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18 23:26:56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摘 要]指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産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産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将産教融合核心機制與技術革命發展趨勢相結合,形成以需求為牽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育變革合力,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技術革命驅動教育變革)1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和趨勢

[摘 要]指出,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産教融合是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産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性舉措。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将産教融合核心機制與技術革命發展趨勢相結合,形成以需求為牽引、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教育變革合力。

[關鍵詞]技術革命;産教融合;教育形态變革

黨中央提出要加快建設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這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工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新基建不僅是新科技産業升級和萬億級産業集群構建的基礎平台架構,也是以數字化驅動智能化革命,重塑國家創新體系、産業體系、教育體系的重要驅動力,将帶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形态、教育治理的深刻變革。

技術革命催生面向未來教育的底層邏輯

蓬勃興起的新産業革命、新科技革命使得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向有機的整體。“互聯網 ”打破了既有的時間空間局限,大數據打破了人類認識複雜社會系統的局限,人工智能在不斷打破人類的認知邊界……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聯系空前緊密,不僅重塑了知識和信息的創生邏輯,加速了萬物互聯和數字神經網絡的演進,也加速了人類社會的維度升級,創造了新的經濟社會時空結構。

科技革命不斷加速,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新業态、新職位、新需求不斷湧現,對教育人才供給能力與供給結構提出新的要求,為教育的定位、理念、形态、學習過程、體制機制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的技術革命集群突破,為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創造了可能,将重新定義學習、課程、教師與校園。VR/MR(虛拟現實/混合現實)等技術打破了感知世界、科學世界、想象世界的邊界,為學習者創造了直面未來的時空場景,形成既體現真實工作場景需求,又符合教育規律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習者形成直面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素質。

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主動識變、求變、應變。面向未來的學習将更加多元、靈活、自主、多樣;面向未來的課程将更加凸顯自主性、交互性、創新性,體現激勵和驅動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機制設計;面向未來的教師将在知識傳輸的同時,帶動學生全面成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面向未來的校園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成為知識和信息的引力中心,大學和企業的邊界将進一步打破,大學的終身學習和創新功能将進一步凸顯。

技術驅動教育形态變革的集群突破

技術對教育形态的影響涵蓋理念、機制、基礎設施、學習活動和開放融合生态等各方面。面向未來的教育變革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遵循教育成長規律,重構人才培養的流程、機制、模式,探索學校新形态,助力實現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變革。技術正在加快讓教育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靈活性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混合現實技術塑造了強交互性的新型學習環境,大數據技術通過刻畫學習者學習軌迹優化學習行為的供需匹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了教育體系的結構性變革,區塊鍊技術預示了教育價值實現的新型協作框架,移動學習技術強化了學習的連接性、網絡性和及時性。以技術驅動學習方式變革,需要始終考慮是否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否有利于強化學習者的自主性、互動性和創新性,牢牢把握激勵和驅動學習者自主學習、強調不同學習方式的等價性等基本原則。

在新的時空維度重塑創新人才培養流程。新科技革命既要求将知識生産創造、轉化傳播聚集在同一過程,又為創新場景的統一提供了技術條件。場景的統一意味着學習過程是在“真實的戰場上戰鬥”,也意味着學習過程是不斷創造場景、豐富場景的過程。這決定了在新的時空維度下,重新塑造人才培養的過程步驟、空間連接主體等,要以真實的創新需求為導向設置學習目标,以能力成長流線為基礎重塑學習流程,以課程模塊為基本單元組織學習資源,讓教學、科研、管理、服務都緊密圍繞着能力成長這一主線,實現物理空間、虛拟空間和數字空間的融合互動、開放演化。

重塑數字化、智能化的學校新形态。将學校的“外殼”全部剝離後,學校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課程、測量和評價。課程是學校的核心載體,測量得出的結果是學校教學内容的憑證,評價是對教學結果的檢測。技術革命正在重新定義學校。隻要具備課程、測量、評估三個要素,有優質課程開設,有可以被準确測量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單元,有對學習者和學習成果的統一标準評價,任何地方都可以稱為學校,包括企業、科研院所、園區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學校在探索未來中創造未來,呈現出靈巧、開放、多元、融合、演化、智慧的學校形态。

