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帶》李小龍特輯封面
為道塾·話題 | 按照UFC大神GSP的定義,李小龍屬于運動員、鬥士和武術家中的哪一種類型?
入選UFC名人堂的GSP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 combat sports: the fighters, the athletes and the artistsThe fighters, are categorized by an unbreakable will and are ready to give up everything to win. The athletes, meanwhile, are the most athletic and the fastest learners, and could probably successful in other sports. The artists are the most creative, they often fin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在格鬥運動中有三種類型的人:鬥士、運動員和武術家。鬥士,被歸類為擁有堅不可摧的意志,随時準備放棄一切來赢得勝利的人。運動員是運動能力最強、學習速度最快,且很可能在其他運動項目中也能取得成功的那一類。武術家則是最具有創造力的,他們經常能找到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上面這一段話,出自UFC傳奇冠軍GSP,對于我們評價當下世界上頂級的綜合格鬥選手們的類型特點,給出了一個較好的參考标準。
在這三種類型中,顯然武術家類型頂級選手的總體實力和成就,居于最上一層。因為人類格鬥的進化乃至于格鬥的藝術化,更多來自于他們的創造性的自我發現和偉大實踐,他們不僅自己在專業領域的格鬥成就斐然,在格鬥之外的其他人生事業領域,往往也會是榜樣級成功者 ,他們甚至能夠創造并引領出新的格鬥發展趨勢和潮流。而運動員類型的人,較之強悍血勇的純鬥士型的人,更有适應性和格鬥拳商,他們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也要比純粹鬥士型的走得更遠,路要更寬。
按照GSP的劃分,比照截拳道宗師李小龍,你會得出什麼結論呢?李小龍屬于什麼類型的格鬥者呢?
“我不會因為眼前的敵人感到懼怕,因為我的眼裡沒有敵人,他們不會使我心煩意亂,在格鬥前我已經做足準備,沒有商量的餘地,寶貝。除非你在之前就殺了我。”
“忘記輸赢,忘記光榮和痛苦,讓對手抓破你的皮膚,你必還之以重拳;讓對手還擊以重拳,你必打斷他的骨頭;讓對手打斷你的骨頭,則你必取了他的小命!不要想着安全地退卻,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意志是最緻命的武器。”
第一段話,是李小龍回答記者提問,在談到面對挑戰者,你會如何應對時,李小龍一臉正色的回答,反映的是李小龍無論面對任何挑戰者,都能忘卻生死一戰的決心和意志。第二段話,則是李小龍武學筆記中親筆寫下的格鬥心法,告誡自己,告誡弟子們,如何在實戰中激發自我的殺手本能,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
毫無疑問,生前無限制街鬥、比武無數,無論是面對街頭混混,還是美國牛高馬大的拳王、冠軍,均曾顯示出強大格鬥意志和決死鬥心的李小龍,無疑早已堪破格鬥生死,勇者無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李小龍首先是一位勇往直前的鬥士型格鬥者。
通過艾德·帕克、伊魯山度、李峻九、喬治·迪爾曼、詹姆斯·德邁爾、邵漢生等同時代衆多了解李小龍的專業人士的集體回憶,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李小龍對于他所見所學的東西,幾乎有照相機一般的記憶力,以及快速學習和模仿的能力,乃至于快速創新、融合的能力。
李峻九說他演示一種跆拳道腿法之後,李小龍隻需要現場試練幾次,就能踢得比他更快、更勁、更好,堪稱武學天才。
