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印象中,西周終結了商朝陰森與詭異的統治,在周武王與周公旦的設計下,建立了一套嚴密、優雅的禮樂制度,讓後世孔子、孟子等神往不已。對于西周與周禮的崇拜,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史,古代儒家文人墨客,言必稱周禮如何,西周社會如何美妙。
然而,由于隻在《尚書》、《逸周書》等西周史料上記載了零星的第一手信息,并沒有比較詳細、系統描述西周的史料,因此西周社會到底如何,儒家文人一直說不清、道不明,而後世記載西周的史事常常與傳說、臆想混雜,晦暗不清難辨真假,比如婦孺皆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公爵是否存在就是謎團。
戰國中期,《孟子·萬章》中突然提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中,将天子除外,将子男分列,這就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五等爵體系,顯示出一種嚴格、清晰的等級差别,為後人稱道不已。
根據“五等爵”文獻記載,西周之初就實現五等爵制度,公爵是爵位之首,侯爵位居第二級。但武王克殷的過程中,姜太公是公認的第一功臣,兼之姜子牙女兒邑姜是周武王正妻,因此武王酬謝功臣時首封姜子牙于齊,齊國是侯爵國。以姜子牙之功,與在後宮的關系,沒有為齊國撈到一個公爵,顯然很難讓人相信。因此,這就不免讓人懷疑,周初到底存不存在公爵。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斷“挺身而出”,考古發現了大量西周青銅禮器,上面留下的金文第一手資料顯示,西周并無公爵,侯爵才是最高爵位。
周公旦後人的爵位
周公旦,姓姬名旦,食邑封于周原,所以又可稱之為“周旦”。問題在于,如果周公旦中的“公”代表“公爵”,那麼必然會傳承下去,但西周金文顯示這個“公”字另有所指。
“令方彜”是西周康王時的青銅器,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上面銘文記載:“隹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隹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其大意是,八月甲申,周康王命令周公旦之子明保“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十月癸未時,明公到達成周。行文可見,明保應該是在接受“尹三事四方,授卿事寮”任命之後,才從明保升級為“明公”。如果将周公旦之公視為公爵,那麼明保顯然沒有繼承周公旦的公爵爵位。
“魯侯簋”與“令方彜”出于同一時代,兩者有着前後聯系,上面銘文記載:“隹王令明公遣三族伐東國,才遣,魯侯又繇功。”其大意是,明公率軍東征,在遣地,魯侯作戰有功。魯國是周公長子伯禽所建,但“魯侯簋”中稱呼的是“魯侯”,說明伯禽也沒有繼承周公旦的公爵爵位。
以周公旦的巨大功績,以及兒子們的巨大權勢,周天子不可能給周公旦降爵。既然不可能降爵,那麼周公旦的公爵爵位由何人繼承?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理當是由嫡長子伯禽繼承,但事實上并沒有。
周穆王時期,任命周公旦後代為統帥,又一次讨伐東國。“班簋”銘文記載了這一曆史:“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作四方極......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徒馭、鐵人伐東國骨戎,鹹。”其大意是,周穆王命令毛伯接替虢城公的職位,保護天子,率領四方,然後行文中“毛伯”就升級為了“毛公”。也就是說,“毛伯”升級為“毛公”的前提,與“明保”升級為“明公”差不多,都是接受了一個重要職務任命。而且,毛伯升級為毛公之後,這個“公”也沒有繼承下來,西周晚期的“遷簋”銘文顯示,“隹二年正月初吉,王才周邵宮,丁亥,王各于宣榭,毛伯内門”,銘文中清清楚楚寫的是“毛伯”。
召公奭後代的爵位
召公奭與周公旦、太公望一樣,是武王克殷的重要功臣,姓姬名奭,食邑封于召地,所以又可稱之為“召奭”。與周公旦的問題一樣,召公奭中的“公”字代表“公爵”之意嗎?
