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戰國末期發生于秦趙之間的滅國級戰役,此戰趙國共計損失45萬軍隊,幾乎傾國精銳葬送于此。奇怪的是即便已經瀕臨絕境,趙國依然表現得極為強勢,在此後的歲月裡不僅屢次重創秦軍,而且出兵燕國和魏國,甚至一度包圍燕國的薊都。元氣大傷的趙國何以如此咄咄逼人,趙人又是如何實現滅亡前 “中興”的呢?
圖-長平之戰前形勢
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高平一帶發現疑似長平之戰的屍骨坑,長度超過20米,厚度達0.6米的屍骨層即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恐怖而瘆人。
圖-長平之戰王龁戰廉頗
從長平之戰的戰損數據上看,趙國喪師45萬,但這45萬人并不全是在戰場上被殺的,其中有20萬降卒坑殺于投降之後,也就是說真正死于兩軍對決的隻有25萬。那麼對手秦軍戰死多少呢?大概30萬以上,司馬遷曾直言不諱地記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鑒于秦趙兩國本就懸殊巨大的國力對比,趙國能夠在正面對決中打出一比一以上的戰損比,說明了趙軍可怕的作戰實力。事實上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人始終以雄踞北國的姿态保持着對四面鄰國的軍事優勢。
圖-長平之戰白起戰趙括
與燕國、齊國、楚國等從春秋過渡到戰國的諸侯不同,趙國是由晉國分裂而來,當然由于晉國實在是強大,三家分晉之後的韓、趙、魏很快各自成長為割據一方的軍事強權。與魏國繼承晉國的核心區不同,早期趙國主要是山西北部的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這裡地處北國、毗鄰戎狄,土地貧瘠的同時還要防備遊牧民族的騷擾,因此早期的趙國不能同魏國、齊國等諸侯相提并論。
圖-趙武靈王假想滅秦路線
至趙武靈王時期,趙人轉而采用軍事上“胡化”的策略來加強武裝,而此舉瞬間使得趙國國勢大增,短短數年之後便滅掉了中山國。
不過土地和人口的增長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趙國的地緣劣勢,由于向北沒有足夠的可耕土地,趙國鼎盛時期的疆域也不過是秦國的一半。到長平之戰陷入僵持的時候,秦國可以從關中輸送糧食,從巴蜀輸送兵源,而趙國卻隻能遣使到齊國借糧。當齊國拒絕提供幫助而趙軍的糧道又被阻斷之後,長平之戰的結局就已經注定,隻是由于趙軍的英勇強悍才使秦軍付出的代價高昂。長平之戰以後,趙王及時重用老将廉頗,啟用李牧等一系列中興名将,總算在大廈将傾之際穩住了局勢。
圖-趙國戰燕國
此時燕國以慰問為名探聽趙國虛實,發現對方元氣大傷便欲起兵攻趙,結果趙軍的殘餘力量在廉頗帶領下大展雄風,不僅粉碎了燕軍的攻勢,還徑直打到薊都城下。最終燕王決定割地求和,雙方這才再次進入和平狀态,不過打退了燕軍的趙國要高枕無憂顯然還為時過早,因為秦國想要滅亡趙國的決心從未改變。
接下來趙國之所以能夠出現短暫的輝煌,根本原因還是大敗之後的君臣一心和上下合力。長平之後秦國試圖一舉滅亡趙國,于是出兵包圍了邯鄲,但趙國上下此刻不僅同仇敵忾,此外還争取到了魏國和楚國的協助。
不可否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積攢下的家底遠不是長平一戰就能夠完全報銷的,這也是趙國能夠繼續維持數十年的原因。然而秦強趙弱的大體格局已經成形,趙人縱使心有不甘也再難有回天之力。
圖-秦國滅趙國
公元前228年,王翦兵臨邯鄲城下,趙王遷投降。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入代地,趙國公子嘉陣亡,趙國徹底沒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