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莊劍翔)蟬鳴是夏季的标志之一。無論早晚,隻要有綠植的地方必然能聽到蟬鳴聲,甚至深夜,這種自然噪音也會擾人清夢。在揚州城區,主要有三種蟬,分别是黑蚱蟬、蒙古寒蟬和蟪蛄。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黑蚱蟬,這種蟬身體粗壯,顔色從褐黃色到褐色;其次是蒙古寒蟬和蟪蛄,這兩種蟬,常常混群。蟬鳴聲到底從哪裡傳來?大約多少分貝?7月21日,現代快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和資深昆蟲愛好者。
△蟪蛄
“不同的蟬,叫聲也不一樣。如蟪蛄是長音調‘zi’,蒙古寒蟬是‘ziwaziwa’,音調比較短促,黑蚱蟬也是長音調‘zhi’。”長期研究蟬類的資深昆蟲愛好者馬先生介紹,音調的長短,可以從蟬的腹尾抖動頻率可以看出來,抖動頻率小音調就長,反之則短。
音調長短不一樣,音量也有所差異。經過測音軟件測量,在距離林緣20米左右時,最大音量在74分貝;在林下以蒙古寒蟬和蟪蛄為主的區域内,噪音數值不斷變化,最小79分貝,最大瞬間可達到84分貝。在林下以黑蚱蟬為主的區域内,噪音數值比較穩定,基本保持在84分貝。現代快報記者在8樓窗戶處測量,蟬鳴聲音量也達到了62分貝的平均值。
△黑蚱蟬
“黑蚱蟬音調長,當很多黑蚱蟬一齊‘開嗓’時,噪音分貝就基本沒有變化;而蟪蛄雖然也是長音調,但每一個‘zi’的音調都有從強到弱的變化,蒙古寒蟬的音調短促,每一個音調也有由強到弱的變化,因而在噪音測量時數值在不斷變化。”馬先生介紹,這三種蟬,在陽光出來且氣溫越高時,越是整齊,隻要人不過分靠近,它們都不會受到驚擾,而是一心一意投入“大合唱”。
△蒙古寒蟬
鳴蟬都是雄蟬,它們“集體齊鳴”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蟬。雌蟬不發聲,但會“欣賞”雄蟬的鳴聲,并據此來挑“如意郎君”。
此外,植被越豐茂(既有高大喬木如楓楊,也有較為矮小的喬灌木如女貞、桂花等)的地方,越容易同時見到這三種蟬。由此可見,生态環境對蟬的分布是有影響的。
現在是伏天,氣溫依然較高,蟬聲也将持續。通常,當9月左右天氣轉涼,蟬聲會陸續消失。
△記者在8樓所測蟬鳴聲平均分貝62 測音軟件截圖
從早到晚幾乎不間斷的蟬鳴聲,會不會傷耳朵?對此,記者咨詢了耳鼻喉方面專家。專家表示,人長期處于高頻聲音的環境中,會造成耳蝸毛細胞受損,導緻噪音性聽力損傷。不過,這裡所說的長期,是指成年累月,而蟬鳴隻持續一季左右,不會對耳朵造成傷害。但當聲音達到65至84分貝,已經是比較高的噪音範圍了。雖說是自然界噪聲,但或多或少會對部分人群的睡眠、心情等造成影響。因此調整心态,使用适當的隔音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蟬鳴聲對生活的幹擾。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張愛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