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影響就業?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12月11日文章稱,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1950年在他的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中描繪的景象越來越接近成為現實:機器人在很多領域超越了人類,且早已開始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和未來——但未來究竟會怎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機器人影響就業?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網站12月11日文章稱,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1950年在他的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中描繪的景象越來越接近成為現實:機器人在很多領域超越了人類,且早已開始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和未來——但未來究竟會怎樣?
機器人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似乎顯而易見:機器淘汰人類的工作崗位。早在19世紀初,出于對失業的恐懼,被稱為勒德分子的暴動工人沖進英格蘭的工廠,搗毀了紡織機器。但這個簡單的邏輯并不完全正确,因為機器同時也為那些設計、建造和維護它們的人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也就是說,工作崗位并沒有消失,隻是發生了改變。但這樣一來,技術進步就引發了分配問題,因為那些由于技術進步而失業的人并未得到新的就業崗位。
原因主要在于設計、建造和維護機器需要特定的技能:在勒德分子暴動時期,機器承擔的主要是簡單的工作,這些工作隻需依靠未經培訓的工人就能完成。在低技能工人失業的同時,機器給能夠管理它們的高技能工人創造了新崗位。最受影響的應該是汽車業等制造行業,機器人在這些行業能得到很好的應用。自動化過程中的輸家主要是“藍領”。
改變人類生活
這一事态進展不僅導緻非技術工人失業,還提高了高技能人員的薪資,進而擴大了工資差距。然而,僅從就業市場的角度來預測技術進步的影響還不夠。就像在阿西莫夫的書裡一樣,技術進步在現實中也給人類造成許多深遠的影響。經濟學家馬西莫·阿内利、奧塞亞·瓊泰拉和盧卡·斯泰拉預測,除工作之外,機器人也将改變人類的生活。他們認為,機器人對男性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挑戰:機器人被越發廣泛地使用對男性的工作崗位和收入構成的威脅尤其大,因為由機器人取代的工業勞動崗位一般是由男性占據的,而新崗位則主要出現在性别比例更均衡的服務業。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在許多這類新崗位上,女性更具相對優勢,這提高了她們在就業市場上的地位。
這一事态進展造成的影響不限于就業市場:所謂的“性别工資差距”、即男性和女性的收入差距也會因此縮小。具體而言,如果機器人的使用增加1個标準差,那麼男性和女性的收入差距就會下降4.2%,就業市場參與度的差距也會下降2.1%。因此,相對而言,機器人的使用意味着,男性工資下降和女性就業市場參與度上升。
威脅婚姻模式
但這還不是結局。這一事态進展也對個人生活産生影響:如果男女薪資差距縮小,女性的就業市場參與度提高,那麼男性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就會下降,進而影響婚姻市場。按照傳統婚姻模式,男性為家庭帶來收入,女性則做家務、照顧家人。而從經濟角度看,現在的婚姻對女性的吸引力已不如從前,因為夫妻雙方的收入差距越小,這種分工帶來的好處就越少。簡而言之,如果女性能獲得和丈夫一樣的收入,那麼傳統婚姻模式就不再具備吸引力。
從社會學角度看,男女收入差距縮小将導緻男性地位下降。而女性職場參與度上升以及随之而來的薪資上漲則賦予了女性在婚姻中更強勢的談判地位,因為這讓她們在心存疑慮時能更好地承受離婚的後果。可以這樣說:機器人降低了婚姻對女性的吸引力,因為它縮小了兩性薪資差距,并相對改善了女性的就業環境。
事實上,阿内利、瓊泰拉和斯泰拉的确發現了機器人不利于傳統婚姻模式的證據:在使用機器人較多的地區,結婚率有所下降,而離婚率和非婚同居的比例卻在上升;婚生子女的數量下降,非婚生子女的數量增加。此外,在大規模使用機器人的地區,與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共同生活的女性比例也較高。說得誇張一點,機器人讓受過良好教育的男性在婚姻市場上擁有更多機會,而非技術工人卻要做好“打光棍”的準備。
阿西莫夫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中的第一條規定,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但機器人無法為自己的存在造成的後果負責,這些必須由人類一力承擔,機器人幫不上忙。
影響就業市場
