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庫爾勒中泰紡織下屬紗線廠生産車間。 劉 猛攝
圖為工作中的周華建。 庫爾勒中泰紡織黨政辦提供
“周工,汽輪機開不起來了。”
“什麼狀況?”
“轉速上下擺動,穩不住。”
“檢查調速器。”
拆下調速器,拿千分尺測量。果然,調速器的間隙大了。
“還是周工有辦法!”——周工,名叫周華建,是新疆庫爾勒中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動力中心的工程師。
這位90後年輕人,二十六歲就成為鉗工技師,在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中獲獎,二十七歲已是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
一
周華建的老家,在重慶市墊江縣高安鎮協和村。1992年出生的他,自小勤快懂事,知道體恤父母。初中畢業後,周華建想盡早減輕父母的負擔,便選擇進入技校學習技術。
2014年9月,渴望學習更多技術的周華建正式入職,成為一名設備維修工。他本以為憑借一年多的實習經驗,能夠馬上在工作崗位上大展身手。可師傅卻把他帶到了車床前,幹起了最基礎的車床工,每天給他一些廢棄的鐵闆,帶他練習制作簡單的零部件。勤快好學的周華建很快就掌握了車床的操作要領。一年後,他就能制作出設備常用的一些零部件了。
一次,師傅安排他制作一個泵軸的軸承位。他照着圖紙,很快就制作完成。拿千分尺測量,分毫不差。不料過了幾天,維修人員來領取泵軸,一量,軸承位尺寸竟然小了。“當時測量明明剛好,現在尺寸為啥變小了呢?”周華建百思不得其解。他跑去問師傅,師傅一語道破:“你現在測量的是冷卻後的數據。”周華建恍然大悟:沒有把溫度的因素考慮進去。
報廢了材料,還影響了維修和生産,師傅嚴厲地批評了周華建。周華建這才理解師傅帶他從基礎練起的良苦用心,也深深記住了師傅經常告誡的一句話:膽要大,心要細。
從這以後,周華建對自己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拿到制作圖紙後,每一步都要做到細之又細,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極緻,每一項工作都要完美完成,讓最挑剔的人也找不出半點瑕疵來。”
一晃,兩年過去了。工作中追求完美的周華建,操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一天,師傅告訴他:“公司想通過參加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培養一批鉗工。大家認準你是一棵‘好苗子’。”
“鉗工?”周華建疑惑地問。
“對,鉗工。”師傅點點頭。
“我是車工,怎麼能參加鉗工比賽?”
“比賽還有三四個月,從現在開始練習鉗工技術。”
“這……能來得及嗎?”周華建心裡沒有底。
“來得及。能不能獲獎不重要,貴在參與,好好練吧!”師傅為他鼓勁打氣。
就這樣,周華建從車工轉為了鉗工。
藝多不壓身!其實,周華建早就想學鉗工技術,但之前隻能靠自己摸索。現在有了專業的師傅指導,又有了參加技能大賽的目标,周華建學習的勁頭更足了:下班後,同事們都回家了,他隻身來到維修室裡,訓練鉗工的锉配技術。放下锉刀,拿起鋸弓;放下鋸弓,又開始鑽孔、測量、裝配……一遍又一遍。手掌心磨起的血泡,也是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變成了厚厚的老繭。一段時間下來,周華建的身體也消瘦了一圈。
有一天,他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家,父母見了心疼不已:“要不換個工作?”
