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者認為,萬物均如同本章舉例的炊具“橐龠”,外表背負着有形的實體外殼(陰),内裡卻包裹着無形的元氣(陽)。陰陽兩者革新變化,調和互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種古老的說法,即便放在一百年前怕是也很少有人贊同,但随着微觀量子力學的問世,大千事物内裡的精妙之處,早已被科學家一覽無餘。細心的科學家們發現,物體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内部百分之九十九的空間都如同包裹着地球等天體的太陽系,虛空無物。因此某些人偏執地認為物質并不存在。但梨花認為,這種極端的認識并不可取,因為世上本就不存在絕對的事物,不存在絕對的陰,也不存在絕對的陽。不存在絕對的虛無,更不存在絕對的實體。如看似虛無的宇宙時空,卻充斥着不可記數的微觀粒子。
科學家研究發現,太陽内部存在弱相互作用參與的核反應,每秒會産生10的38次方個中微子,暢通無阻地從太陽流向太空。每秒鐘都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甚至在夜晚,太陽位于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因為原子與中微子的比例,遠比太陽系與地球的要大。中微子在原子内部通行,也遠比流星在太陽系内部通行還要暢通。因此,中微子也有“宇宙隐身人”之稱。
那麼您說,宇宙是虛無,還是實體?
同理,空間與時間也是此種調和共存的關系。如同某樣事物不是陰就是陽,假設陽的一面居多,陰的一面則必然減少,從而保持總量不變。這便是“此消彼長”的通俗道理。
因此,人們通過天文觀測可以發現,無論天體的空間或時間參數如何變化,兩者的比值與反背乘積均保持為一(保持對立統一)。比如木星平均日距,與地球平均日距的比值約等于5.203比1,那麼,木星公轉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的比值,就約等于11.86比1。
既是說,木星的公轉周期約等于11.86/年。
但您一定奇怪,梨花是怎麼算出來的,其實不難,隻需換算木星與地球的空間日距比5.203的二分之三次方即可。不信您打開手機中的數學計算器算一算,5.203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11.86……?
同理,以“Au”為單位的土星平均日距“9.55/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年”為單位的土星公轉周期“29.5/年”?
以“Au”為單位的天王星平均日距“19.18/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年”為單位的天王星公轉周期“84/年”?
以“Au”為單位的海王星平均日距“30.07/Au”的二分之三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年”為單位的海王星公轉周期“164/年”?
反之,以“年”為單位的木星公轉周期“11.86/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Au”為單位的木星平均日距“5.2/Au”?
以“年”為單位的土星公轉周期“29.5/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Au”為單位的土星平均日距“9.55/Au”?
以“年”為單位的天王星公轉周期“84/年”的三分之二次方,是不是約等于,以“Au”為單位的天王星平均日距“19.18/Au”?
(注:以上換算均取近似值,故稱約等于)。
如果您看明白了以上的換算,是不是覺得非常神奇?這便是華夏古學之美,《說卦傳》中記載的上古易學的基礎規則“參天兩地而倚數”!
風水奇書《青囊奧語》便是按照此規律,總結出“分金定穴”,測量地理變化的口訣:“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寶;順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言明了“颠倒”與“順逆”行為的本質區别。
在數學層面,颠倒指分母與分子的颠倒互用。而在現實層面,颠倒則指相對而言的辯證邏輯關系。如某人或某事,在另外一人的觀察與理解中具有善的含義,被定性為善。但在其他人的觀察與理解中,則有可能産生截然相反的結論。因此,在“齊物論”中莊子反複強調,如果每個人都拿自己的标準衡量是非,那誰又沒個标準呢?
