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是象形字,古音讀作 hǎn,古文字模拟山崖的形狀。“廠”的本義是山崖。遠古人類常依山崖地勢建造房屋。今天湖北長陽縣清江的土家人還部分保留着在江邊伸出的懸崖下居住的習慣,可視作古人因“廠”栖身的孑遺。 《說文·廠部》:“廠,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凡廠之屬,皆從廠。”(廠,山上石頭形成的邊岸,它們下面的洞穴是人們可以居住的地方。象形。大凡廠的部屬都從廠。)
“廠”做意符組構的字多與山崖相關,如:厓、原、廈、廳、廂、廚、廁、廄等字原來的意符是“廣(yǎn)”後來訛變作“廠(hǎn)”了。它們多收在字典中的“廠’部。
“廠”也做聲符構字,如:雁。
“廠”又讀作 chǎng,是廠的簡化字。
作為部首,因多在字的左上角,稱廠(chǎng)字頭或偏廠兒。部中的字,有的與山崖有關系,如“厓(山崖,後作“崖”)、 原(本義為山崖下的泉水,後作' 源”)、厚(本義為山陵厚,泛指物體的厚度)”。
“崖”是會意兼形聲字。小篆從山從厓會意,厓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崖”。《說文·屵部》:“崖,高邊也。從屵,圭聲。”(崖,高陗的山邊。從屵,圭聲。)
“崖”的本義為岸、水邊。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引申指山或高地陡直的側面。如《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四眺重崖,皆懸絕無徑,而西崖尤為峻峭。”
“原”是會意字。金文像大山崖中有一股泉水流出。在小篆的字形中,泉水由原來的一股變為三股。隸變後楷書寫作“”和“原”。如今規範化,以“原”為正體。《說文·灥部》:“,水泉本也。從灥出廠下。原,小篆從泉。”(,水泉的本源。由“灥”出“廠”下而會意。原,小篆“”字,從泉。)
“原”的本義為水源、源泉,是“源”的本字。引申指起源、根本。如陸遊《自責》:“文章跌宕忘繩墨,學問荒唐失本原。”又引申指平坦之地、原野。如屈原《九歌·國殇》:“出不入兮往不反(返),平原忽兮路超遠。”
“厚”為形聲字。甲骨文上部為“廠”,像山崖;下部為“㫗”,像一個敞口尖底的酒壇,從廠從會意,也兼表聲。金文下部更像一個尖底的酒壇形。小篆整齊化,線條化。隸變後楷書寫作“厚”。《說文·廠部》:“厚,山陵之厚也。從㫗,從廠。”(厚,山陵的高厚。由、廠會意。)
“厚”的本義為山陵厚。如《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由此引申泛指扁平物體上下兩面的之間距離大,與“薄”相對。
與“廠”字相近的兩個字是“屵”和“厃”。
屵,è,“屵,岸高也。從山廠,廠亦聲”。“廠”本是山體伸出河邊的崖岸形,加形符“山”為“屵”;加聲符“幹”為“厈”《說文》以為廠之籀文,幹也有高高豎立形;二者都加則為“岸”,即“水厓而高者”。“廠”“屵”“厈”“岸”實為同一字。《詩經·魏風·伐檀》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句,其中“河之幹”就是指河的崖岸。
厃,wēi,“厃,仰也,從人在廠上”。危,wei,“危,在高而懼也。從厃,自止之”。字形中“廠”為高聳石岸,上下各一人,其所會之意有二:一表示高峻;二表示崖邊的人随時可能掉下,恐懼而危險。李白《蜀道難》中有:“噫籲嚱,危乎高哉!”“危”就是高,同時也道出了蜀道的艱難兇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