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是存在于太空中的巨大熱氣體球。恒星的中心會輻射出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會向外輻射。這會導緻熱能被釋放,從而為星星提供發光的外觀。天空中的星星在大小、顔色和亮度方面都各不相同。一顆特定恒星的顔色能說明很多關于它的性質和特征,比如它的溫度。例如,藍色的恒星是所有其他有色恒星中最熱的,溫度超過 30,000 攝氏度。白色恒星的溫度相對較低,大約等于 7,000 攝氏度。黃色恒星的溫度在 5,000-6,000 攝氏度範圍内。相似地,橙色恒星的溫度幾乎等于 3,500 攝氏度。與所有其他恒星相比,紅色恒星是最冷的,溫度值約為 2,000 攝氏度。比鄰星距離地球最近,距離約為 40,208,000,000,000 公裡或 4.24 光年。UY Scuti 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恒星,其大小大約是太陽的 1,700 倍。同樣,天狼星-A 是我們已知的最亮的恒星。在遠古時代,天文學家在觀察恒星時,常常将許多恒星組合在一起。形成特定圖案的這組星團被稱為星座。除了北極星外,所有的星星都傾向于随着地球的運動而移動,北極星固定在北極的正上方,通常被稱為極星。在過去,恒星被用于導航目的,因為地球的軸與極星的位置完美匹配;因此,它有助于觀察者在指南針上定位北方。
星星的閃爍基本上是由于大氣折射的過程。當恒星發出的光穿過太空并到達地球大氣層時,它會發生折射并稍微彎曲。當光從真空進入大氣時,光速會顯着降低。人腦通過将其向前移動而不是恒星的原始位置來産生恒星的圖像。因此,光在大氣中的反射導緻了一種稱為恒星明顯偏移的現象。來自恒星的光不會沿着直線路徑到達地球,而是傾向于采用鋸齒形路徑。這是因為地球大氣的密度不均勻。造成密度不均勻的因素是空氣的溫度和成分。溫度越高,密度越小,反之亦然。同樣,空氣中含有不成比例的氣體和塵埃顆粒,這會影響密度,從而影響恒星發出的光的傳播速度。因此,地球大氣密度的變化對應于來自恒星的光所采取的路徑的變化,這進一步導緻了星星的閃爍。大氣折射也會影響恒星的亮度。當大氣向觀察者折射更多星光時,它顯得明亮;然而,當它折射較少的光時,恒星就會顯得暗淡。
行星沒有自己的光,它們借助從其表面反射的陽光而發光。對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觀察者來說,行星似乎比恒星大,因為它們靠近地球。行星的巨大尺寸幫助它們保持恒定的亮度并避免閃爍;然而,在現實中,行星确實會閃爍,但由于其巨大的尺寸,人眼無法察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