曾幾何時,人們固執地認為,公序良俗來自于祖先哲人們日以繼夜地反思與總結,但失佚的象數文化卻又告訴我們,哲學源于科學,源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效法。因此,通過《易經》流傳下來的口訣如“參天兩地而倚數”,梨花可以輕易地完成天文學空間參數與時間參數的相互轉化。這無疑說明,陰與陽,時間與空間确實如古者所言具有“一體共生”的特性,宇宙時空也不過是三維空間與二維時間的交錯而已。因此,梨花才可以按照上古易學的指引,使用空間為根,作為分母,并運用“三分之二次方”的數學比例,将時間參數颠倒為空間參數。也可以使用時間為根,作為分母,運用“二分之三次方”的數學比例,将空間參數颠倒回時間參數。
甚至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輕易地換算出各天體軌道轉速。如火星軌道平均轉速為什麼是24.13公裡/秒?因為火星與地球空間日距比約等于1.5236Au……,而1.5236的二分之一次方約等于1.2343……。如此,使用地球軌道平均轉速29.783公裡/秒除算1.2343……,結果便約等于火星軌道平均轉速24.13公裡/秒。
還比如,木星軌道平均轉速為什麼是13.07公裡/秒?因為木星與地球空間日距比約等于5.203Au……,而5.203的二分之一次方約等于2.281……,如此使用地球軌道平均轉速29.783公裡/秒除算2.281……,結果便約等于木星軌道平均轉速13.07公裡/秒。
而以上換算說明,漫天星鬥不過是一座座随波逐流的時空浮标,如同時空長河中漂浮的點點泥沙,又如同“風帆之動”中争論的“有形之帆”與“無形之氣”。而推動運動的并不是兩者之一,而是兩者全部,彼此往複的整體,有形與無形。因此,隻需按照易經早已總結好的簡單時空互化規則“陰陽互根”“參天兩地”“天圓地方”等,便可以準确的預測出天體的運動行為與未來趨勢。亦如“拉普拉斯妖”對經典力學的狂妄預言,隻要您能告訴“拉普拉斯妖”宇宙中每個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動量,“拉普拉斯妖”不但能夠使用經典力學展現出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還能反塑過去,預測未來。
但具體的講述梨花在第一章已經進行過,甚至講述到如何預測任意天體,在任意時空位置時的軌道轉速。如哈雷彗星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的加速與減速原理。因此不再重複。此時您隻需要記住,計算“時空扭曲”的方法是,直接換算對應天體平均日距與地球平均日距比值的二分之一次方即可。如火星平均日距,與地球平均日距比是1.5236比1,那麼火星時間流逝速率與地球時間流逝速率的比值就是1.2343比1。言下之意,火星時間流逝速率要比地球慢,每過去一個火星秒,地球将相應過去1.2343的地球秒。所以火星平均公轉速度,也要比地球平均公轉速度慢1.2343倍。
而快與慢的比較結論,同樣相對而言,如火星時間流逝速率相對地球而言才是慢,相對木星而言則是快。
這便是愛因斯坦試圖以現代科學體系闡述清楚的複雜時空現象——時空扭曲。
不知道如此講述您是否能夠理解?但相對論通過“原子鐘實驗”已經證實,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海平面的時間流逝速率,要比珠峰峰頂的快。而國際空間站的時間流逝速率,則要比珠峰峰頂的慢。
那麼,快與慢的對比結論,便取決于各測量點距離引力源頭,既繞心點空間直線距離的長度。距離繞心點越近,引力越大,時間流逝速率也越快。因此在天體力學中普遍存在着“近快遠慢”的天文現象。如地球軌道近日點公轉速度,就要比遠日點公轉速度快。
但梨花為什麼不餘遺力的講述即将消失的易學象數文化?因為自然科學也好,易學象數也罷,都是環環相扣,用以預測自然變化規律的嚴密學科。而《尚書》與《周脾算經》等古籍中記載,四千四百餘年前發生大洪水之後,天以更元做紀曆,原有的預測自然變化的方法也随之發生了變化。因此,帝堯命令掌握上古象數文化的羲氏與和氏,重新觀測天文地理,重新總結耕作節令,并傳授于民。
而梨花為諸位講述的,正是這套方法的基礎,陰與陽,時間與空間的變化規則。
也不怕大家笑話,梨花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進入紫金山天文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探索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無窮奧秘。
因此,有些問題梨花一直想不通,為什麼現代科學可以預測、研究,甚至讨論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諾現象等一系列自然變化現象,但傳統易學卻不行?
難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句空泛無力的口号?
說實話,寫這篇文章非常累。每一天梨花都想過放棄,但又不忍放棄。因為一夕之間梨花似乎能夠看到未來将要發生什麼,人類也将要面對什麼。還是那句話,自然的變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變通的人性與愚昧。
大航海時代是需要弘揚自由,激勵人們勇于探索。但時過境遷,當人們将要面對無法避免的自然變遷時,從前與自然相處,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不得不做出改變。
本章結尾,老子同樣緊扣效法主題,言簡意赅地指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告誡世人不能應時而變的效法行為,必将遭受失敗,不如持守中道。
而不是被人們誤解的“多言數窮,不若守中”。
兩者區别在于,聞則從之,從之則效法。如古聖堯、舜禅讓,使得天下太平,燕王哙聞之效法,禅讓子之。結果卻是截然相反,這便是“堯舜禅讓則興,子之禅讓則亡”的曆史典故。
又如馬谡聽聞兵法有雲“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便以書讀兵法為由,拒絕了偏将王平的勸阻,結果遭緻街亭之敗。
以上種種,便都是不知變通,抱殘守缺的愚昧下場。而梨花要做的,不過是想提醒大家,順應自然變化,謹記老子“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金玉良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