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最講究氣口,如果氣口運用的不好就沒辦法唱好。氣口就跟平常說話時候的呼吸一樣,要運用的自然,不能讓觀衆感覺出來唱的人在喘氣,氣口裡面除去換氣以外,還有緩氣和偷氣。往往一句腔裡就有幾種不同的運用氣口方法,當然這必須勤加練習,要做到曲不離口。
一個演員不單要從本行中去學習,而且要善于從不同的行學習自己需要的東西,來豐富自已。從前許多老前輩就是這樣做的,有許多戲的唱法,經過老前輩們彼此間學習,取長補短,從而使唱腔得到了發揮。比如《飛虎山》裡的李克用是淨行應工戲,但有很多腔是青衣腔。我自己也常把生、旦等唱腔融合到花臉的唱腔裡去。《連環套》坐寨時[西皮原闆]中有一句“指金镖借銀兩壓豪強”中的“壓豪強”三個字的唱腔,就吸收了《珠簾寨》裡老生那句“叙一叙舊根由”中“舊根由”的腔而加以變化的,不過“吸收”時不應該是生搬硬套,還必須根據戲裡角色的感情,字句的意義和本身的天賦條件加以融化,這樣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在表演方面,有些人說京劇的舞蹈動作缺乏目性,我感到這種說法是不正确的。京劇的舞蹈動作,應該說每一種動作都有它的目的性,都是為表現人物、表現劇情而創造的。甚至抖袖、撚髯等動作,也不是沒有目的而可以随意亂來的。就以我表演的姚期、《鍘美案》的包公和《将相和》的廉頗為例子來說,在姚期正為自己被聖旨調進京去陪王伴駕而感到憂慮和煩悶時,兒子姚剛說出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話,這些話使他既驚恐又氣憤,對兒子又愛又恨,在這段戲裡的動作:擡腿、抓袖、扶桌、撚髯、顫抖,無一不是為了表現當時姚期的心情。又如包公見皇姑回宮搬請國太去了,在唱詞中雖然是“漫說搬來了國太到,宋王爺到此我也不饒”,但心裡是很為難的;國太來了怎麼辦?放不放陳世美?如果放了陳世美,秦香蓮的冤案怎麼斷?不饒驸馬,國太下旨怎回駁?左也難,右也難,最後決定:“不能饒”。這些複雜的感情,沒有唱詞、念白,都要用動作去表現。最初是接着“我也不饒”的饒字尾音由上往下托髯口,表示鐵面無私,誰來也不成!繼而用抓單袍袖,撩蟒底襟,搖着頭往下場門走,思考着這件難事怎辦。中途停住,回來,抓雙袍袖,再轉回身去,用渾身力量,雙足跟一頓,表示下了最後決心。這一切動作,都是圍繞着包公的矛盾心情而表現的,這是動作比較多的。
動作較少的如廉頗在三擋蔺相如回府之後,快下場時,起初是緩慢,最後用力而快的一指,這個動作雖然較簡單,也不是沒有目的,而是要表現廉頗那種憤怒,不服氣的心情。舞蹈動作的程式也不是死的,演員應該根據扮演角色的不同和自己的天賦條件去靈活運用。比如《連環套》裡窦爾墩聽探子報完禦馬的消息以後的三笑,就不必非先舉右手起“叫頭”一笑,再舉左手又一笑,然後兩手同舉三笑;而應根據窦爾墩當時的感情,可以不等探子下場就撩蟒到台口三笑。這樣做,觀衆決不會說:“這不是京劇動作。”
我們演員應該随時發現自己在舞台上的缺點,以求改正和彌補這些缺點。如果用淨行的條件來要求我,我就比較瘦小了一些,這樣就得需要從臉譜、動作等各方面去彌補。多研究自己的臉型,想辦法從勾臉方面來彌補,多用大動作,像包公的托髯、長身,廉頗的斜身指等都是。我演姚期雖然演了許多年了,直到現在,不論是表演、唱腔、音樂等各方面還在不斷的改,其它的戲也是如此。隻有不斷地發現缺點,改正缺點,才能把戲演的日趨進步。
(摘自 《裘盛戎藝術評論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