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老公”是對太監的稱呼)
2016年10月,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彭林在講座中批評了國人夫妻間的稱呼。他說“老公”這種說法不對,因為在古代,老公是指太監。這種說法經媒體報道後,在網上引起很大争議。
(宦官影視劇形象)
“老公”确實是用來稱呼宦官的據考證,古代宦官官名有寺人、黃門、貂珰。
而民間确實俗稱為“老公”。
談遷的《棗林雜俎》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即有"打老公"一說。
所以,老公最初是對宦官的稱謂,這一點毋庸置疑。
(“闖王”李自成)
既然老公是對太監的俗稱,那麼中國古代對丈夫的稱謂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細數一下。“丈夫”一詞的由來“丈夫”一詞,來源于原始社會的搶婚。
在夏商時期,男人隻有長到一丈(商朝一丈約為1.7米),才能達到保護妻子的基本要求。
根據這種情況,女子便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說文·夫部》在“夫”字下注釋丈夫,謂:“周制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曰丈夫。”
(古代婚宴壁畫,僅供參考)
另外,在《詩經》中有:“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雲胡不喜”的用法,所以“君子”就是古人對丈夫的敬稱。
“良人”的稱呼由來到了先秦時期,妻子管自己的丈夫叫“良人”,而丈夫也管自己的妻子叫“良人”。
《孟子.離婁下》:“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
(“良人”還是很好聽的,但是不方便)
“良人”這個詞雖然好聽,但是顯示不出性别,所以有些時候叫起來很不方便。
後來《說文解字》,在“良”字的音義上加以區别;
即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
在“良”左邊加“女”,變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了,而“娘”就代表妻子。
(漢朝時女性的妝容)
所以到了唐代,妻子管丈夫叫“郎”。
李白的《長幹行》中就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用法。
“夫君”的稱謂由于“郎”這個稱呼有些過于親膩,很多人羞于在人前叫出口。
所以又把古人對丈夫的敬稱“君”加了進去,喚作“郎君”。
除此之外,唐代的時候對丈夫的叫法還有“夫”、“夫婿”、“夫君”等。
(秦漢時期“夫君”是指君王的)
如果你在哪部唐代以前的曆史劇中聽見有人管自己的丈夫叫“夫君”。
那她一定是走錯劇場或者穿越了。
因為唐代以前,“夫君”是指“君王或友人的意思,到了唐代,才稱丈夫為“夫君”。
在屈原的《九歌·雲中君》中就有:“思夫君兮太息”的句子。
這裡的“夫君”,謂靈神,以比喻君主。
(屈原)
後來遂以“夫君”指君王。
潘嶽的《西征賦》也有:“襃夫君之善行,廢園邑以崇儉”的用法。
當然,這裡的“夫君”也是指君王。
而唐代高骈的《閨怨》:“人世悲歡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歸”。
趙鸾鸾的《雲鬟》:“側邊斜插黃金鳳,妝罷夫君帶笑看”。
清代孫枝蔚 的《七夕雜詠》:“我是十年孀婦,當時未識夫君”等,“夫君”都是指丈夫。
(唐朝時期女性的妝容)
“官人”的稱謂到了宋代,由于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夫妻之間的稱呼也大大多了起來。
宮廷中,出現了“官家”一詞;
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
(白娘子影視劇中,我們聽到最多的稱呼就是“官人”)
普通女青年稱丈夫為“官人”。
文藝女青年稱丈夫為“外子”或者“外人”,與之對應的自然就是丈夫稱妻子為“内子”或者“内人”。
正好顯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官宦人家則一般稱丈夫為“老爺”。
“相公”的稱謂清代京劇流行之後,“相公”就成了對丈夫最普遍的叫法。
當然,“相公”一詞,不是清代才有的。
三國魏王粲的《從軍行》:“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
因曹操為丞相,故稱丞相為相公。
(“相公”最早是用來稱呼丞相的)
唐代韓愈的《皇帝即位賀宰相啟》:“相公翼亮聖明,大慶資始”。
明代黃道周的《節寰袁公傳》:“公于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
都将丞相稱作“相公”。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進,相公是到了清代,才被拿來稱自己的丈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