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對于新授課老師不要急于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操作。過去老師都是“先教後學”,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假設是:這節課是新授課,學生對于這些知識是一無所知的,所以老師要從頭講起。難道學生對這些問題真的一無所知嗎?事實上隻要我們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條件,加以科學的引導,絕大部分學生是能夠自學課本的。書本上的知識先讓學生自己看書思考,有些問題可以先考一下學生是否知道,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要給學生完整的自學時間。在自學指導這一環節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時間、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隻有做到了四明确,學生才能高效率的進行自學。
合作探:對于學生在自學中不會的問題老師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學生的合作組織要分小組和大組。首先是兩個人的小組合作。實驗證明兩個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對于老師布置的自學内容,兩個人首先是相互檢查,然後是相互幫助。兩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大組來解決(6—8人一個大組)。
大家在一起讨論的是不會的問題,會的問題就不要讨論了,要注意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大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通過全班讨論來解決。在學生讨論的過程中老師巡回檢查而不要急于講解,要充分發揮學生互助的作用。在實際操作中要靈活掌握:小組能夠解決的大組就不要讨論了,大組能夠解決的全班就不要讨論了,要實事求是,不要走過場。教師在巡回檢查的過程中及時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為後邊的點撥做準備。
巧組織:一節課的教學環節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時都會精心設計,試圖取得最佳效果。但一節課結束後要認真反思,是否每個環節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學環節單就本身來講,可能是創新,但在整節課中可能是個多餘的環節。比如有的學校規定每堂課教師都要“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老師們就要挖苦心思的考慮如何創設情境。
其實有些課不需要創設情境,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課程提倡合作學習,有的老師不管什麼問題都要讓學生讨論一番,好像不讨論合作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其實有時候學生自己學會了就沒有必要讨論,小組能夠解決的大組就不要讨論,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老師就不要講了。一切根據實際情況,在備課時有些要預設,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變通,不要機械的照搬教案。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要做到環環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師的随意性太大學生往往會無所适從,沒有完整的獨立自學的時間。
高效率:不管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終的目的是高質量的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标。如果一節課的教學目标适度合理,在下課前就應該達标。當然衡量一節課是否達标可以有多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在下課前有一個測試卷,讓學生做一做;另一種方式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基本知道學生掌握到什麼程度。
所謂高效率是指用少的時間取得高的教學成果。這裡既有量的問題,也有質的問題。一節課的教學容量和密度不能太少太小,有些課看起來很熱鬧,像肥皂泡一樣,下課後學生沒有多少所得,這樣的課不能算是效率高。另外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深度和熟練程度,對學生思維的開發程度和情感的影響力度等等,都反映了一節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人人清:一節課結束的時候,每個學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養不可能一刀切,但對一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每個學生都應該掌握。許多學生成為差生,就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被老師關注到,有些知識成了夾生飯,日積月累,就成了學習的障礙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差生。所以衡量一節課是否達标,是否完成了預期的教學任務,還要看是否每個學生都掌握了這節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保底不封頂。對于好學生不能限制他們的發展,對于一般的學生要保底,要完成課程标準的要求,要完成預定的基本目标。
這是個很細的工作,要逐一清查。這個工作完全靠教師做會力不從心,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額,完全靠老師檢查往往困難。可以采取小組檢查的方式,兩個人一組,相互檢查,然後向大組長彙報,大組長向老師彙報。這樣老師就能準确的知道哪些學生還不會,什麼地方不會,在下課前如果不能解決的話,下課後就要主動給學生補課,做到“日日清”。這不單純是個教學方法問題,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
#分享新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