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4 13:28:58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我國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1

嶺南大地,西江蜿蜒流淌。西江為珠江流域主流,發源于雲南,流經貴州、廣西、廣東,于珠江三角洲注入南海,是我國第三大河流,華南地區最大河流。

河水奔湧、水量充沛,這條大江裡,有哪些珍貴的生物資源?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珠科院”)牽頭開展了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江流域資源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綜合科學考察”,首次對西江流域開展全面系統的“體檢”。目前項目已實施兩年,取得階段性重要進展,許多神奇生物的面貌浮上水面。

鑒定魚類245種,發現魚類原纓口鳅屬、洞鳅屬、盤鮈屬和拟鲿屬4個新種

為什麼要開展西江流域魚類資源與多樣性科學考察?

項目負責人、珠科院院長陳文龍介紹,西江流域是我國魚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湍急的河流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豐富的魚類多樣性。據資料記載,分布于西江流域的魚類有500餘種,占全國淡水魚類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包括諸多适應特殊生境的魚類,如生活在喀斯特洞穴環境的巨須金線鲃和多斑金線鲃,生活在激流環境中的粗須白甲魚、斑紋華沙鳅、貴州爬岩鳅和異華鲮等。

“同時,西江流域是魚類進化生物學問題研究的理想區域。”陳文龍介紹,我國是野鲮亞科屬級類群的分化中心,而泉水魚、鲮、紋唇魚、巴馬拟纓魚、卷口魚和四須盤鮈等物種僅見于西江流域。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我國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2

上圖:拟鲿屬新種(上)、原纓口鳅屬新種(下) 。(邵韋涵、郭東明/攝)

科學考察取得了哪些成果?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鹗介紹:“2020年項目啟動以來,科考組共布設109個調查斷面,翻越高山深谷,踏過急流險灘,足迹遍布西江發源地(雲南沾益縣)、西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和河口區,以及流域内撫仙湖等高原湖泊群。”

經過兩年調查,科考組發現了原纓口鳅屬、洞鳅屬、盤鮈屬和拟鲿屬4個魚類新物種,發現了三角鲂、赤眼鳟、黃颡魚和黃尾鲴等重要經濟魚類在流域内有較大野生種群。

“科考組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彙編了西江流域漓江、紅水河、右江和柳江等河流魚類資源的曆史數據,基本摸清了調查水域魚類資源及其主要産卵場位置、産卵規模等現狀,初步評估了西江流域魚類多樣性受威脅程度。”張鹗介紹。

鑒定出底栖動物255種,發現米蝦屬新種4種

調查大型底栖無脊椎動物,是此次科考的重要任務之一。陳文龍說:“底栖動物在河流生态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中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中不少種類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當前對流域有關底栖動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數支流和幹流河段,開展全方位底栖動物調查,對維持和保護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大意義。”課題負責人、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謝志才介紹。

科考組精心布點、系統調查、規範采集,在西江流域(不含河口區)共布設100個底栖動物調查點位。

截至2021年12月,科考組共鑒定出底栖動物255種,隸屬5門10綱27目98科202屬。其中,水生昆蟲共計173種,是流域的優勢類群;軟體動物45種;寡毛類16種。

分析顯示,西江流域水質指示生物昆蟲(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在支流較為豐富,而寡毛類、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幹流和湖泊較多。

鑒定浮遊植物物種80餘種,采集浮遊動物标本2500餘号

“浮遊生物是生态系統中生物組成和結構的重要指标。”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員黃道明介紹。

顯微鏡下,席藻、隐藻、小球藻、直鍊藻等似鍊條,似彈簧。調查發現了形态各異的浮遊植物。科考組在西江流域五大高原湖泊(撫仙湖、杞麓湖、異龍湖、星雲湖和陽宗海)、西江幹流、主要支流等流域,共布設105個調查點位,累計進行了6次野外生境調查與樣品采集。

科考組共采集浮遊植物标本3000餘号,拍攝浮遊植物生境照片500餘張、浮遊植物顯微鏡照片413張,鑒定浮遊植物物種80餘種。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南盤江、北盤江段浮遊植物在豐水期及枯水期以矽藻門為主,在平水期以綠藻門為主。紅水河至浔江段浮遊植物優勢種有席藻、隐藻、小球藻、直鍊藻、微囊藻等,密度多表現為上遊大于中遊大于下遊,夏季高于秋季。

在浮遊動物資源調查上,科考組采集浮遊動物标本2500餘号,拍攝浮遊動物生境照片500餘張、浮遊動物顯微鏡照片400餘張。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我國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3

上圖:剪形臂尾輪蟲(左上)、鐮狀臂尾輪蟲(右上)、十指平甲輪蟲(左下)、長額象鼻溞(右下)。(郭芳/攝)

此外,科考組還調查了水生植物資源。“科考組累計鑒定物種40餘種,在環江采集到中國特有種廣西隐棒花,并觀察和采集到外來物種睡蓮、再力花等14種。”黃道明介紹。

分析結果顯示,西江流域幹流、支流以及5個高原湖泊水生維管束植物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在高原湖泊,支流漓江、右江等開展了濕地生态修複的區域,其水生維管束植物群落結構相對複雜;桂江、北盤江水生維管束植物群落結構簡單,而黔江由于水生植物稀疏,未形成典型的群落特征。高原湖泊優勢種有苦草、眼子菜、輪葉黑藻等。

為河口區水生生物“查戶口”,累計采集水生生物标本2000餘号

西江流域河口區從西江下遊河網區天河水文站開始分流,後經磨刀門水道、崖門水道、虎跳門水道及雞啼門水道注入南海。

通過兩年科學考察,科考組共出征4個航次,行船累計超過2500公裡,累計采集水生生物标本2000餘号,鑒定浮遊植物273種、浮遊動物163種、大型底栖無脊椎動物37種、魚類73種,拍攝水生生物标準圖片450餘張,獲取水生生物物種分布信息560餘條。

調查結果顯示,西江流域河口區浮遊植物優勢種以矽藻和藍藻為主;浮遊動物以輪蟲種類為主;大型底栖動物的生物多樣性表現出從内河水道向河口增多的趨勢;魚類種類數由上遊至口門處呈遞增趨勢。

“科考組已初步系統掌握了河口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生物和中華白海豚種群現狀。”陳文龍介紹。

我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流(我國第三大河流首次全面)4

上圖:帶紋條鳎(左上)、三角鲂(右上)、日本鳗鲡(左下)、赤眼鳟(右下)。(珠科院/供圖)

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說:“西江河口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功能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應重視珍稀物種的保護工作。”

下一步,項目組将綜合各單位多學科優勢力量,開展聯合攻關,通過科學紮實的考察,為西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與多樣性保護、水文水資源與水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寶貴的基礎數據,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