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60歲的劉德華,被稱為“”不老男神”和“紅了一輩子的人”。
2018年年末到2019年年初,這位已經年過半百的全民偶像連續舉行了14場演唱會,共計演唱了400多首歌曲,其中還有大段的舞蹈表演。
每一場演唱會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每一場演唱會華仔都精心準備,拼命展現。
看過演唱會的人都說:劉德華的狀态,完全不像一個将近60歲的人。
人們還說:劉德華之所以這麼紅,是因為他人品好。
然而,在”不老”和“很紅”背後,藏着的不僅僅是劉德華的人品,還有他的自律。
因為自律,每天有條不紊地安排好個人事務和工作,劉德華才能利用更多的時間,接拍更多作品。僅僅在1989年那一年,劉德華就有16部電影上映。
老梁曾在節目中說:
“劉德華能紅這麼多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30年來體重始終保持在65公斤,從來沒變過”
“每天不管拍戲有多累,都要在收工後壓壓腿,抻抻筋,鍛煉鍛煉”
“不管睡多晚,每天早上都雷打不動地六點起床”
“和林家棟坐飛機外出工作,剛下飛機劉德華便掏出一張紙,原來坐飛機的途中他已經寫好了一首歌詞”
劉德華就是這樣一個高度自律的明星,正是這種日複一日,雷打不動地堅持,讓他在娛樂圈有了旁人難以企及的地位。
而反觀我們普通人,其實很難做到自律。比如,明明決定上班時間把工作做完,卻一拖拖到了晚上九點;明明定好了早上6點起來看書,到點了卻總是起不來床;明明說了要減肥,卻總是邁不開腿,管不住嘴。
在提升自律性這件事上,一些人給出的建議是,拆解目标,或是利用表格來監督自己。
然而,我們之所以不夠自律,并不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如何一步一步地去做,而是我們難以開始和堅持。因此,如果想提升自律性,就要解決我們難以行動起來的問題。
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過度自信
在《自律力》這本書裡,作者馬歇爾·古德史密斯說,大多數人無法保持自律的關鍵原因就是過度自信。這種自信體現在執行力、體力腦力和外部環境上。
在執行力方面,你可能會總是會盲目樂觀,總以為自己能在很短的時間做很多的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你今天不想看書時,卻總把任務推到明天,因為你總有一種錯覺——就是明天的自己突然變得勤奮,愛看書了,但實際上并不可能。
在體力和腦力方面,你也會陷入一種自己會始終保持良好狀态的局限思維。但是,如果你自己觀察就會發現,一般我們在早上的時候身體和精神狀态是最好的,然後随着時間的推移,越往後越會覺得疲憊,那麼這個時候,你的體力和腦力就會很難以應對高強度的工作量了,因此,自律性也會變差。
外部環境呢,指的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幹擾,比如,公司加班,同學聚會,朋友生病等一些你難以控制的外部事件,這些都會影響你保持自律。
*借口太多
《自律力》這本書裡提到:“人們難以自律,其實往往是陷入了一種今天很特别的誤區。”
曾在抖音上看過Papi醬發布的視頻《買衣服的理由》,視頻中Papi醬細數了女生們給自己買衣服的各種奇葩借口,比如,胖了、瘦了都要買;發工資了、被炒鱿魚了也要買;最後還很搞笑地說到: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買件新衣服獎勵一下自己!什麼特殊的日子呢?我也不知道!
看了這個視頻的内容,是不是非常有同感?其實,不光是女生,我們大部分普通人,都會經常把今天當例外。
比如,你本來打算今天下班回家做PPT,結果回到家看到那一堆資料,你實在不想動,于是你就給自己找了個借口:累了好幾天了,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再弄吧!
然而,當你總是把今天當作例外來對待的時候,就意味着今後你還會重蹈覆轍,因為,還沒到來的日子,早晚會成為“今天”,而對你來說——“今天很特殊”。這就是你無法保持自律的第二個原因。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了無法保持自律的原因,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
如何才能保持自律?*巧用WOOP思維,提升你的行動力
在《自我發展心理學》課上,心理學家陳海賢介紹了一種提升行動力的思維方式——WOOP思維。
WOOP思維方式講的是什麼呢?這得先從“幻想”說起。
很多人認為,當我們想達成某個目标時,适當地進行積極樂觀地幻想,可以調動我們的積極性,提升我們的自信心。
但是,“樂觀幻想”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消減行動力,有研究證明,幻想自己減肥成功的人 ,他們的減肥效果遠遠低于那些幻想自己減肥會遇到困難的人。因為,大腦有時分不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當大腦體驗到幻想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時,它會産生一種錯覺:目标真的已經達成了,所以不用再做些什麼了。那這種錯覺,就是消減行動力的元兇。
後來,美國女心理學家厄廷根發現:通過想象在達成目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便可以抵消掉樂觀幻想成功結果所帶來的副作用。
換句話說,想在做事時增加信心、提升動力,一方面你要适當地幻想目标達成後的場景,另一方面,你還要想象那些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這個方法叫作——心理對照法。
舉個例子,你想減肥,那你可以想象減肥之後自己苗條的身材和穿上漂亮衣服的樣子。然後,你還要想象,為了減肥你要克服哪些困難?比如,每天跑5公裡,少吃熱量高的食物等等。
聽到這,你可能會說,就算心理對照管用。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行動,恰恰是因為難以克服的障礙啊!
