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他們是平凡的勞動者,沒有驚天動地的成績,沒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他們的理想不算遠大,卻十分珍惜當下。他們用雙手創造的屬于自己的幸福,便是他們的勳章。
時代閃亮,是因凡人有光。
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多彩貴州網推出系列報道,向每一位平凡的勞動者緻敬!
清晨6點,64歲的潘阿姨便起床忙碌起來,她将洋芋洗淨煮熟,搗成泥狀,再捏成一個個的洋芋餅,這就是貴陽人喜愛的街頭小吃洋芋粑。上午11點,架起鍋竈,油燒熱,洋芋粑下鍋,打開卷簾門,“老倆口特色洋芋粑”開門迎客。這樣的場景,在貴陽市忠烈路,上演了30多年。
老兩口特色洋芋粑店
從2毛到3.5元一個 一做就是36年
36年前,潘阿姨和王叔叔夫妻二人為了糊口,在忠烈路上支起一個小攤,專門賣洋芋粑。“我看到路上有人賣灰面粑粑,就想到洋芋也可以做成粑粑。”潘阿姨說,那時候貴陽街頭賣洋芋粑的還很少,起初她家隻賣2毛錢一個,現在賣到3.5元一個。
擺攤10年,熟客越來越多。“我們就想着有個門面,大家可以坐一下。”于是,夫妻二人找了個門面,隻有10平方米。為了豐富種類,店裡還賣起了怪噜洋芋、魔芋豆腐、臭豆腐、火腿腸。
手機支付的興起,人們不帶錢出門了。潘阿姨也得與時俱進,讓兒子教會她二維碼收款的流程,把收款碼貼在了店鋪門上。
潘阿姨
一天賣幾百個 潘阿姨有“絕招”
老倆口特色洋芋粑之所以出名,潘阿姨有着自己的“絕招”:洋芋要選威甯黃心洋芋;要加鹽跟蔥搗成泥狀;炸制的油一定要用豬油,這樣炸出來的洋芋粑又糯又香。
“大家都誇贊我的洋芋粑好吃。”令潘阿姨自豪地是,曾經有北京、上海、重慶、成都的客人慕名而來,而且經常有老外來店裡吃洋芋粑。
以前潘阿姨一天能賣500個洋芋粑,“那時候身體硬朗,現在一天就隻賣300個,賣完就收攤。來晚了,就吃不上了。”潘阿姨笑着說,有時候客人會提前打電話預定洋芋粑,一定就是五六十個。
洋芋粑
從單身吃到一家三口 這種感覺挺好
36年來,好多熟客以前是單身一人,現在都是一家三口來吃。
老食客吳先生告訴記者,已經在這吃了15年。一到周末,就喜歡帶上妻子女兒過來嘗一口。“外面的洋芋粑沒有她家好吃,我們念舊,就喜歡來這。”吳先生說。
一位客人一邊玩手機,一邊吃,潘阿姨催促道:“别玩了,洋芋粑冷了不好吃。”客人一愣,笑着說:“這語氣好像我媽呀。”一旁的潘阿姨也被逗樂了。
前兩年王叔叔突發腦梗,自己也老了,潘阿姨産生了“退休”的念頭。可是,偶爾店鋪一關門,就會有人來拍她家的卷閘門或者打電話問她多久才開門。慢慢地,“退休”的念頭也就打消了。“自己掙錢,不給兒女添麻煩。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還能幫襯一把。”潘阿姨說,這種感覺挺好。
本網記者:彭典
一審:曹轶
二審:林萌
三審:彭奇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