“梁山七器“中的伯憲鼎銘文:“唯九月既生霸辛酉,在燕,侯易憲貝、金。揚侯休、用作召伯父辛尊彜。”燕侯賜給一位叫憲的大臣貝殼和青銅,憲感激涕零,于是制作了一個祭祀召伯父辛的禮器。
“燕侯旨作父辛鼎”(見下圖)上記載:“燕侯旨作父辛寶尊。”燕侯旨鑄造禮器祭祀已經過世的父辛。結合伯憲鼎銘文可見,燕侯旨的父親是召伯父辛。
問題在于,召公與召伯父辛是不是同一人?西周初期,召公有兩塊封地,一是食邑在召地,二是封國在燕地,召公留在朝堂,派遣兒子去燕地建國,之後燕國自稱一系。燕侯稱召氏主宗為父的情況,隻會存在于第一世代燕侯之間。因此,燕侯旨的父親是召伯父辛,無疑就說明“召伯”就是“召公”。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北京琉璃河遺址考古,第一代燕侯叫燕侯克,燕侯旨父親也是召公,說明燕侯旨應是第二代燕侯,且是燕侯克的弟弟。
如果召公奭是公爵,那麼為何後代稱呼他為“召伯”,難道周天子降了召公的爵位?顯然不可能。
召伯虎,姬姓召氏名虎,是召公留在陝西的後代,史書上稱之為“召穆公”,周厲王時期的名臣,多次勸谏周厲王以仁治國。周厲王去世之後,召穆公與周定公輔佐周宣王,史稱“周召共和”,可見當時召氏家族依然擁有巨大的權勢。但六年琱生鼎銘文是“唯六年四月甲子,王才,召伯虎告曰:餘告慶”,召伯虎盨銘文是“召伯虎用作朕文考”,銘刻的都是“召伯”而非“召公”。如果西周存在公爵,以召伯虎的權勢與地位,豈能得不到?
西周時期的公與侯
通過周公、召公家族來看,西周不可能存在公爵,那麼西周頻繁使用的“公”字代表什麼含義呢?西周時期,“公”大約有三種用途:
首先,延續商朝用法,尊稱已故祖先為“某公”。西周青銅“利簋”上的金文記載:“辛未,王才闌師,易有司利金,作檀公寶尊彜”,作器者“利”紀念祖先“檀公”,其中的“公”是尊稱;又比如魯侯熙鬲銘文記載:“魯侯熙乍彜,用享厥文考魯公”,魯侯熙作器紀念父親父親。這種用法至今猶存,隻是商周時期屬于貴人的專利,如今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次,引申出公共的意思,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等編撰的《字源》記載,甲骨文中有“公宮”之稱,其實就是指公共之宮,一般指供奉祖先神靈的神廟,西周也有類似說法。
第三,擔任某些重要職務之後,往往都被尊為“某公”。上文的“明保”、“毛伯”,都是在特别任命之後才改為“明公”、“毛公”。學者研究發現,活着稱公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朝中擔任要職,執掌西周中樞——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職位。因此,西周名人稱号中的“公”,不是代表公爵,而隻是職位尊稱。
一旦卸職之後,這些人是不是還能稱公,如今還是未解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因職務而稱公的,無法繼承給下一代。
西周不存在公爵,但确确實實存在侯爵,齊國、魯國、燕國等都是侯國。而且,侯爵可以代代相傳,伯晨鼎銘文明确記載“王命垣侯伯晨曰:嗣乃且考侯于垣”,大意是周王命令垣侯伯晨說,繼承你祖父、父親的侯位鎮守垣。由于公爵是文人虛構的爵位,因此侯爵才是西周最高的爵位。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稱呼侯爵國主為“召伯”、“毛伯”等記載可見,西周也不存在“伯爵”。由于“伯”的本義是長子,因此西周名人稱号中的“伯”,應該代表宗子地位。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周天子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
學者劉源考證,所謂“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集中在春秋時期出現,或與春秋時頻繁的會盟有關。西周到春秋時期,随着犬戎入侵,以及鄭莊公公然以下亂上等,整個社會禮崩樂壞,到了春秋時期諸侯争霸階段,諸侯會盟成為天下秩序的源泉,而各個諸侯的國力、地位大不相同,相應的座次、儀仗等自然也會不同,比如曹國、衛國等肯定無法與晉國相提并論,于是為了凸顯不同而重新設計出了五個等級,後人以訛傳訛将之視為五等爵。
參考資料:《劉源:“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