别着急,上面我們提到的那位女心理學家厄廷根的丈夫——彼得.M.戈爾維策又提供了一種思維工具叫作——執行意圖。
這個工具非常簡單,就是使用條件句式“如果(場景、時間、地點)……就(行為)……”來給自己遇到的障礙,設定一個具體的行為模式。比如,你可以給自己設定,“如果我吃完飯,就會穿上跑鞋出去跑步。”“如果我看到高熱量的食品,我就會用水果來代替”。
這個簡單的工具之所以有效,它給大腦提前預置了未來的行為線索。因此,到了特定的時間或場景時,大腦就會觸發相應的行為。
後來,彼得夫妻倆将心理對照和執行意圖合二為一,組合成了WOOP思維模式:
W——Wish 願望:就是你想達成的某個目标。
O——Outcome 結果:你要想象達成目标後的情景,越具體越好。
O——Obstacle 障礙:找出在達成目标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同樣,越具體越好。
P——Plan 計劃:要克服具體的困難,你要給自己設定“如果……就……”的行為線索。
舉例來說,當你想每天堅持6點起床看書時,那這個就是你的願意——Wish。接下來,你要想到堅持一年後,自己的狀态,比如,你看了很多和工作相關的書,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還升職加薪了——這就是Outcome結果。然後,你要認真去想在堅持六點起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障礙,比如,你可能會遇到失眠或是加班到很晚的情況,你就可以給自己規定:“如果遇到失眠或加班到很晚的情況,那我就6點半起床看半個小時的書”。
WOOP思維的有效性就在于,它既能夠緩解因壓力過大或厭煩情緒而不願行動的心理,同時,還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實際難題。
這樣,當你對要做的事情充滿期待,而且又有信心解決掉各種阻礙時,你的行動力就會得到大幅度提升。那麼,保持自律也就變得容易許多了。
*用微習慣策略,減少行動阻力
在《微習慣》這本書書裡,作者斯蒂芬·蓋斯提出一種“微習慣”策略,具體來說,就是設置一個微乎其微的目标,從完成這個小目标開始做起。
比如,你每天想要跑5公裡,那麼微習慣策略就是建議你把目标降下來,降到多少呢?1公裡、500米甚至是100米都可以!你可能會說,這不等于偷懶嘛!按照這個跑法,跑一年也練不出好身材啊!
你的顧慮不無道理。但是你想過沒有,正是因為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才阻礙了你的行動。比如,你一想到每天下班還要出去跑5公裡,氣喘籲籲還滿頭大汗的很不舒服,于是你就産生了畏難情緒,因此,才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到最後幹脆你就放棄了。
而“微習慣”策略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它實在是太簡單了,隻要你抽出一點時間,用一點點的意志力就能完成。有了這個前提,你的畏難情緒基本也就消解了,而且,你也不會再找借口了,因為如此簡單的任務,即使你有一千個理由,也能完成。
而一旦我們開始行動,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最關鍵的是,我們會在完成微型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想要給自己提升目标,因為,我們本身的意願就是想跑的更遠,做的更多。
比如,你給自己規定每天寫100個字,當你真正開始動筆以後,你往往會發現:100個字無法表達你的全部想法,那麼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寫更多字。
即便是你真的隻是寫了100個字,也沒關系,因為你完成每天的目标了,這會讓你體驗到成就感,而人們通常都有一個慣性心理,就是總是喜歡追求更高的目标。那麼,當你産生想要比以前做得更好,寫得更多時,你就會一點點地給自己加碼:這周增加50個字,下周再增加50個字。這樣的方式,你才更容易堅持下去。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能夠做到每天寫夠1000字了,是不是已經達到了自律的标準了?
那麼,“微習慣”策略具體要怎麼執行呢?
