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血脂越高,血液就越粘稠;而血液越粘稠,則血栓形成的風險就會越大。因此,血液黏度高就等同于高血脂,血液黏度高也意味着容易“長血栓”。
甚至有不少朋友留言告訴我:他們依靠吃阿司匹林來治療血液黏度高,預防血栓形成。還有人會到醫院通過輸液來“稀釋血液”,降低血黏度。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說,應該如何正确看待“血黏度”這項指标,以及我們真的有必要吃阿司匹林來進行治療嗎?
血黏度高 成因複雜我們人體的血液當中所含有的成分非常複雜,大到各類血液細胞,比如白細胞、紅細胞等;小到各種血液中的分子物質,比如葡萄糖、膽固醇、甘油三酯、纖維蛋白原等。
理論上而言,如果血液當中總體的水分減少了(脫水),或者血液當中某一種或幾種成分增加了,這都會使得血液的濃度升高,從而變得“更稠”。
所以,血脂的升高确實可以增加血液黏度,但是,血液黏度高并不能簡單地與高血脂劃上等号!
比方說,我們因為飲水過少或劇烈運動以後汗水産生過多而出現了脫水的話,血液黏度可以升高;再比如,血液當中的紅細胞或血小闆數量增多了、血糖水平明顯升高了或血液當中出現了某些異常的大分子物質,也都可以導緻血液黏度升高。
在臨床上,可以引起血液黏度升高的原因非常多,因此,我們很難将這個指标的升高與某一種特定疾病給直接關聯起來。
在我國第九版臨床醫學本科教材《診斷學》上,就專門指出:血液黏度檢查的結果往往缺乏特異性的臨床意義。
換句話說就是,哪怕抽血檢查發現血液黏度高,這并不能幫助醫生明确身體當中具體出現了哪一種疾病或問題。
因此,有越來越多的醫生都倡議:日常應該少給患者開具血液黏度這類檢查,其意義實在是不大。而應該用血糖、血脂等更有臨床指導價值的指标來進行替代。
而對于普通人群而言,大家也沒有必要太關注“血黏度”這個指标,應該把注意力給集中在血壓、血糖、血脂等更為明确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上!
血黏度高 吃阿司匹林?在我之前的視頻評論區裡,有不少朋友都反映過:他們正在通過吃阿司匹林來治療血液黏度升高。
事實上,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為了指導大家正确地預防心血管疾病,我國的權威醫學組織發布了《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在這份指南當中,僅建議一類人群吃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血管疾病,這就是年齡在40-70歲、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危并且同時合并至少一項風險增強因素的人群。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它并不取決于血液黏度有沒有升高,而是由總體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高低所決定的。
換言之,如果您的血壓、血脂、血糖以及血小闆相關指标都正常,總體心血管疾病風險并不高的話,哪怕血液黏度升高了,也是完全沒有必要吃阿司匹林的!
而想要通過靜脈輸液來“稀釋”血液、降低血黏度,這種做法也是不提倡的!目前沒有任何醫學證據表明,輸液可以對血黏度高的人群産生保護作用或者降低他們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血黏度高 怎麼辦?
這裡有朋友會說了:我們的體檢套餐裡就有這個項目,檢查以後發現它确實升高了,但我又做不到視而不見,那應該怎麼辦呢?
大家如果發現血黏度升高,首先要做的是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應該先看看體檢報告當中血壓、血糖、血脂還有血常規檢查裡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闆數量等這些指标是否都正常。
如果您有糖尿病或血脂異常,那血液黏度高大概率是與血糖或血脂的升高有關,後續針對這些疾病進行治療即可。
而除了這些指标以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引起血液黏度的升高。比方說,大量吸煙、飲酒;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睡眠不足、經常熬夜;還有靜坐式的生活方式、超重或肥胖等,這些都可能是血液黏度升高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當中,堅持做到戒煙、限制飲酒;保持心情愉悅,減輕心理壓力;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睡眠質量;并且定期開展适度的運動鍛煉、減輕體重等,這些則都有助于改善血液黏度的升高。
此外,每天多喝白開水或淡茶是比輸液更好的補液方式,飲食上也應該盡量保持清淡,要減少食鹽、糖、飽和脂肪等食物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五谷雜糧。
最後,總結一下,血黏度檢查的實際臨床意義其實不大。發現血黏度升高,并不意味着必須吃阿司匹林,更沒有必要去輸液。預防心血管疾病,大家還是應該多關注血壓、血脂、血糖還有動脈斑塊等更為明确的指标。
【參考文獻】
1,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0 年12 月第48 卷第12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