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濟南有“三山不見”的說法。
是說在濟南老城内,有三個平地突起的孤石,高度大約有一米左右,不很明顯,一般人看不到。它們有的在街巷的居民院裡,有的在街頭。濟南人習慣叫它們為“山”,其實隻有走到近前才能看到,故而有“三山不見”的說法。
這三座“山”,在著名學者老濟南人嚴蔚青先生的《濟南掌故》裡特為介紹過。
一座是曆山,這裡并不是指千佛山,而是指在曆下區曆山頂街中間路東的一所居民院内,一戶人家的東屋裡藏着,露出一座不到一米的小山頭。而“曆山頂”的街名,也正是以此而命名的。1976年,濟南市冶金局修建宿舍樓,把這座山埋到了地底下。2008年曆山頂街拆除改造,更是不見了蹤影。
還有一座是鐵牛山,在濟南老城區庠門裡街上,我在之前發表的文章中曾有文圖做過詳解,這裡不再叙述。
第三座是灰山,在濟南舊東門裡二郎廟街(二賢街)上,後來統一稱為彙泉寺街。
(行人右手邊即二郎廟房屋。二郎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隻有6平米大小,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後改為小商鋪。)
不過也有人認為三山中沒有灰山,而是指鐵山(鐵獅峰)在泉城路百貨大樓對面山東省郵電局印刷所前院院内的牆角下面,隻露出一點“山”頭斜立在外面。
上世紀二十年代這裡曾是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這裡最早還是清代的“都司”衙門,東邊是制造兵器的武庫。嚴蔚青先生認為這個鐵山其實就是熔煉兵器剩下來的鐵渣。我在2000年曾在這個院落的北鄰大院居住,經常來此,沒有留意過。嚴先生也在書中說過,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已經看不到這個鐵山了,至于“是否鐵渣也無從驗證了”。
而我卻真實地見過灰山,還拍攝了照片為證。
十五年前,我在彙泉寺街改造前曾無數次來拍攝過這條老街以及附近周遭的大明湖路沿線的老街巷,這些老街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2007年大明湖景區擴建改造,把這些街巷都已圈進景區的範圍内而拆除消失了。
2006年2月2日,我來到彙泉寺街46号院落内,因之前我早有耳聞,三山不見之一的灰山,就座落在這戶人家。
記得進門後為一南北橫向的小前院,内有西屋三間,往右拐過二門便是内宅主院了。有南、北屋各三間,在東屋的西南牆角下,凹進去一個用紅磚砌成的拱形壁洞(原是方形,80年代後改砌成了拱形)有80厘米寬,至拱頂50厘米高,内有一塊平地突起,表面突兀不平灰黑色的石頭。有關部門曾測量過,灰山于地面以上高約28厘米,南北寬74厘米,據耿姓院主人介紹,每天都能從這“山”上掃出一些灰土,當天掃過,翌日又會“生出”,總也掃不盡似的,故而稱為“灰山”。
又有老街坊的人說,這“山”又似煤般的“黑”,在有風的時候,這“山”上吹起的灰土,猶如“冒煙”般,尤其在日出前或大陰天裡看的更清楚,所以又稱為“煤山”。
這座灰山之上,在濟南解放前就已經被砌為窗台,隻是“山”頭部分還露在外面,大部分的“山”已被砌到牆裡去了。我去時,院落裡堆滿了雜物,院中有兩棵濟南老戶人家常有的石榴樹,據說已有七十多年了。院的主人朱大媽熱情地接待了我,我用當時的膠卷相機就拍了兩張,因為用彩色膠卷舍不得多拍。臨走時,我又給朱大媽在石榴樹下拍了一張照片。因為我們都知道這條街巷,包括這座院落都即将要被拆除,這也算是搬遷前的留念照了。
本來我想沖洗好照片後給朱大媽送去,後來照片倒是沖洗了,但有些事情耽擱,加上我的疏懶,等我再去朱大媽家時,已經搬走了,一直留下遺憾。藉此這個機會,如果朱大媽或她的鄰居們能看到這篇文章,請轉達給朱大媽,以表達我的歉意。
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載“齊州城東有孤石,平地聳出,俗稱之曆山-----”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明代王象春《齊音》裡也有“鐵牛(鐵牛山)鎮水深藏處”的記載;清代乾隆年間有志書記載濟南三山,至今也有三四百年的曆史。這老濟南“三山不見出高官”人文景觀的傳說,寄予了百姓們的美好願望。
彙泉寺街等拆除後,在現今的大明湖景區東南岸邊,修建了一座灰山亭,我曾無數次走過這個亭子,還在岸邊的湖水張望過無數次,但是一直沒有見到過這個灰山,我想,應該是被填入湖中了,和上面提到的曆山、鐵山一樣消失了。慶幸的是還記得在湖邊建立這樣一個亭子,刻了石碑在一塊岩石上,讓濟南人記住曆史,在老濟南的民俗文化中還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地方。
2021.12.28
注:文中圖片皆由本作者拍攝
壹點号文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