1960年代,李小龍在美國經常出席各種全美或國際性武術大賽,與各國武術大師、搏擊選手交流很多。即使是第一次見面,李小龍常常第一句話就是:請演示一下你的拿手絕技——當然,李小龍同時也會演示他的,以做雙方學習之交換,而每次剛演示完,對方就會驚訝的發現,李小龍已經基本掌握了他們所演示的東西,下次再來看,李小龍做得比他們還好。這也是比李小龍年長如同父輩,被尊奉為“美國空手道之父”的艾德·帕克,當年為什麼要力邀當時還是在地下室教拳,在美國武術界毫無名氣的功夫小子李小龍,作為首屆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标賽特邀演武嘉賓出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此前他和李小龍的數次武術交流中,二十出頭的李小龍展現了讓他感到震撼的功夫實力和武學天賦。
香港著名的精武體育會首席導師邵漢生曾回憶說,他在李小龍赴美留學之前,曾和李小龍以武換舞,結果,李小龍在幾天之内掌握了别人要幾個月才能掌握的精武體育會的多個套路内容,而他自己則一直就沒有學會李小龍教他的查查舞。
1964年,李小龍在艾德·帕克舉辦的首屆長堤國際空手道錦标賽上演武,在美國武術節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香港著名趙家太祖拳傳人、武術雜志主編趙從武師傅第一次與李小龍見面,交流投緣,相談甚歡,然後應武癡李小龍的要求,當面演示了一種技術難度高,本門獨有的上中下連踢的腿法——“盤龍腿”,結果他剛演示完,李小龍馬上就現場複制,踢出來給趙師傅看。趙師傅後來回憶說,他僅僅隻是演示了一下腿形動作,并未講解任何要領和發力方法,但李小龍第一次踢“盤龍腿,就已經踢出了千錘百煉這一腿法的趙家太祖拳高手的至少七成功力和神韻,這讓趙從武無比驚訝,曾對他的徒弟說:“在這個世界上未見過在武術方面這樣聰明的一個人。”
同樣的一幕,也曾發生在李小龍和傳奇泰拳王亞披勒之間。1970年初,亞批勒當年與李小龍在香港僅僅隻有一面之緣,但他對李小龍卻一直記憶猶新,發自内心的非常佩服。為什麼?因為那次見面,“李小龍讓我給他演示泰拳的内圍技術(貼身技術),他非常的聰明,我演示過一遍他就學會了”。
如此綜合來看,李小龍無疑又是GSP口中那一類運動員型的格鬥者,對于肢體動作敏感度極高,學習力極強,武學天賦超卓。
事實上,除武術之外,在其他運動領域,比如說健美健身領域,李小龍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很多健美運動員的偶像标杆,而在扳手腕運動領域,李小龍似乎也有實力成為他所在級别的世界冠軍。
接下來,從最後一個武術家類型的GSP定義來看,這一類型的設定,仿佛就是在給李小龍量身定制——李小龍似乎是這一類型的天花闆的存在。
1、李小龍完全獻身于武術事業,将武術視為他的生活和生命;
2、無論何時,李小龍都将武術訓練當做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訓練高度自律,幾近于本能化,以此随時随地保持巅峰的格鬥狀态,以應對生活中,而不是規定時間内才進行的擂台比賽的高水平的格鬥狀态——職業格鬥家是賽前積極備戰,李小龍是每天都在積極備戰;
3、李小龍不僅是格鬥家,還是一位狂熱的武術科學家,他完全是将武術視為一門行動哲學和格鬥科學去進行研究和踐行,一生追求的是以武入道的至高武學境界。
所以,李小龍不僅能夠成為自己最好的武術修行的導師,能夠不斷解決自己遇到的訓練和格鬥中的任何問題,并将自己打造成超越時代的“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格鬥家”,還以一己之力,徹底的颠覆了傳統武術思想禁锢,提升了現代武術發展的思維格局,成為全球武術人思想解放的精神泉源,以截拳道改造出了美式踢拳之父,促進了全接觸格鬥的現代化實踐,還通過他的功夫電影,将他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方式傳遍世界,影響了一代代後來的格鬥者們,成為現代武術和現代搏擊無可替代的領袖級先驅。
綜上所述,按照GSP标準,我們在這裡可以給李小龍做一個基本的格鬥者畫像——
他是一位兼具鬥士和運動員優秀特質的武術家。
關于武術家的定義,香港陳惠敏先生曾經給出過他自己的一個定義,他說,“我不是武術家,我隻能說自己的是一個拳擊家,武術家必須要有武德,能育人,能寫能教,也要能打得,這才是武術家。”那麼,在他的心目中,李小龍是不是一個武術家呢?
陳惠敏說:李小龍是一位偉大的武術家。
在陳惠敏看來,似乎不加“偉大”一詞,不足以說明李小龍的偉大,因為李小龍的所作所為及其貢獻和影響,迄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