1.選擇合适的計劃:确定你的微型目标,最好不超過3個,因為數量太多,超額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越低,其次,要想象你最忙碌的一天是怎樣的,因為你要保證目标即使是在最忙的時候也能完成。
2.挖掘計劃的内在價值:問自己“實行這個計劃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隻是為了跟風,而并非不知道對自己有什麼價值,那就舍棄計劃。
3.将計劃納入日程:給自己的計劃設定具體的時間,比如,每天吃完晚飯後跑步、早上六點到九點之間完成寫作。
4.建立回報機制:适當的獎勵可以激發動力,當你獲得階段性勝利時,可以買點東西獎勵一下自己,也可以做一個巨幅日曆貼在牆上,每完成一天就畫一個對勾,這樣會增加你的成就感。
5.記錄與追蹤:可以用手機便簽記錄下你每天的計劃完成情況,如果真的有特殊情況沒有完成,嘗試找出原因和解決方法,避免以後再次發生。
6.争取超額完成:在完成微型目标的基礎上,可以給自己一點一點地增加目标難度,但不要增加太多,否則很容易導緻前功盡棄。
按照這個“絕對不可能失敗”的微步驟操作,你一定能成為自律達人!
*利用承諾的一緻性,逼自己一把
在《影響力》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說: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緻的願望。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做到言行一緻。因為,人們都認為說到做到,能給人留下可靠、誠實、積極的正面形象。
這意味着,當一個人在公開場合做出選擇,或是表明态度時,那麼迫于外在和内在的壓力,他會要求自己按照承諾去做。
書中提到一個相關實驗:研究人員A在沙灘上随機找了一個人,然後躺在他旁邊聽收音機,過了一會A起身離開了,但是收音機沒有拿走。此時,研究人員B假扮小偷,拿走了A的收音機。結果,在20次實驗中,隻有4次,小偷被躺在A旁邊的遊客阻止了。
後來,研究人員A換了一種方式:在離開前拜托旁邊的人幫自己看好收音機,結果,在20次實驗中,旁觀者有19次都出手阻止了小偷。
這更加說明了,當人們做出承諾時,他們的行為會傾向于履行承諾。
從人類的這一行為特點,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合理的承諾,可以提升執行力。
但是,你可能會說,那為什麼我在朋友圈立了那麼多Flag,都倒了呢?
這是因為,你的承諾方式沒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承諾必須是自願的。
如果你是被迫或者跟風,做出承諾,那麼說明你根本就不是很想兌現承諾。之所以做出承諾,不過是因為“某某某讓我說的”,或者“我看大家都立了,那我也立個flag”吧。前者是權宜之計,為了搪塞對方,或緩解沖突;後者就是純粹是“說着玩兒”了。
因此,承諾的态度非常重要,這件事必須是你自己真心想完成的。比如,想成為自律達人,想減重20斤,而不是“我女朋友讓我減肥的”。
其次,承諾的對象一定是能影響你的人。
為什麼朋友圈的flag說倒就倒?因為朋友圈是大家曬生活的地方,本身就是娛樂性質的。而你把flag公開在朋友圈,一個是對象不明,即使你沒完成,别人也不會質問你,因為誰也沒那個責任和權利。另一個,你把一件正式、重要的任務,發布在朋友圈,本身就發錯了地方,那是個“鬧着玩兒”的地方,你自己都不會當真,更别說别人了。
因此,你的承諾一定要有對象感,而且這個對象還是能影響你的人。比如,你的老闆或上級,摯友或長輩。有了明确的對象,對方就會有一種想要監督你的責任感,因為當你向他們做出承諾時,實際上你也在說“請大家看我的行動吧”,這樣一來,你自己也會有一種想兌現承諾的責任和壓力感。
對方能夠影響你——其實說的就是對方對你而言的重要程度。如果你随便找個路人,就做出承諾,那你肯定不會兌現承諾,因為對方對你來說毫無份量,你根本不在乎他對你的看法。因此,選擇對你有影響力的對象,就是在利用“他人的期待”,迫使你踐行承諾。
最後,承諾要有違約懲罰。
這個懲罰條件,指的就是當你無法兌現承諾時,要接受的懲罰。比如,如果你三個月内減不了10斤,就像承諾對象支付1000元錢。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就向自己的老闆做出了減肥的承諾,違約金為5000元錢。由于老闆對他來說是很有影響力的人,而且5000元錢也不算小數目,于是,在這種雙重壓力下這位朋友很堅定地完成了減肥計劃。
當大腦意識到,如果我不做某事,就會損失貴重的物品時,大腦就會逼自己做出改變。
喬布斯說:
自由源于自信,自信源于自律。
如果你想保持或提升自律,那就要用巧勁兒來調動自己的執行力,隻要你的執行力提升了,那麼保持自律就是一件順道渠成的事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