劄記一則:“橐駝”“馲駝”應徑讀作“駱駝”
圖片來源于百度圖庫
“橐駝”一詞,因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一文,為中學語文課本和大學語文課本收入而廣為人知。
該詞讀音,我所有課本一律注為“tuótuó”。最具權威性的當代漢語字典,亦将該詞注音為“tuótuó”(如《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見第1393頁)。所以“橐駝”的讀音,幾乎已闆上釘釘無可懷疑了。
但且慢,“橐駝”之讀為“tuótuó”,究其實,乃是源于識字未精的誤讀!
“橐”字本有“tuó”、“luò”兩個音項,人們大抵隻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遂将“橐駝”之“橐”(本應讀“luò”)誤讀成了“tuó”。以訛傳訛時間既久、誤者既衆,最終人們也就習非而成是了。
“橐駝”與“駱駝”,二者音義全等(《集韻》:馲,“馲駝,畜名。或作‘□[左馬右橐] ’,亦作‘橐’,通作‘駱’。”按:橐、駱上古音近,二者透來旁紐,铎部疊韻,故可相假),本為同一聯綿字之異體。将“橐駝”讀為“tuótuó”,閱讀古代典籍遇到該詞(如《山海經·北山經》:“其獸多橐駝,其鳥多寓。”又如東方朔《七谏·亂》:“要褭奔亡兮,騰駕橐駝”)時,必得多廢一道功夫,去解釋什麼“‘橐駝’就是‘駱駝’”,這實在不如按照“橐”字本來就有的音項“luò”,将“橐駝”徑讀為“駱駝”(同時說明二者的關系是互為異體),來得既省功省力又更加科學合理、實事求是。
“駱駝”的書寫形式,又寫作“馲駝”、“馲駞”(揚雄《方言》:“凡以驢、馬、馲駝載物者,謂之‘負佗’。”桓寬《鹽鐵論·力耕》:“騾驢馲駞,銜尾入塞”)。“馲”字除了有當今字典所注之“tuō”、“zhé”兩個音項外,尚有“luò”之音項(馲,《廣韻》“盧落切”,《集韻》《韻會》“曆各切”,并音“洛”。按:馲、駱上古音近,二者透來旁紐,铎部疊韻),是“馲駝”亦應徑讀“駱駝”。其讀作“tuōtuó”,同樣是以訛傳訛、習非成是的結果。
将“橐駝”“馲駝”徑讀為“駱駝”,一可将原本為同一個聯綿詞(因錯訛造成的)的三種不同語音形式(luòtuó,tuótuó,tuōtuó)統一起來;二便于教師講授、學生學習和記憶;三有助于我們把握聯綿字(之溢出漢字“以形表義”的通則,轉以字音記錄語音的特殊手段表達字義,故具有“字無定寫”、一詞多形等)特點;四也算是撥謬返正,恢複“橐駝”“馲駝”的本真面目——以上是其利端。弊端當然也有,即習慣于“橐駝”“馲駝”現行讀法者甚衆,返正起來頗為麻煩且需假以時日。
兩相比較,害中取小,故還是應将“橐駝”“馲駝”徑讀作“駱駝”為是。
2011年6月30日,記于杭州
2019年8月20日,校于貴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