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第一視角合集?城市忽晚,落日餘晖,路口的綠燈亮起,一輛輛自行車與人形剪影,開始駛向城市的各個角落人群之中,除了騎着共享單車的通勤一族,還有不少戴着頭盔、護目鏡、穿着緊身騎行服的騎行愛好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騎自行車第一視角合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城市忽晚,落日餘晖,路口的綠燈亮起,一輛輛自行車與人形剪影,開始駛向城市的各個角落。人群之中,除了騎着共享單車的通勤一族,還有不少戴着頭盔、護目鏡、穿着緊身騎行服的騎行愛好者。
今年以來,騎行這一曾經小衆的運動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在小紅書上,“騎行”有超125萬篇筆記,分享着自行車選購、城市騎行路線、适配音樂,甚至朋友圈文案,成為年輕人運動健康、低碳環保、展現生活态度與欣賞城市美景需求的集合體。
騎行的風靡,更是點燃銷售市場,甚至出現了供需倒挂。據央視報道,“五一”假期前自行車及其相關産品銷量大增,部分門店銷售增長30%。今年“6·18”預售期内,京東騎行品類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了240%;整個“6·18”促銷期間,自行車零配件的成交額同比增長100%。而線下,年輕人們買空了各地的自行車店,部分熱銷款付完定金平均需要2-3個月才能收到。
作為一種運動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騎行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入場,成為激活自行車市場的一把鑰匙。
蠟燭經濟效應就自行車而言,騎行的興起其實是蠟燭經濟效應的再度體現。
什麼是蠟燭經濟呢?在工業革命之前,蠟燭是最主要的照明工具。工業革命後,電燈的出現讓大家覺得它将會被淘汰時,蠟燭卻再度走紅。作為日常生活中烘托氣氛的蠟燭,需求反而有了特殊的上升。
無獨有偶,自行車作為一種代步工具,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國内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後伴随着汽車的普及,自行車産業逐漸沒落之際,卻因為近一年的騎行潮流而再次興起。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當下談論的騎行熱更偏向于一種運動或者社交媒介,而非純粹的交通工具。疫情的不斷反複和嚴格的防控措施,不斷消耗着人們的耐心。騎行可以讓人們暫時緩解工作和生活壓力、回歸自然,成為放松和治愈自我的重要方式。相較于其他運動,騎行可以獨行,也可以幾人組隊,不過度強調競技,兼顧了社交屬性與靈活性。
“一腳下去,就是前行,路過盡是風景,經過都是曾經。”當年輕人在回答自己喜歡騎行的理由時,多寡随心的運動量、掙脫都市藩籬的自由快樂、禦風而行的速度感、沿途多彩的風景,都隻能部分概括這項運動的魅力。而且,不同的同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車型,還可以帶來不一樣的樂趣。
而當騎行變成一種運動,消費門檻也不同于以往通勤,主要以中高端自行車品牌為主。艾媒咨詢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新增自行車約300萬輛,其中5000元以上的占三分之一。從價格上看,捷安特、美利達、喜德盛、迪卡侬等中端品牌的價格區間在3000元-7000元,已經是比較友好的價位區間。而高階消費段的崔克(Trek)和閃電(SPECIALIZED)均價3萬-5萬元,LOOK、比安奇(Bianchi)和梅花(Colnago)價格在五萬以上。
“汽車能省錢,10年的車險油費都搭進去,也趕不上騎行燒裝備的錢。”一位騎行博主曾調侃着說道。事實上,公路車要買的裝備多,車款更新快。相關的配套設施琳琅滿目,除頭盔、騎行服等必要的防護設備外,記錄車速、踏頻的碼表也頗受歡迎。若要集齊一套,萬元預算并不為過,這還不包括自行車的日常保養費用。而山地車性能好,價格也更高,損耗不小,摔車更是常事。如此看來,成為一名“全副武裝”的騎行人,成本确實不低。
有趣的是,價格門檻并沒有阻擋年輕人的喜愛,反而催生出廣闊的市場。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自行車市場規模為1940.7億元,預計2022年自行車市場規模将突破兩千億元,2027年預計可達2656.7億元。
低端與中高端冰火兩重天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下,自行車市場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中高端自行車成為風口上的“搖錢樹”。有人豪擲千金,隻為一輛Trek公路車;有人等待數年,隻為等到一個定制款的Brompton(小布)。中國台灣的兩大自行車巨頭的财報也因此分外亮眼。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機械(9921.TW)2022第一季度銷售額為222.6億新台币(約合50億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美利達(9914.TW)2021年稅前淨利潤達62億元新台币(約合13億人民币),創曆史新高。
而以鳳凰、永久為代表的國産自行車品牌,主要定位在中低端,盡管都是傳統老品牌,但在這波騎行紅利中收效甚微。2022年半年報顯示,上海鳳凰(600679.SH)營收7.67億元,同比減少34.88%;中路股份(600818.SH)營收3.91億元,同比減少12.32%。個中原因不一而足,有技術、設計等方面的原因,而品牌老化更是緻命傷。
