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攜帶泥沙量大,理應造陸能力更強。然而長江入海口地區形成了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還造就了江蘇沿海大面積土地,黃河造陸卻有些乏善可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造陸能力自然非同一般。在夏商時期,我國上海地區還是一片海洋,但因為長江從這裡入海,其攜帶的泥沙不斷堆積,經過數千年的改造,才有了如今的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目前上海的浦東新區和寶山區,面積還在不斷增加。
除此之外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還分布着大大小小數個島嶼,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由于長江入海口地區流速變緩,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在這裡沉積,形成星羅棋布的沙洲。這些沙洲經過數千年的積累,不斷融合變大,最終出現了如今的島嶼分布。
如今崇明島已經達到1270平方公裡,相當于兩個新加坡的面積,而且面積還在不斷增加。崇明島北部是江蘇,兩者之間的通道僅剩1.5公裡,隻需50年這段水道就會被長江填平。不過國家正在對這段水道進行積極治理,目的就是保住這一段入海通道。
崇明島面積雖大,卻不是長江造陸最大的成就,因為長江北側有一個江蘇。在戰國時期,江蘇海岸線還在揚州、泰州、海安、鹽城、阜甯一帶,劉邦項羽想要看海,騎馬隻需半天時間。到了三國時期,江蘇海岸線推移到海洲、阜甯、鹽城、海安東一線,東部的南通、啟東等地還都是汪洋大海。然而到如今,江蘇的陸地面積已經增加了上萬平方公裡,這就是長江造陸的能力。
當然,江蘇省的陸地不能全歸功于長江,黃河和淮河同樣功不可沒。在南宋之前,黃河就曾多次泛淮,雖然持續時間較短,但也造就了一部分土地。之後在1128年“杜充決黃河阻金兵”,黃河開始穩定從江蘇入海,每年輸沙量高達10億方。1488年黃河北道被徹底決斷,黃河完全奪淮入海,江蘇造陸速度進一步加快。
在這一時期,黃河對江蘇的改造是遠大于長江的。然而黃河對于江蘇來說隻是一個過客,在清朝時期黃河北歸,江蘇北部造陸速度迅速下降,再加上海洋的反向侵蝕,還有一部分陸地“被消失”。我們如今可以看到,江蘇南部更突進海洋,北部則有些凹陷,就是長江黃河不同的造陸情況形成的。
那麼黃河的造陸能力到底如何呢?其實在古代,黃河水并不似如今這般渾濁,泥沙含量也沒有這麼高。當年孔子見到黃河,還因黃河之美而發出“美哉水,洋洋乎!”的感慨,由此可見那時候的黃河還是非常清澈的。
後來随着華夏文明的崛起,人們在關中地區開墾放牧,導緻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加重,黃河輸沙量才開始有所擡升。到了隋唐時期,黃河輸沙量已經達到2.3億噸。而到了晚清時期,黃河輸沙量已經增長到15億噸。
不過這遠非黃河的巅峰,在20世紀中期,随着工業革命席卷華夏大地,黃河輸沙量正式達到巅峰,年輸沙量近40億噸。從1855年黃河改道重歸渤海至今,黃河三角洲從無到有,已經向海洋推進超過50千米。
有學者推算,如果黃河保持巅峰輸沙量,隻需兩百多年,渤海就可能被黃河填平。這是多麼恐怖的力量,在黃河的造陸能力面前,當時的長江真的隻能服輸。不過長江輸的隻是一時,自從1950年中國人民治理黃河以來,黃河的輸沙量一再下降,如今每年隻有3億噸左右,不到巅峰期的十分之一。而長江輸沙量為4.78億噸,早已實現了對黃河的反超。
所以論巅峰輸沙量,黃河是永遠的神。但如果論造陸持久力,長江當是中國第一大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