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傳統PC機,筆記本電腦的精髓就在于便攜性,是它真正實現了人類自由無極限的夢想,那是誰制造了曆史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筆記本電腦的發展又經過了幾個階段性的曆程?影響筆記本機型變薄的因素又有哪些?在未來筆記本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帶着以上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筆記本的發展史。
■什麼是筆記本電腦?
筆記本電腦(英語:NoteBook Computer,簡稱為:NoteBook、NB),中文又稱筆記型、手提或膝上電腦(英語:Laptop Computer,可簡為Laptop),是一種小型、可攜帶的個人電腦,通常重1-3公斤。
發展趨勢:【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功能卻越發強大】
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而功能卻越發強大
随着筆記本行業的發展,在過去的20多年裡,我們不斷突破極限,一次又一次将筆記本的重量降低,把筆記本的厚度壓縮,目前世界上最輕的筆記本僅500多克,最薄的筆記本平均厚度不足1厘米。
■誰制造了曆史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28磅(約合14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IBM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康柏1982年11月推出一款手提電腦
IBM認為它在1985年開發的一台名為PC Convertible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因為第一台電腦争吵不休的時候,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這款于1985年推出的産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帶有9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盤,可以運行MS-DOS操作系統。
日本人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T1000
“誰制造了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争執,實際上在于日本人和美國人對筆記本電腦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紀80年代初,IBM開發出個人PC後,人們夢想着開 發出一種能夠随身攜帶的PC産品,1983年,《國家電子》雜志首度提出了“手提電腦”的概念,後來這個概念又演變為“膝上型電腦”。
當時包括蘋果、 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這種産品。在美國人看來,正是“膝上型電腦”的發展催促了筆記本電腦的誕生,嚴格來講,當時日本人所開發的“移動PC”更接近 于今天的筆記本電腦。為關鍵的是,正是在東芝T1000推出之後,筆記本電腦相關的各種新技術、新産品才紛紛出現,市場開始全面快速的發展。
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PC誕生20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年,東芝推出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1990-1994:筆記本電腦開始進入發展軌迹
◆蘋果:1989年9月,這是蘋果公司面向用戶推出的第一款筆記本電腦
1989年9月,這是蘋果公司面向用戶推出的第一款筆記本電腦,這款電腦在當時推出市場的時候性能大大超出了其它便攜電腦(筆記本電腦),它采用了 68HC000處理器,這是Motorola 68000的低電壓版本運行頻率為16MHz,内存為1MB(最高可擴種為9MB),内置了40MB的 SCSI硬盤。
1989年9月,這是蘋果公司面向用戶推出的第一款筆記本電腦
這款筆記本采用的顯示屏依舊為10寸單色液晶顯示器,分辨率為600X400(原本應為640X400,但當時市場接納程度不樂觀,故調整為600X400),不過這款液晶的響應時間在當時的顯示器中是非常出色的。當然也正因為性能卓越,這款筆記本的價格十分高昂。
◆IBM:1992年10月5日,第一台ThinkPad問世
1992年10月5日,這對于IBM公司具有非一般的意義,第一台ThinkPad問世了ThinkPad 700C,從此以後對于黑與紅的追求就從不間斷,也開始譜寫了ThinkPad的成長之路,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IBM外觀均繼續沿用這款設計思路。
700C配備80386(20/40MHz)處理器,8MB的内存以及270MB的硬盤
屏幕為12寸的彩色液晶顯示器,據說它還是将PS/2端口引入筆記本
◆Intel: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
1994年,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這表明台式電腦與筆記本電腦開始正式的分頁,朝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前行,東芝T4900CT是最早搭載這款CPU的筆記本而聞名一時。
1994年,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嘗試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處理器