國産自行車品牌的問題由來已久。上個世紀90年代,以捷安特、美利達為代表的台資自行車品牌進入内地時,由于設計較好、品質較優,加上更加市場化的品牌營銷,很快就取代了傳統的鳳凰、永久、飛鴿等國産自行車品牌。
如今,進入自行車發展的第二春,差距不僅沒有降低,反而越來越大。雖然在通勤車上,永久、鳳凰占據了市場較低價位的區域,“捷安特們”占據市場較高價位的部分。但是,在中高端特别是運動類公路車出現後,“捷安特們”憑借着在環法、環意等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設計加工、材料選擇、運動員數據等多方面優勢,将兩者之間的差距開始進一步拉大。
當然,永久、鳳凰的産品銷售不佳,并不是說他們就真的那麼不行,關鍵是不少消費者先入為主的認知。譬如,2020年,“鳳凰”也曾通過并購愛賽克車業和天任車業兩家自行車企業,将日本中高端自行車品牌“丸石”收入囊中,借此開拓中高端市場。這一年鳳凰還組建了研發中心,規劃着新産品新品牌。但是,和國際上的對手比,鳳凰2021年研發費用支出僅2223.7萬,研發投入僅占營業收入的1.08%;研發團141人,其中3名碩士研究生,24名本科,33名專科,81名高中及以下學曆。這樣的研發投入和人員配置,除了發發研發人員工資,真正用于研發的資金實在可憐,又怎麼談得上高精尖。
另一方面,國内自行車廠商還整體面臨着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騎行圈流行一句話:一輛自行車的品質,由禧瑪諾的等級決定。一旦用上禧瑪諾變速器,自行車價格立刻上漲一兩個檔次。目前,國内市場1000元以上的自行車變速器,年需求量約800萬套,95%的份額掌握在日本禧瑪諾和美國速聯手中,禧瑪諾更是占據了近乎壟斷的地位。
作為全球最大的變速器生産廠商,禧瑪諾占有全球超過70%的零配件市場份額,尤其是其生産的變速器幾乎完全壟斷了中高端市場。在供不應求的背景下,缺貨的變速器卡住了各大自行車品牌的脖子:不管是十萬一輛的LOOK,還是三千一輛的美利達,都需要等待禧瑪諾的供貨。壟斷的地位也使得禧瑪諾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時,将壓力傳導給下遊,從而保證了自身利潤水平。得益于中高端自行車的供不應求,禧瑪諾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報顯示,自行車部門銷售額達到18億美元(2492.03億日元),同比增長17.2%。
消費端的火熱和風潮,為行業的逆勢突圍創造了“窗口期”。但行業的突破和升級需要技術和人才的積澱,騎行愛好者與自行車品牌需要更多的時間彼此成就,創造“路上”最美的風景。
這波騎行熱還能火多久?騎行熱在疫情中悄然火熱,帶給産業足夠的想象。
如果騎行熱潮能延續至疫情後,益處或将不可限量:用自行車代替汽車出行既是非常經濟實惠的出行方式,又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對抗久坐給人帶來的健康損害。
但騎行到底能夠火爆多久,仍然值得思考。2020年3月,美國自行車的銷量也曾出現兩倍多的增長,生産商被紛至沓來的新訂單淹沒。然而,短短兩年後,熱潮戛然而止,自行車再次淪為成年人的一種邊緣出行模式。而這隻是自行車在美國經曆的數次興衰中的一次。
事實上,一旦生活中一些日常成為“現象”,絕大多數都無可避免地延續着“盛極而衰”的叙事。200年間,自行車曾被更為現代化的汽車擠出道路、也曾被富裕階層棄置,一度成為“窮人的座駕”,可相似的是,幾乎每當人們以為騎行可能就此消失時,它總會奇迹般地留存下來,甚至迎來一波新的繁榮。每一次,騎行的發展轉折都超乎時人的預期,就如人們很難料到,自行車會在今年夏天在中國火出天際、甚至成為社交新寵。
在過往200年的曆史上,自行車的潮起潮落遠不止這一次。但不可否認,在交通擁堵、油價長期看漲的背景下,國家“雙碳”政策的影響下,以及新消費人群的推動下,自行車市場還是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十幾年前,公路車的銷量還是反反複複的,但近年來銷售趨勢總體向上,說明市場正變得成熟。”崔克(Trek)中國市場部負責人王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淩振國也曾表示,交通運輸行業要在2030年前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标,必須在交通出行結構上做文章,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轉變。而根據住建部《關于開展人行道淨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工作的意見》的指導思想及交通運輸部等聯合制定的《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全國範圍從一線到二、三線城市,都在着力打造城市慢行系統。
當高質量的慢行車道四通八達、方便實用的車型随手可得、維修站點遍布各個街區時,自行車的再次飛躍發展就呼之欲出。“自行車的可靠形象一旦樹立,時尚就能把它推向潮流之巅,屆時人們會争相加入騎行的行列,尤其是年輕一輩會把它當作一種新風尚。曾經被認為落伍、老舊的古董将煥然一新地回到摩登時代的聚光燈下。”弗雷德裡克·赫蘭在《自行車的回歸:1817-2050》描繪的景象或許正在到來。
新自行車時代已經來,但能否趁這波騎行“風起”充分挖掘商業潛力,仍需要整個自行車行業的耐心探尋。我們也希望鳳凰、永久等老品牌知恥而後勇,銳意創新,書寫出類似于李甯、安踏那樣的精彩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