“不換,換啥子嘛!既然學了,就要堅持下去,要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才行。再說,沒有苦,哪有甜啊!”周華建憔悴的臉上露出堅毅的神情。
周華建通過了公司内部的層層選拔,成為代表公司參賽的六名選手之一。很快,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開賽的日子也到來了。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大賽,周華建心裡緊張、焦慮,比賽前一天晚上,竟然失眠了。但來到賽場,他凝神靜氣,專注于競賽項目,把失眠的疲憊抛在了九霄雲外。頒獎時,周華建又驚又喜地聽到廣播裡傳出自己的名字——鉗工賽項的第三名!雖然未能奪冠,但也讓他激動不已。
獲獎的興奮感消退後,周華建在心中複盤比賽。他從其他選手娴熟的锉配技術中,感受到了差距。“尺寸精準、工藝精湛,速度還更快……鉗工技術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我可不能掉鍊子!”在回來的火車上,周華建輾轉反側,一直在思考如何精進技藝。
回到崗位,在工作之餘,他找來與競賽相同的課題,每天晚上把自己關在維修室裡,八遍、十遍、一百遍……反複練習,日複一日。雙手越來越粗糙了,手腕腫得像面包,心卻變得細膩了很多。他覺得,打磨配件的過程,就是在打磨自己的内心。
寶劍鋒從磨砺出。2018年7月,在第八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中,周華建榮獲了鉗工賽項一等獎。同年11月,他又代表新疆參加了在山東舉行的第十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周華建以實力證明了自己,從全國石油、化工行業的近兩百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鉗工賽項二等獎的佳績。
二
動力中心是公司的“心髒”。載譽歸來沒多久,公司領導“點将”,把周華建調到了動力中心。
剛到這裡,恰逢汽輪機檢修。此時的周華建已是鉗工技師,但隔行如隔山,面對這些龐然大物,他一時不知道從何下手。怎麼辦?
學!他又一頭紮進了車間,從頭開始學起動力設備的維修知識。車間内,震耳欲聾的噪聲,混雜着油脂味、鐵鏽味的濕熱空氣,讓他有些不适應,還沒怎麼幹活,汗水就濕透了工作服。
但他沒有退縮,而是認真思考如何當好這些設備的“保健醫生”,如何呵護好公司的“心髒”,讓設備健康高效地運轉。
周華建學得認真,堅持在幹中學、學中幹,調整、測量、安裝……他搶在先、幹在前。沒過兩年,他就取得了相關專業的工程師任職資格。
他來到動力中心的第二年,鍋爐車間三号爐的羅茨風機頻頻燒壞軸承,運行不到兩個月就停轉了。有人認為風機的軸彎了,把軸進行了校正;有人提出軸承質量有問題,換上了最好的進口軸承;有人判斷是潤滑油質量不好,也換成了最好的;還有人說風機入口的灰塵太大,造成磨損嚴重……能想到的配件都換了一遍,該處理的隐患也都處理了,維修了好幾次,可問題還是未能解決,嚴重影響了生産。
公司組織員工一起“會診”,尋找“病根”。大家各抒己見,熱烈讨論。周華建坐在風機的葉輪前,如診脈一般觀察、揣摩良久,忽然腦中靈光閃現,想起了第一次制作泵軸軸承位失敗的事。他茅塞頓開:“我認為問題出在葉輪之間的間隙太小了。間隙小,摩擦大,發生熱膨脹後,磨損更大,最終燒壞軸承。”
周華建話音剛落,人群中便傳來陣陣質疑聲:“不可能,軸承與葉輪的間隙有啥關系?”“你來到動力中心才多久?這事你不懂!”
然而,當時确實也沒人能提出更合理的意見了。大夥兒隻能抱着試一試的态度,把兩片葉輪的間隙調大了些許。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打這以後,這台羅茨風機再也沒有燒壞軸承的故障發生。問題徹底解決了。大家紛紛對周華建刮目相看。
又有一次,動力中心一台汽輪機的室外排氣電動閥門出現内封閉不嚴的問題,蒸氣大量洩漏,導緻檢修工作無法正常進行。經過檢查,大家一緻認為,該閥門基本上處于報廢狀态。采購需要三四個月,勢必影響正常生産。怎麼辦?
