内部,共享場地中的展廳、交往、運動、商業功能,鼓勵員工與社區、人與自然的親近與交流。為了豐富整個辦公園區的全時段體驗,營造高品質、充滿活力的整體園區氛圍,方案将四項主題融入到設計之中。

設計以包含自然、生态特質的森林為出發點,采用起伏、架空、屋頂等多種方式,擴大綠地、深林的延展空間,形成立體豐富的綠地森林系統。地景層設置起伏的坡地森林與貫穿其中的人行漫步道,聯通地面層、二層屋頂花園、下沉廣場空間,鼓勵城市與園區在自然中交融。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1

△地景公園

人行漫步道串聯西側城市運動公園、園區地景平台、部分聯通上部空間的共享中庭,形成豐富、立體的開敞空間系統。可以聯系研發辦公、展覽、商業、園區配套的立體步行系統,提升了不同空間的可達性,豐富了園區的立體空間關系,增強了園區的差異化和标志性。

6、水平延展的連續辦公空間

研發辦公建築主體采用鋼結構體系,空間布局擺脫了傳統辦公水平分區、垂直複制的單調模式,以大開間辦公場所呈L 形展開,寬度40m、最大長度440m。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2

△室内辦公空間效果圖

超尺度水平連續辦公空間突破了樓闆和牆體的限制,連續性辦公場所可以超過20000㎡,員工通過室外平緩的樓梯到達建築室内與屋面花園的每一個位置,既是建築通風采光的廊道,也是連續立體綠化、建築空中庭園和員工會議休閑的絕好之。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3

△室内中庭效果圖

逐層退台的屋頂花園、錯層布置的水平露台,作為辦公空間的延展,形成人與自然溝通對話的多層次空間。全時自動調節的外層遮陽幕牆,可極大地降低建築能耗,改善室内空間。

7、創新的結構選型

在概念設計階段,我們與結構方案團隊緊密合作,從理念、效果、結構可行性、合理性等多維度進行方案比選,選定了具有挑戰性的複合結構體系:下部鋼筋混凝土框架- 帶鋼斜撐鋼筋混凝土筒- 斜拉索- 上部鋼框架- 外周邊巨型鋼桁架混合結構體系。上部漂浮建築為兩個中心對稱的L 形體量,為主體研發辦公空間,寬度40m,邊長240m,層高4.8m,共8 層,總面積為16 萬㎡,呈現兩端收進、逐層退台的形式。兩個L 形建築體量分别通過7 個12m 寬的支撐筒從地面架空至18m 的高度,漂浮于裙房之上。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4

△72m 超大跨度懸浮空間

L 形研發主樓上部結構的重力荷載由預應力拉索、鋼結構樓蓋、平屋頂區加強鋼桁架屋蓋、階梯屋頂區底部加強鋼桁架樓蓋和外周邊巨型鋼桁架整體協同工作,傳遞到豎向落地構件帶鋼斜撐鋼筋混凝土筒體,筒體之間最大跨度72m,最大懸挑44m。懸挑桁架垂直于長向布置在頂部(平屋頂區)或底部(階梯屋頂區),懸挑桁架榀間距12m,懸挑長度約12m。外周邊巨型鋼桁架沿周邊布置,支承于懸挑桁架端部,其巨型網格尺寸主要為36m。

建築師與結構工程師在方案設計過程中,理念的交流在複雜項目中至關重要,深入理解建築方案特點、空間原則、結構需求,一步一步找到結構合理性與建築效果的平衡點。本項目在概念設計階段建築與結構通過不斷的理念碰撞、協作設計,實現了結構形式與建築空間的高度協調。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5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6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7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8

△結構系統示意圖

建築體型經過多輪優化協調,最終形成與結構節律一緻的36m 幾何模數,優化後的中心對稱幾何構型也較大限度地減弱了結構的非對稱性。最終72m 超大跨度、44m 超大懸挑、240m 超尺度建築體量的漂浮感與通透感得以實現。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19

△建築剖面示意圖

8、聚合的空間構型

從Google、Facebook、Apple、Amazon 等國際科技巨頭總部園區,到國内新興互聯網科技企業總部較早落成的聯想北京總部、百度、新浪總部,到阿裡巴巴西溪園區、北京騰訊總部,再到建設中的阿裡巴巴北京總部、廣州騰訊總部,都呈現出了功能的高度聚合與空間的互聯互通特征。

科技總部建築已經從傳統的辦公功能,轉變為24 小時運轉的聚合社區,工作、交往、生活高度融合的空間聚合體。在其中工作空間的界限變得不再清晰,商業、餐飲、運動設施、藝術與文化設施等多樣的服務設施融入其中。配套服務設施面積比例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态勢,配套服務空間的類型也呈現出更為顯著的多樣化趨勢。