另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6日報道,機器人行業的進步在人類中普遍引發了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技術被視為助力,但另一方面,機器及其能力也會引發一定的懷疑。
這種不安全感産生的原因并不是很多人認為機器人可以像在阿西莫夫小說中那樣反抗并試圖消滅人類,而是這些人認為自己的飯碗因機器人面臨風險。這一點反映在西班牙科學技術基金會今年7月發布的一項宏觀調查結果中。當被問及勞動力市場上機器人化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風險收益比時,34%的人表示利大于弊,而53%的人持相反觀點,雙方各有理由。
據世界經濟論壇估計,随着機器人的加入,到2025年,工作自動化将消滅8500萬個原有工作崗位,但反過來會創造9700萬個新崗位。抵消後多出1200萬個崗位,這原則上看起來是好事。“問題在于,現在正在自動化的工作崗位所淘汰的勞動者,無法承擔新出現的工作。”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科學教授塞嫩·巴羅解釋說。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機器人隊伍将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繼續壯大。這将迫使許多勞動者重塑自我,特别是那些從事的工作與工業或物流關系最緊密的人,這兩個領域的工作最容易自動化。
“最受影響的會是那些執行對生産過程影響很小的重複性任務(例如在工廠中運輸零件)的人。”西班牙電話公司旗下科技企業的實驗室和創新主管塞爾希奧·德洛斯桑托斯指出。
構建共存系統
盡管如此,德洛斯桑托斯相信機器人的到來定将催生出一個平衡的共存生态系統。他解釋說:“相比搶走我們的工作,機器人的出現更多地将迫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自我培訓。但影響這一願景的不隻是機器人技術。數字化已為我們所有人的工作崗位和自身能力帶來了變化。”
為了避免許多受“人工智能入侵”影響的人束手無策,持續在數字技能方面培訓他們将非常重要。否則,那些被創造出來的工作就無法由最需要它們的人來承擔,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不具備适應這些工作所必需的知識。
塞嫩·巴羅還說:“培訓,無論是在教育中心還是在公司開展,對于這些勞動者的再就業都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機器最多隻會做物流或生産工作,但這種想法與現實相去甚遠。塞嫩·巴羅舉例說:“即使在像律師事務所這樣的地方,他們也使用機器人來完成管理文件等工作,從而節省大量時間。”
因此,盡管人工智能在很多工作中永遠不會取代人類,但自動化的觸角将觸及各行各業。一些是在遙遠的未來,另一些則已成為現實。所有人無一例外都得适應這種新的工作生态系統,在其中或多或少需要與機器人共存。
走向未知明天
此外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2月13日文章稱,日本可以就美國、澳大利亞和西歐的未來将變成什麼樣子提供預覽,除非這些國家采取有意義的措施,确保國家意義的衡量标準是其如何為公民創造有尊嚴的生活。
日本内閣府提出“社會5.0”倡議,它對這個社會作出如下定義:“這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它通過一個把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高度整合的系統,對經濟的進步與社會問題的解決進行平衡。”既定目标是讓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做到以下這一點的國家:構建一個任何人都可以過上充滿活力的高質量生活的社會”。該倡議還指出,将通過“把先進技術融入不同的行業和社會活動中以及培育能創造新價值的創新”來實現這一目标。
在各類方案中,一以貫之的要素是技術解決方案,無論是自動駕駛車輛、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還是其他概念。顯然,日本政府認為技術——在某種模糊和籠統的意義上——将是引領日本走向不确定未來的唯一可行途徑。
日本需要自動駕駛的拖拉機、汽車和公共汽車,因為它很快将沒有足夠的人手來承擔這些工作。家庭護理機器人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為缺少可以照顧卧床者的年輕且體格強壯的人員。日本未能全面地解決這些問題,這意味着它已經造成了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一種狀況:一個國家的人口縮減,許多國民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像前幾代人那樣參與社會生活,與此同時,所有人被要求接受的解決方案都與技術相關。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其他概念被作為解決方案提出來,但人們卻對技術救世主的必要性是如何産生的,或者它所代表的可悲和具有危害性的未來置若罔聞。
參考消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