“我們修。”周華建主動提出。
“快要報廢的閥門,能修好嗎?”同事們有些疑惑。
“可以。”周華建底氣十足地回答。
這些年,他從未間斷過學習,先後報考了國家開放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的相關專業,邊工作,邊學習,拿到了本科畢業證。他還結合實際工作,購買了很多專業書,不斷刻苦鑽研。這次維修,他信心十足,勢在必得。
他帶着兩位同事,把電動閥門拆下來,解體,“診斷病因”。很快,他發現“病因”在結合面。揣摩許久,他決定用比賽練就的技術對結合面進行修複。四天後修複完成,結合面幾乎重新回到了出廠時的狀态。重新安裝後,問題得以解決,這個電動閥門一直用到了現在。變“廢”為寶,僅此一個閥門就為公司節約了數萬元。
三
有人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工匠精神的靈魂。“用務實的态度去創新,用忠誠的意識去奉獻”,這是周華建多年秉持的信念。
周華建每天注視着汽輪機、鍋爐、發電機等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産設備,他的眼睛就像全方位、無死角的高清攝像頭,不放過一絲一毫的故障前兆和安全隐患。那些漏氣、漏油、漏水之類的小問題,也成了他進行創新改造的課題。“幹不了什麼大事,就做些小事,也算是為消除安全隐患和節能降耗做了些貢獻。”周華建謙虛地說。
節能降耗、消除隐患,豈是小事?
一次,化水車間的一台廢液泵出現漏水問題。處理工作有一定的難度,用工多、工時長,一時成了燙手的山芋,很長時間也沒能得到解決。
發現這個問題後,善于創新的周華建動起了腦筋:既然大家都認為很難,為什麼不能通過技術改造,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呢?他仔細研究,查閱各種資料後,初步确定了改造思路:把機械密封改成填料密封。為此,他還設計了新的密封裝置。
他把想法說出去後,有人好心相勸:“要是問題好解決,别人早解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是搞砸了,還不如不搞。”也有人說風涼話,覺得周華建就是年輕人喜歡出風頭。可周華建認定的事情,一定要幹成。不管别人說什麼,他隻當沒聽見,繼續專心查閱資料、設計、繪圖、加工,最終成功完成了改造,解決了漏水問題。
動力中心六台除氧器的排氣管直接排往室外,每天要排出大量水蒸氣,相當于許多寶貴的水被白白浪費了。周華建一直記挂這件事,主動請纓進行改造,計劃在排氣管上加裝冷凝器,讓蒸氣凝結成水,進行集中回收利用。公司經過多方論證,同意了周華建的想法。半年後,六台除氧器改造完成。不改不知道,技改後效果驚人:一台除氧器一天可回收冷凝水三百多升,六台一年可回收冷凝水近八百噸。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周華建多年來一直堅持的,就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完美,把平凡的工作做成不平凡。也正是在這樣的工作實踐中,他不斷積累提高,練就了一身解決問題的真本事。
從車工到鉗工,再到動力中心,一路走來,周華建腳踏實地,拜了多位師傅,學到了不同風格的絕活。師傅心貼心帶他,他帶徒弟也毫不含糊,認真言傳身教,帶出的徒弟個個身手不凡。
“别看師傅平時非常和藹,在工作中對我們卻很嚴格,每做完一個工件,他都會批改、指正,對工件的精度要求很高。有一次,我做完一個鑲配件給他看。他一量,間隙大了,馬上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锉削時左手用力過大,锉刀沒端平。他就讓我一次次練習精锉。他說,要像打磨自己的内心一樣,精心打磨每一個面,内心提升的過程,就是産品質量提升的過程。”徒弟王光璞難忘師傅的嚴格。在師傅的指導下,他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一個不會用千分尺的新手,成長為能與各路技術高手同台競技的行家。
這些年,周華建帶着徒弟多次參加過自治區、國家職業技能大賽,頻頻斬獲獎項。如今,他的徒弟王光璞、孫鵬德等不少人,已經在動力中心的重要崗位挑大梁了。
在庫爾勒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類企業雲集。周華建成了這裡小有名氣的人。曾有兩家企業向他開出高薪,但被他婉拒了。他說,我哪兒也不去,能和企業一起成長,是我的幸運。公司也十分重視周華建,于2019年6月成立了“周華建鉗工技能大師工作室”。如今,在庫爾勒中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工匠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崗位,“比學趕幫超”蔚然成風。公司裡懸挂着榮獲“崗位能手”“操作能手”“勞動模範”“十佳青年”“技術能手”“優秀人才”等榮譽稱号的員工照片。他們身披紅绶帶,胸戴大紅花,面帶笑容,仿佛在表達奮鬥不止的心聲……
版式設計:趙偲汝《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2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