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到“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蜀相諸葛孔明的故事我們可以說是從小聽到了大。尤其是蜀漢諸葛亮與曹魏司馬懿的幾次“巅峰對決”,喜歡諸葛亮這個人的讀者朋友們想必都能夠做到“倒背如流”了。
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卻不得不令人心中生出一股時間上的恍惚感。尤其是在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對“死對頭”的後續發展上,二人明明是同一時期的人物,可為什麼諸葛亮卻像是在後半場缺席了一樣呢?
從三顧茅廬開始的結局在劉備前往隆中地區拜訪諸葛亮之前,因為在曹操手底下戰敗,無奈之下便率軍向着樊口逃亡。在逃亡途中,意識到缺乏謀士的自己不可能是曹操對手的劉備,在擺脫曹操的追兵之後,開始了他尋訪謀士的旅途。
而經過了徐庶的推薦,劉備知道了隐居在隆中地區的諸葛亮。不過當時的諸葛亮藉藉無名,劉備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心上,要不是徐庶和諸葛亮有過交集,告訴劉備諸葛亮有大才,恐怕劉備根本就請不到諸葛亮出山。
接下來,就是我們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劉玄德三顧茅廬”的故事了。這一年,正好是建安十二年。
在曆史上,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年号,建安十二年即是公元二百零七年。
等到劉備通過了諸葛亮留下的考驗,便又有了三國曆史上諸葛亮以《隆中對》與劉備商讨天下三分的故事。那時的諸葛亮剛滿二十六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于是,為了讓劉備更能了解自己的計劃,諸葛亮和劉備不僅吃喝都在一起,甚至和劉備“同榻而眠”。
有了諸葛亮作為助力之後,劉備的實力确實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得到了增長,到了公元二百一十九年,僅僅過去了十二年的時間,劉備就從當年的一窮二白變成了足以和曹操抗争的漢中王。可就算是這樣,在劉備麾下效力的謀士依舊隻有那麼幾個,當時蜀漢勢力中唯一一個能夠為諸葛亮分擔壓力的法正,也因為過勞而去世。
那一年,劉備剛剛成為漢中王,法正,也隻有四十五歲。
面對着這種情況,沒有過上幾年好日子的諸葛亮又隻能一個人扛起蜀漢的大業,将蜀漢勢力的軍政大事全部包攬。
那麼為什麼說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的結局就已經寫定了呢?
蜀國謀士集團極度貧瘠
人力終究是有所窮的,面對着處理不完的事務,諸葛亮隻能夜以繼日,吃不好也睡不好。加上諸葛亮早年為了增長自己的見識,在九州大地上遊覽河山,也沒法兒養成按時吃飯睡覺的習慣。十幾二十年這麼下來,身體早就留下了隐患。
除了法正之外,蜀漢勢力中能夠算上優秀的謀士,就隻有蔣琬、費祎、董允這幾個人,而在劉備沒有稱帝之前,這幾個人要麼能力沒有被發掘出來,要麼就還沒有被當做謀士培養。甚至于在諸葛亮死後擔任蜀漢丞相的蔣琬,在劉備稱帝前還差點兒因為倦怠政事而被劉玄德處死。
不過蔣琬也正為這件事而得到了諸葛亮的注意,被諸葛亮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培養了起來。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二百三十年,距離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已經隻剩下了四年時間。
相比之下的曹魏,不說國力軍力,就單單從謀士集團的人數上來說,一直以來都是壓着蜀漢勢力打的。
早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在曹操手底下效力的名臣謀士就不知道有多少。如早期的荀文若、郭奉孝,其中任意拿出來一個,都能夠和諸葛亮形成分庭抗禮的對仗。而在民間的傳說中,更是有“郭嘉不死卧龍不出”這樣的傳言流傳下來。
而此時的蜀漢之中,除了在第一次北伐時被諸葛亮收入麾下的姜維之外,蜀漢的謀士集團到這個時候已然出現了斷層。況且,姜維本身也算不上是謀士,諸葛亮之所以收服姜維,純粹是因為覺得姜維有大将之能,可以在以後成為一名大将。
數次北伐耗光了諸葛亮最後的元氣
公元二百二十年,把曹魏勢力控制權奪到了手的曹丕不願屈居人下,直接向漢獻帝逼宮,要求漢獻帝劉協将帝位“讓”出來,曹丕要自己做皇帝。
曹丕“以魏代漢”不到一年,劉備就在成都以“繼承大統”的名義宣布稱帝。稱帝之後,劉備就将諸葛亮選定為了蜀漢的丞相。可劉備稱帝之後隻活了三年,就在白帝城病逝,曆史上的“白帝城托孤”就發生在這一年。
劉備死後,一心想着奪回中原的諸葛亮開始對北伐的謀劃,當公元二百二十六年魏文帝曹丕駕崩的時候,諸葛亮抓住了這個機會,趁着曹魏勢力的紛亂,率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可惜由于在行軍計謀上的失策,導緻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又過了兩年,諸葛亮得知曹魏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對東吳的作戰上面,認為曹魏國内空虛,于是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但由于曹魏勢力早就做好了防備諸葛亮揮師北上的準備,諸葛亮率軍與當時的守将郝昭激戰了二十多天都不得寸進,加上魏明帝曹叡派出來的援軍也即将抵達,無奈之下,諸葛亮隻能再次放棄北伐計劃。
接下來三年,諸葛亮又連續兩次率軍北上,企圖攻破魏軍的防守,以達成北伐的目的,可惜屢屢以失敗告終。
也正是因為這連續不斷的率軍北伐,諸葛亮身體上的毛病再也抑制不住,在一次北伐中,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司馬懿在詢問了使臣諸葛亮的近況後,更是直接得出了“諸葛亮已經活不久了”的結論。
果不其然,公元二百三十四年八月,秋風一起,休養了三年時間的諸葛亮便在他第五次揮師北伐的途中,病逝在五丈原。
結語面對着諸葛亮這一生的功績,杜甫雖然早就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詩做出了評價。
但在我們現在人看來,諸葛亮能則能矣,可惜“事必親躬”這種行為對一國丞相而言,不僅沒有好處,反而還有這諸多的壞處。不論大小親力親為不僅會消耗更多不必要消耗掉的心力,還會讓接任者的能力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沒有實踐的能力。
這一點,比諸葛亮多活了近二十年的司馬懿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了,作為一代名士,一位縱橫一生的政治家,我們理當對諸葛亮以及諸葛亮所代表的思想懷有崇高的敬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