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物種水牛?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上海水牛,曾經在農村随處可見它體型龐大卻溫順害羞,被稱為“溫柔的巨人”,2016年曾一度被宣布絕種,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珍稀物種水牛?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上海水牛,曾經在農村随處可見。它體型龐大卻溫順害羞,被稱為“溫柔的巨人”,2016年曾一度被宣布絕種。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對上海水牛展開了搶救性保護行動,廣泛收集并詳悉掌握全市涉農區農戶養殖的水牛信息情況,開展基礎數據登記工作,許多散落在鄉間的上海水牛被再度發現。最新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全市有上海水牛飼養戶約56家,存欄量共約800多頭,90%以上在崇明。
上海水牛在崇明的現狀如何?保護它們的意義何在?離開耕地的水牛又将如何繼續與人類續寫前緣?記者日前來到了崇明老杜農場,這裡生活着150多頭水牛,是上海水牛最大的保種養殖基地。
一
細
逐一“建檔立卡”
老杜農場位于崇明陳家鎮,離長江隧橋不遠,從市區驅車1小時就能到達。走進園區,一尊水牛雕塑映入眼簾,下方寫着“上海水牛,中國最牛”。在崇明老杜集團董事長杜俊德看來,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宣傳口号,也是對上海水牛地位公允的評價。
崇明老杜農場董事長杜俊德
嚴格來說,上海水牛不是一種牛,而是上海及周邊地區本土水牛的統稱,包括崇明水牛、南翔水牛、田子灣水牛、圓筒水牛等。這些水牛的血統、習性、特征大緻相同,共同特點是體型巨大、體格強壯、容易飼養。相比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水牛,上海水牛要明顯大一圈,成年個體體重普遍超過一噸,在世界範圍這樣的良種也極為少見。
江南地區水網密布,上海水牛非常适合在水稻田中耕作。它與江南地區先民結緣已超過5000年。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水牛骨骸。也許更早,先民們就馴化了這些生活在水網沼澤中的巨獸,經過一代代繁育,讓它們成為農業生産最得力的幫手,一路陪伴我們走到今日。
作為土生土長的崇明人,杜俊德依然保留着“耕牛情結”,在得知上海水牛瀕臨滅絕時,他就萌生了建立水牛保種養殖基地的想法。杜俊德發現,在崇明島、長興島與橫沙島,依舊有農戶零散養殖本地水牛,大部分作為食用牛供應外地市場,“還有個别農戶為了耕作邊角農田方便,無意之中保住了上海水牛最後的種群。”
近3年,杜俊德陸續回購散放在民間養殖的上海水牛,收購的100多頭牛這幾年不斷添丁讓農場達到了現在的規模。在市、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人員指導下,農場為這些水牛“建檔立卡”,做身份編号。檔案記錄詳細,養殖地、畜主姓名、毛色特征、出生日期、登記日期等都逐一明确。統一的牛棚管理,對上海水牛的保種研究起到關鍵作用。
二
急
牛犢帶路求助
老杜農場的牛棚内空空蕩蕩。盛夏,水牛必須泡在水中,它的汗腺隻有旱牛的5%,若是在烈日下暴曬,幾小時内就會中暑而死。
要想找到水牛,可以求助“尋牛向導”茅慧元。他是替農場照看水牛的養牛人,十幾歲開始養牛,對水牛的品性、習慣特别了解,農場内的牛都是他的朋友,每一頭的情況他基本了然于心。
茅慧元悉心照顧小水牛
“超過35℃,水牛基本要待在水裡,大熱天它們要‘水包皮’,冬天則是‘皮包水’。”在茅慧元的帶領下,記者見到了泡在附近小河裡躲避高溫的水牛,它們隻露出頭部和脊背,有白黃相間的鹭鳥停在牛背上。這些鳥兒叫牛背鹭,是水牛的“好朋友”,經常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這兩種體型相差懸殊的動物形成了有趣的“共生同盟”。
養殖基地附近的一條小河,水面上探出3個小腦袋,見到有人靠近,紛紛從河裡爬上岸。它們是3頭牛角還未成形的牛寶寶。“這3頭小牛隻有4個月大,它們的媽媽就在附近。”茅師傅走向小牛犢,但它們卻不靠近,反而向附近另一條小河走去,還時不時回頭看看,似乎在試圖帶路。
跟随小牛走到河邊,它們的媽媽就在河裡。“壞了”,茅師傅看到母牛立即上前尋找牛繩,原來繩子被樹枝纏住了,母牛無法上岸覓食,已經被困了兩天。茅師傅說,他每天都會巡視,遠遠看到這頭母牛泡在水裡沒有太在意,若不是跟着小牛走近,不知道它們的媽媽還要餓幾天。
解開被纏繞的牛繩後,母牛恢複了行動自由,但虛弱地連河岸都上不去,岸上的小牛也着急,卻也幫不上忙。“小牛是急着要喝奶,這頭母牛都餓壞了,但現在問題不大了,它休息一會兒應該能自己爬上岸。”望着吃了苦頭的那頭水牛,茅慧元很是心疼。
三
歎
養牛後繼無人
茅慧元是個“牛癡”,水牛在他眼中通人性,性格溫順極少展現攻擊性,對主人還非常忠誠。村裡曾有個養牛的老人,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家裡的老牛就是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每次老人準備出門,隻要對着外面喊一嗓子“過來”,一頭體型龐大的水牛就會聞聲而至,再喊一聲“下來”,老牛就會乖乖低下頭,讓主人踩着它大腦袋爬上牛背,然後小心翼翼地擡起頭。一人一牛晃晃悠悠在田間漫步的場景讓茅師傅記憶深刻。
