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1:16:12

“呲呲呲——呲呲呲——铛铛铛——铛铛铛——”紅通通的火星在空中飛舞并四濺開來,鐵錘敲打銻器的響聲不絕于耳。一大早,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清塘畔的“銻藝”人張秀菊一家就忙碌開來了。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1

這天一大早,張秀菊打理好家務後,就和兒子邵維甲來到離家不遠的打銻房“打”銻。前幾天,有客戶預定了幾對銻桶和幾扇銻瓢,他們得在預定時間之前加工好并發貨過去。一扇銻瓢要打1個多小時,一對銻桶要打5個多小時……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2

問及銻藝是從哪兒學來的,張秀菊告訴開屏新聞記者,她的丈夫邵家根16歲時跟随他的父親學習銻藝,他的父親也是從老一輩人那兒學來。張秀菊嫁入邵家後,在栽種田地、照管家庭之餘,就經常給“打”銻的丈夫打打下手,做些鑽孔、打磨、抛光的活。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3

那些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銻藝加工的原材料主要是搜集老銻家具和廢銻,集中熔化後再進行加工,多數是對壞的用具進行修補,使得銻加工處于小打小鬧、忽打忽停的尴尬境地。

“以前,我和丈夫包車去芒市、騰沖及鎮安等周邊地區收購廢銻,挨家挨戶地去問,2元錢一市斤,有時收得多些,有時就少得可憐。”張秀菊回憶道,“有一次去騰沖,在半路上手扶拖拉機的刹車失靈了,我懷裡還抱着孩子,後面還有當天收的廢銻,沖過一段路程後,司機沖向了路邊的一個大土堆,車子才停下來了,萬幸沒有人受傷。現在想想都還後怕着呢!”

“打”銻是一門純手工的技術活,要使用到大錘、小錘、木錘、大鉗子、小鉗子、鋼絲刷、锉子、砂紙等工具,全部用手工完成。“那些年,孩子他爸打出的銻具,我拿到集市上賣,大家都喜歡。”張秀菊接着回憶道,“當時7天趕集一次,我每個街天賣自家加工的銻産品能有50~60元的毛收入,是整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4

後來,廢銻不再是主要的銻材來源,從供銷社進購的新銻成了主要原料。用嶄新原料加工出來的銻藝産品主要有大小水桶、鑼鍋、炒菜鍋,以及飯勺、甑子、水瓢、鍋鏟、燒酒轉缸等,大到直徑可達100多厘米的大銻鍋、大炖鍋等。

随着農村的一系列改革,龍江鄉的銻藝加工行業也注入了新的活力。空氣錘加上鼓風機,使銻藝加工進入了半機械化時代。張秀菊家也不例外,在那個年代,東拼西湊籌集了5000多元錢,買了一台空氣錘,這使得加工耗時大大減少。再後來,又陸續買進磨光機、電刷、爐盤、砧子等工具輔助加工。但是,“千錘萬擊”的手工仍然是主要的加工環節。

前兩年,張秀菊的丈夫因為生病,已經無法再“打”銻,從18歲就開始學習“打”銻的兒子邵維甲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5

從飯勺到鍋鏟、再到銻盆銻鍋等用具,邵維甲的“打”銻之路一走就是14年。如今,邵維甲“打”銻大多數屬于訂購加工,從大理祥雲進購嶄新的銻條,每年加工近2噸銻,他制作出來的銻制品遠銷四川和重慶,以及昆明、德宏、保山等地,每年毛收入有7萬多元。

李女士專門從龍陵縣鎮安鎮來張秀菊家的打銻房買銻鍋,她表示:“用銻做成的産品質量輕、經久耐用、耐磨、抗酸、抗壓,一件銻具往往可以使用幾十年。那些年,讨親嫁女都要買上一樣銻具作紀念,非常有情懷記憶!”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6

在龍陵縣龍江鄉,銻藝加工代代相傳,已經有上百年的曆史。但發展到如今,堅守下來的“銻藝”人家已經不多了。“這門銻手藝已經傳承了幾代人,我家一直靠這門手藝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張秀菊感歎道,“如今我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境變好了,這些都是從銻開始的,我認為這門手藝很不錯,要傳承下去。”

雲南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名單(開屏人物張秀菊)7

回想起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現年32歲的邵維甲表示“打”銻很枯燥,每天一大早起床後就趕往打銻房“打”銻。邵維甲還表示,這些年“打”銻也吃過不少“苦”和經曆過不少“難”。錘子砸傷腳、閘閥起火花、火星燙傷手臂、碎屑飛濺進眼睛都發生過。初學時,由于把握不好,把快要成型的鍋或桶“打”漏了是常有的事;後來不漏了,但造型不好看、敲打不均勻又成了難題……邵維甲隻好靜下心來,反反複複地練習,挺過了那些“苦”和“難”。邵維甲堅定地表示:“學會一門手藝不容易,守住守好更難,我會一直好好地做下去。”

一心在一藝,匠心鑄銻器。發展到如今,龍江銻藝已經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名錄。據《龍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記載,興盛時期,僅僅龍江鄉弄玲村從事銻藝加工、銷售的人家達到15戶,共30多人。銻加工的主要生産工具汽錘也發展到10台。銻産品除銷售到附近農村外,在芒市、瑞麗、盈江、騰沖、保山均有銷售。原材料已經極少使用廢銻及舊家具,而是使用産自祥雲、盈江錫馬的嶄新銻條。随着産量增加,有的産品還遠銷緬甸、泰國和新加坡。

【記者手記】

如今,随着時代的發展,雖然在銻藝加工過程中,融入了一些現代工具,但守“藝”人們仍然牢牢把住“手工”這一關鍵,用心用情去做,在千錘萬擊的敲打中,守住的不僅僅是“銻藝人”無法“銻”代的情懷,更是消費者喜歡的“銻藝”中所含的“生活味道”和“時光情懷”。

開屏新聞記者 崔敏 通訊員 徐靜 張蓉 攝影報道

責編 徐紅

校對 貓恩泊

編審 王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