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看《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的時候,我留意到,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張萌和其他姐姐介紹自己的身份是“制片人”。後來閑聊的時候,她也再次提到了自己在做制片的事情。那時候的我還不知道制片人和導演的區别。但可能是那時候的好奇,激起了我今天讀《成為制片人》的沖動。
這本書寫的内容都很通俗易懂,作者主要是從自己以及朋友的經曆。來分享如何成為一個制片人,以及如何做好制片人的工作。
第一章講《為什麼要做制片人》。這一章讓我發現了,每一個特别喜歡自己的工作的人,都是覺得這項工作讓他們産生了很強的成就感,他們希望讓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工作成果,影響更多人。
比如制片人的工作需要面臨很多挑戰,作者說自己每天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他的右側心髒和左側腎髒就像是經受了幾次重擊。這對我來說是不太愉快的工作體驗,但作者卻很享受這種感覺。
作者在講述自己的想法時,還引用了一些其他優秀制片人的語錄來佐證自己的想法。作者認為“制片人是決定創意、角色或一個故事是否值得講述的人。”他引用了戴安·阿布斯的話表明自己的觀點,“我真的相信有些事情除非我把它拍下來,否則沒人能看見”。
這一章最讓我震驚的是最後一段,作者說,如果你想成為制片人,或者想追求任何夢想,那就去做吧。他引用了惠蒂爾的一句詩,“在所有口頭和筆頭所講述的悲傷話語中,最悲傷的莫過于“它本應該是””。
第四章,作者講述了自己成為制片人的過程。有一次,他有機會與一位美麗又聰明的女士約會,然後他們一起回到了他的公寓。不久後,他接到了在好萊塢工作的一個優秀編劇的電話,于是他用了45分鐘和編劇溝通問題。後來他和這位女生沒有更多的故事了。但這位編劇卻給了他機會,讓他手下的5個演員得以參演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
作者當時覺得是值得的,但如今,他可能會質疑自己當時的選擇。他講這個故事,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制片人同行都是像他那樣熱愛工作的人。如果你想成為優秀的制片人,除了作者在第二章說的性格(以及他或者她的感受和品味)、與人聯系的分寸感,第三個需要擁有的特質是對制片工作的熱忱。
在我們知道的娛樂圈,潛規則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但作者作為制片人,卻堅持誠信之道。比如他選擇了A的小說去拍成電影,A的要求是電影結局必須是他寫的小說結局,其他可以略作改動。而後來他找了B來投資,B可以提供所有資金,但要求把電影的結局改了。也許别的人會選擇答應B的要求,轉而去征求A的同意。而作者的處理方法是,和B認真溝通A的想法,如果B無法接受,那麼就找其他的投資方。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幾年前讀過周龍章的《戲夢紐約》。這兩本書都在告訴我,當你熱愛自己選擇的事情,堅持下去,你一定會有豐厚的收獲。
最後祝大家閱讀愉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