應對聚合互聯這一需求的策略顯然是多樣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氣候條件、不同的用戶需求,都會導緻科技總部建築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空間構型與建築形态。聯想北京總部、新浪總部采用實體聚合式布局,将多種功能包絡至一個超尺度單體建築中,通過共享中庭實現不同功能、樓層之間的互聯互通;阿裡巴巴西溪園區、阿裡巴巴北京總部則是采用标準化程度更高的條形标準空間單元(單個單元面積2000㎡)通過錯動組合,在交彙處設置的大尺度中庭,實現不同單元與功能之間的聚合互聯;北京騰訊總部則采取了矩陣網格的方式,将辦公、研發、配套服務設置、多尺度中庭并置于一個九宮格空間矩陣之中,通過“立體街道”實現高度功能與活動在三維層面的高度聚合與互聯。

以上案例,雖然最終的空間形态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幾何構型可以歸納為兩種原型:一個是“實心構型”,另一個是“空心構型”或者說“環狀構型”,騰訊北京總部屬于前者,而百度總部、阿裡巴巴園區均屬于後者。

“ 實心構型” 在一定尺度範圍内, 具有更強的聚合效果, 空間效率、使用感受能夠達到較好的平衡。結合設計經驗與項目反饋, 騰訊北京總部180m×180m×40m 的空間尺度,已經是 “實心構型”科技總部的極限尺度。盡管采用45m×45m 九宮格,對超大平面進行了網格化分解,但是超大尺度與人的行為尺度之間的差距,在“實心構型”中還是難以協調,仍然需要通過大量标識、智慧導航系統輔助才能提升使用者在其中的空間感知,而使用者在其中的交通時間往往超出預計,在空間定位、空間搜尋方面都産生了一定的困擾。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0

△美的vs騰訊 尺度對比示意圖

大尺度的“實心構型”帶來的另一影響是與外部自然環境的交互問題,因為其有限的比表面積,必然導緻其成為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系統,與自然光線、空氣的交互是低限度的,這一點在寒冷、夏熱冬冷地區有着明顯的優勢,而在氣候相對友好的地域其适用度并不高。

結合設計實踐與案例的分析研究,在美的上海全球創新園區項目中,我們采用了“環形構型”。在傳統環形構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分層與立體化升級。項目尺度240m×240m,總高度62.75m,分為地下空間(3 層)、近地面空間(單層裙房)、架空地景公園(8m ~ 18m)、上部漂浮超尺度研發辦公四個層級,其中近地面空間與架空層通過公共環形步道聯通。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1

△美的全球創新園區功能聚合示意圖

上海美的全球創新園區項目功能需求較為複雜,立體環形構型,較好地進行了功能的分級聚合,實現了地下以配套服務、支持性功能,裙房與地景架空層配套服務實施與共享空間,上部為研發辦公、共享設施,各個層間的高效聚合與互聯互通。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2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3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4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5

△園區功能軸測示意圖

地下:地下室單層面積6.5萬㎡,容納了研發試驗、員工食堂、餐廳、遊泳館、配套商業、汽車庫、機電用房多種功能,通過下沉庭院與地面空間建立聯系。

裙房:單層裙房面積近4萬㎡,由四個功能島組成,容納了多個研發辦公共享大堂、辦公配套會議、培訓、企業展廳、員工餐廳、商業、多功能運動館、酒店大堂等功能空間。裙房屋面為面向公衆開放的地景公園,通過景觀台階、坡道與地面廣場相連,環形景觀步道将四座裙房島嶼連為一體。

上部研發辦公主樓:兩個L 形中心對稱建築體量,總面積近16 萬㎡,共8 個樓層,容納了研發辦公、研發試驗、共享會議、共享中庭及擁有425 間客房的員工配套酒店。

四個層級共同形成了一個漂浮在景觀深林之上的超尺度的環形構型,其環形内部可容納一座北京騰訊總部大樓。環形構型将240m 的超大尺度,轉換為40m 寬單向度水平延展的連續空間,在超尺度與人的行為尺度之間建立了有效的轉換,空間實現了巨構與人性化尺度的協調。

美的未來中心規劃圖(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26

△實施方案

9、結語

科技總部建築的發展為傳統辦公建築設計領域注入了一股創新的動力,從空間理念、功能整合、結構創新、技術優化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辦公建築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的發展。美的全球創新園區設計實踐與嘗試,探索研究應對科技總部類建築超尺度、聚合互聯、智慧化的設計策略,進一步提升科技總部類建築設計的疊代與升級。

美的全球創新園區現已經完成園區基礎設計工作,并于2021 年初破土動工。随着園區室内設計、景觀設計、智慧園區設計等專項設計的深入展開與融合,在未來的2-3 年内,這座240m×240m 超尺度“漂浮于森林之上的科技之城”,将承載美的集團開放融合、銳意創新、科技至上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與建築師共同的理念通過空間與形式語言傳遞給城市與公衆。

撰稿:王歡歡 北京建院第四建築設計院

編輯:宋昕 審核:朱曉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