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上說,“終朝采藍,不盈一襜”,是說少女采上一天的藍草所積攢的染料,還不夠染一件麻杉。
藍印花布、藍蠟染、藍紮染,各種花樣的藍布裝點了中國人千百年的日常生活。
由藍草制成的靛青染出的藍染布,一直是中國民間最常用的衣料。
如今,美麗的中國藍,都已被現代化學染色所取代。隻有少數一些地區,還保存着藍染。
偏居小城一隅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是一個藍色的世界。在博物館裡,詳細介紹了藍染所需要的數十道工序。
镂刻花版花版就是準備印染的圖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筆,在牛皮紙上進行镂刻。
每幅刻好的花版都是剪紙藝術。刻好的花版刷上桐油加固,可以使用幾百次。
刷漿刷漿就是通過镂空花版,把防染漿刷到白布上。在浸染時,圖案部分便不會被染色,留下白淨的底色。
藍印花布的防染漿是用黃豆粉和石灰調制的,再加上水調成糊狀。
養護染缸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當地出産的植物染料藍草,制成印染藍印花布的染缸水。
近年來,絕大部分的制靛作坊已經停止生産,種藍面積也極速萎縮。如今,基本都隻剩下幾戶人家還有零星種植。
精心養護的染缸是祖傳的絕活,不傳外人。
每口染缸有一人多高,裡面盛着千年不死的活水。
南通市二甲鎮有一個名為“曹裕興”的傳統染坊,它的兩口染缸,源源不斷的曆史已超過100年。
養在染池中的藍色,異常嬌貴。池水表面沒有藍色的靛花,代表着它在休息。
每天淩晨趕在染布以前,要往裡添加石灰、酒和新染液,把染缸裡的活性物質吊起來,才能使用。
染缸水是藍印花布的生命之源,染缸人也是染坊中受尊敬的藝人。
仿佛池中的藍色染液也像有了生命一般,會沉沉睡去,也會需要被人喚醒。
浸染接着,就是布料下缸染色。根據所需顔色不同,布料要反複下缸染色、出缸氧化多次。
次數不同,染出的顔色也不同,比如玉白、月白、老藍、雙藍等。要染六七次,才能得到深藍色。
放風染好的布匹需要拿到室外,上架曝曬。在這一過程中,神奇的變化發生了——布料的顔色由黃轉綠,繼而變藍。
“放風”要放多久?放幾次?全憑經驗感覺來判斷。
這就是藍靛的氧化效果,也被稱為“放風”。一般需要放風10次左右,層層附着的藍才能牢固。
刮灰布匹晾曬後,再進行刮灰。“刮灰”就是把染布上的防染漿刮掉。
刮灰時,特别要小心仔細不能刮壞棉布。
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富有生命的美。然而,即便在藍印花布之鄉,街上都找不到一個穿土藍布的人。
使曹裕興等古老作坊得以延續的,卻是來自高端的需求:國外訂單。
真正用藍草染就的布匹,12米一卷的,價格最低大約也在800元左右。
曾幾何時,那唾手可得的平民的藍,如今卻變成了一種奢侈的、流向海外的色彩。
南通藍染入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在曆史的衣擺上,真正的中國傳統美色似乎越來越淡。扪心自問,我們真的還能留住它們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