加快開放互聯的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學校從封閉走向開放,學校與社會、家庭的關系更加多元、互動,催化了學校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的變革。技術創新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中樞,在更大範圍、更多環節實現各資源主體的聯通協同,持續創新連接方式,引發運營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互聯網 ”打造了互為供應鍊的強大創新生态,打破了學校孤立、分割、單維的狀态,建立更加多維、開放、連接、融合的共生體系,加快構建各平台主體之間公平競争的價值機制,促進多元治理,實現學校平台向更高維度價值的躍遷。

技術驅動教育形态變革的關鍵路徑

推動科學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是國家重要的戰略部署。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随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适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 教育”,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實現更加開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續的教育。

近年來,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不斷深化技術重塑教育的實踐探索,構築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實驗網絡,在推動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探索面向未來的教育新形态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布局實驗。

堅持構築多元統一的學習場景。整個社會都在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演變,這為場景的統一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集成化真實場景會把一個行業或領域的真實的特征要素反映出來,将實際的産品通過虛拟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混合應用展現出來,從而确保學生學習和事物之間的場景連接保持一緻,使學生形成對事物的真實認知。中心從對物理空間要求不高的新金融和新财經等行業入手,構築統一的市場和數字化市場的虛實相生平台,通過實體平台大量引入金融企業,取得金融機構的實體化項目和數據資源;通過虛拟數字化平台讓人人參與建設,打造人才培養過程的統一場景。

堅持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合。中心始終堅持面向産業創新需求推動教育變革,以技術的集成應用,促進産教融合、科教融合向大協同、大創新的方向跨越。中心積極探索構築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創新共同體,推動數字化深度連接産學研用,加快建立課程、教學、創新的數字化共享和協同系統,搭建從培育價值連接點到創新共同體的模型,構築高校課程共享、知識傳播的新業态。中心在第六屆産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建設了“設計一課”創新課堂、融媒體智慧學習聯合實驗室、企業家學院、國際人才港、智慧學習引擎、産教融合共享核、優鍊計劃——人才技能的“區塊鍊”能力貨币、創新實驗室等八大服務載體,貫通服務學習者的全鍊條,打造“數字化 産教融合”的整體解決方案。

堅持以需求為引領重塑人才培養流程。中心以“打造永不畢業的學習時空、讓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為學習場景”的理念,幫助學習者确定個性化的職業發展目标和學習目标,以目标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進行清晰的學習者流程設計,建構清晰的學習者能力成長流線,将職業體驗、知識準備、基礎訓練、合成訓練和創新創業以連續統一和交互融合的方式整合為教學流程。中心堅持研究确定與學習領域相适應的當前最佳的學習方式組合并落實到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流程中,發展以區塊鍊技術為核心的能力發展記錄、評價和認可體系,将職業體驗認知以及就業指導和支持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堅持構築開放共享的課程供應鍊。中心始終堅持以能力模型為基礎設置課程模式,重新定義學習、驗證和評價。中心在推動教育形态變革中,通過建立以課程模塊為核心的多元供給機制,實行動态調整的課程管理制度,打造課程淘汰機制,确保對接、更新最前沿的知識技能模塊,加快知識供給的持續增長,确保課程的高質量,形成人人參與課程供給、互為供應鍊的良性格局。疫情期間,中心聯合中國工匠網共同搭建在線教學課程平台,累計服務160萬人群,沉澱了覆蓋100個以上職業(工種)的優質課程。

堅持建立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态。中心積極搭建國際創新要素聚集平台,把握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契機,對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國際産學研用合作會議等平台,對接引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基礎科學領域的國際領先創新資源,以優勢互補為核心,重構價值鍊、重塑創新鍊、重組人才鍊,構築教育創新合作新格局。中心積極搭建課程開發、項目研發、創新創業等項目合作平台,廣泛連接各類創新主體,搭建協同創新網絡,健全新産品新技術發布制度、知識産權管理制度和創新創業激勵制度,形成多主體協同開展科技和社會服務的新格局。

面對未來,我們要把握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發展變革的大勢,主動迎接、應對教育形态創新變革的挑戰,在競争中把握機遇、赢得未來。

【作者陳 鋒: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

原載2020年第20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作者:陳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