都說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水牛其實一點不遜色。路上遇到自家水牛,隻要茅慧元喊一聲,水牛就會屁颠屁颠地向他走來,親昵地舔舔主人,不用牽牛繩就跟在後面走,有時還會叫上自家的牛娃一起跟着。隻有它們最信任的人,才有這樣的待遇。久而久之,在園區裡的人們眼中,茅師傅俨然成了“牛語者”,也被戲稱為“牛王”。
“牛王”的稱号固然威風,但令他郁悶的是,随着水牛耕作功能逐漸被現代農業所淘汰,養牛人這份職業不再具有吸引力,年輕人對此避之不及。随着老一輩漸漸隐退,整個崇明島的養牛人隻剩了幾十人,60歲的他都算得上是島内年輕的養牛人。
有時茅師傅會和身邊的年輕人開玩笑說,就跟着我養牛吧。他們一聽連連搖頭:“那麼辛苦,我可受不了。”面對拒絕,他也無力反駁,養牛人不管驕陽似火還是風雨交加,每天必須巡視兩遍放養的水牛,有時牛繩纏繞蘆葦或牛滑落溝渠摔倒,都可能導緻水牛發生意外。就在前幾天,另一養牛戶的一頭水牛因誤入幹涸的河道,陷于淤泥中不能動彈被烈日活活曬死。去年也有頭半大的公牛在農場裡仰面摔倒在水渠裡,内髒壓迫心肺緻其死亡。
髒、累、沒前途、不受尊重……茅師傅覺得年輕人拒絕這份職業的理由都可以理解,他之所以選擇這行并堅持到今天,完全是出于對水牛的喜愛。在他看來,水牛不僅僅是家畜,是農業工具,更是有喜怒哀樂的夥伴,它們對人類無條件地獻出忠誠。這些“溫柔的巨人”曾經是農民們的“命根子”,它們一生的使命,就是為人類辛勤勞作。茅慧元決定,将照顧好水牛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
“如果有可能,幫我找個接班人吧,我總有一天要退休,這一手養牛的本事如果傳不下去,太可惜了。”茅師傅說上海水牛的保護如今得到了重視,他也希望養牛人能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留住這一珍稀良種。
四
喜
續寫千年情緣
今年1月18日,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上海水牛)保護與利用研讨會在崇明召開。來自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畜牧管理處、市畜牧技術推廣中心、市農業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光明集團、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和崇明區農業農村委等單位的資深專家一緻認為,上海水牛“失而複得”彌足珍貴。将上海水牛的優良基因保存下來,實現遺傳資源再利用,以确保生物多樣性,是事關珍貴遺傳品種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事。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部署下,由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市農業科學院、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上海水牛種質特性和保護體系研究》,作為2022年度市農業農村委科技興農項目被予以立項,設于崇明區的上海水牛保種場列入籌建,以推進上海水牛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上海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會長周志強介紹,受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種業管理處委托,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連續3年來,在上海9個涉農區開展了較為全面的調查排摸,形成較為完整的調研報告。這一報告發布的數據,與當前開展的上海第3次畜禽遺傳資源的普查數據基本一緻。目前,上海水牛在上海郊區的總體數量、分布及基本情況均已被掌握。
周志強表示,正是在多方積極努力下,上海水牛于2021年1月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作為國内著名的良種水牛,其優良特性以及獨特的地方遺傳學價值得到農業農村部與業内權威部門、專家的充分認可。
上海水牛保種場項目負責人胡傑告訴記者,自古以來,水牛就是灘塗生态鍊中的重要一環。如今在崇明島還有少量的水牛依舊在耕地,在一些不規整的小塊邊角田地,農民們更青睐用水牛犁地而非機具。近年來水牛的其他經濟價值也愈發受到重視。例如水牛奶就是一種珍貴的優質牛奶,其營養價值和口感均優于一般牛奶。
在老杜農場的規劃中,上海水牛保種場也将成為生态有機農場循環鍊中的一部分。牛糞牛尿除了堆肥種菜之外,還被用于養蟲,一種專門以糞便為食的黑水虻,它們的幼蟲又可以被加工成養殖家禽所需要的高蛋白飼料。同時,稀缺的上海水牛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未來農場開展農業旅遊項目,溫順通人性的水牛很有可能“上崗”成為“形象大使”,為崇明世界級生态島的打造增添新的IP元素。
遙想上海先民躬耕這片土地之時,水牛就成為人類忠誠的夥伴,一路相随不離不棄直到今日。即便已經結束了耕作的曆史使命,我們依然有義務和責任維系這份古老的約定,讓孩子們今後還能看得到活生生的上海水牛,續寫這段綿延千年的人牛情緣。
作者:李一能(新民晚報·新民眼工作室)
圖片:徐程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