在誕生之初,由于技術上的限制,筆記本電腦大多體積笨重、穩定性差,這個市場長期處于停滞狀态,整個20世紀90年代,是筆記本電腦領域英雄輩出的時代。 1994年9月,ThinkPad 755cd由IBM推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帶有CD-ROM驅動器的筆記本電腦,以此為起點,筆記本電腦從純商用走向 了更為廣闊的多元化市場。
■2000-至今:筆記本電腦性能質的飛躍,更小更快的發展趨勢
◆2002年:折疊筆記本第一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2002年7月,Xentex FLIP-PAD VOYAGER 對筆記本電腦的新嘗試,折疊筆記本第一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這款筆記本的屏幕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每部分都為13.3寸,最神奇的莫過于它可以通過折疊将筆記本的面積壓縮為原來的1/4。盡管這個筆記本的推出并未受到市場的肯定,但筆記的設計開始走向多元化。
2002年折疊筆記本第一出現在世人的面前,筆記的設計開始走向多元化
◆此後幾年筆記本電腦繼續發展,相繼推出了許多新技術
此後幾年筆記本電腦繼續發展,相繼推出了許多新技術,特别是2006推出了雙核處理器和64位處理器,這是筆記本第一次進入雙核時代。2006年上半年的主角毫無疑問将會是INTEL公司剛剛推出的Yonah處理器,06年下半年的主角則将會是新的Merom核心處理器。
此後幾年筆記本電腦繼續發展,相繼推出了許多新技術
Merom處理器的上市将會代表着完整的低功耗、雙核心64位筆記本專用處理器的正式登場,INTEL公司表示Merom處理器的功耗将會低于Yonah處理器。
◆筆記本電腦向更輕更薄的方向發展
伴随容量不斷增大的,是筆記本電腦硬盤體積的不斷縮小,最初,筆記本電腦硬盤的厚度超過了17mm,使得筆記本電腦的體積基本沒有壓縮的空間;90年代 末,廠商們将這個厚度降到了12.5mm,除此之外,超薄光驅、TFT液晶屏、锂電池以及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也都促使了筆記本電腦向更輕更薄的方向發 展。
如今筆記本電腦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2001年,筆記本電腦在3D顯示方面終于有所突破,兩大圖形芯片巨頭ATi和NVIDIA開始涉足筆記本電腦顯卡領域,筆記本電腦進入高性能的3D時代,2003年3月,迅馳移動計算機技術問世,再次将筆記本電腦推向了無線通訊新時代,在加強便攜性的同時,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全息投影—筆記本
全息投影技術早已不是什麼驚奇的技術,不僅在大熒幕上它已經成為科幻電影的标準配備,在日常的娛樂生活中它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将全息投影應用于筆記本電腦不會是特别困難的技術,相信在未來,人們不僅能夠通過語音、視頻等方式與遠方的朋友進行溝通,更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的技術實現更豐富的聯系。
将全息投影應用于筆記本電腦不會是特别困難的技術
相信在未來人們可以借助全息投影的技術實現更豐富的聯系
用全息投影來呈現地形、甚至一個星球、一個星系,這樣的技術能夠帶給人們最為直觀的立體感受,可以應用于礦産勘探、旅遊,甚至戰争。初音是各位動漫迷最 為熟知的虛拟偶像,其演唱會上就采用了德國 Sax 3D公司的3D全息透明屏播放3D影像,就和看電影一樣隻不過演唱會上的這個屏幕可以調節局部粒子濃 度,從而顯示出不透明效果并成像。
◆懸浮—筆記本
很多朋友都會抱怨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使用會影響散熱,特别燙,那麼懸浮技術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當然不局限于空氣動力的懸浮裝置,磁懸浮也許更适 合小型設備,在許多科幻片中,我們都能夠看到懸浮飛車的身影,如今這樣的裝置已經不再僅限于電影了,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Aerofex公司正在緻力于将這 樣的懸浮車變成現實。
那麼懸浮技術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當然不局限于空氣動力的懸浮裝置,磁懸浮也許更适合小型設備
這輛懸浮車并不複雜,在其車輪處,配備了兩個性能強大的水平旋翼。許多旋翼型無人飛行器都是依據這樣的工作原理。
◆語音控制—筆記本
隻要說一句指令,機器就能夠自動識别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行為,在電影中無論是超級英雄,還是邪惡的敵人,這種全智能的強化铠甲總是少不了。不僅僅是加強 自身的物理能力,他們可以通過全語音控制,來操作铠甲上附帶的武器、裝置和開啟護盾等等,相信未來筆記本也會完全融合在各種設備中,形态更加随意,更加方 便。
隻要說一句指令,機器就能夠自動識别并且做出相應的反應行為
幻想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因為科技發展的本源就是為人類的生活而服務,如今人類對于自然科學的認識僅僅是皮毛,有着更多“不可能”的技術在等待着我們發現,并将其轉化到普通的生活當中來。
■寫在最後:
現在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并不好過,随着2008年經濟危機,全球市場萎靡,購買力下降,導緻對筆記本電腦的需求有所減少,而且随着ipad的發布,平闆電 腦也在沖擊着筆記本市場,有人說未來筆記本會被平闆電腦取代,但編輯覺得不太可能,不過鑒于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持設備功能的豐富,筆記本電腦的黃金 時期确實已經過去了,不過我還是期待着筆記本電腦未來會有井噴的時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