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心氣不足心火旺

心氣不足心火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04:17:47

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

人體内如四季一樣,夏天氣機升浮到一定程度應該向斂降的方向轉化,由于脾胃虛弱,轉化的功能不能發揮作用,這種火熱之氣還在延續,出現的病理表現就屬于“至而不至”。五行相生順序看,火在前,土在後,因土虛的原因引起的火行相對旺盛,是虛火,或被稱為陰火,也就是《難經.五十難》所說的“從後來者為虛邪”。火熱症狀歸心與小腸。“至而不至”,導緻心、小腸、脾胃都出現病變。

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幹舌幹咽幹。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緻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幹咽幹也。

從脈象上看,右關脾胃部出現浮大(火象)而弦(風象)的脈象。症狀表現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幹舌幹咽幹。

人身中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之象的脈出現在脾胃部位,是心、脾同病(“濕熱相合”脾主濕、心主火,指心、脾合病,不能單純理解為濕熱邪氣),火熱相對的過剩,所以表現出煩躁悶亂;脾主四肢,所以四肢發熱。飲食、勞役導緻的脾胃虛弱,本來就氣血生成不足,再加火熱灼傷陰血,血傷則津液虧,不能疏布到口咽,所以出現口幹、咽幹。

病患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這類患者出現口渴症狀,醫生用五苓散治療,是誤診為體内停飲,水不布化的五苓散證(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反而會燥渴的更加嚴重,五苓散是布水利濕的藥,用後更加損傷了津液,嚴重的可以導緻死亡。

經雲∶虛則補其母。當于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于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經雲(《難經.七十五難》?):虛則補其母。脾土之母為屬于火行的心與小腸,脾土虛應該補其母髒心、小腸之氣。用甘溫藥為主,酸味藥做輔助,臨時取用苦寒藥瀉火。陰火盛心氣渙散,酸味藥可以收斂;心火克肺金,肺金虛用酸味藥能增強肅降功能。其次用甘溫、甘寒的藥,在補助脾胃的基礎上瀉陰火,才是治本的方法。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脾胃虛,陰火生,不能象生理狀态下的火促進脾胃的布化,反而成病,這是“至而不至”的病理表現,是以不足為主。(用藥例舉如下)。

白術(君),人參(臣),甘草(佐),芍藥(佐),黃連(使),黃芪(臣),桑白皮(佐)。

白術為君藥;人參、黃芪為臣藥;甘草、芍藥(制約肝木)、桑白皮(瀉肺金熱)為佐藥;黃連(瀉心火)為使藥。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及諸甘溫藥亦可。

脾虛則易生濕,各種風藥可以祛濕,如果濕不重,用甘溫藥補助脾氣恢複,濕自去。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火熱症候為主,脾虛症候不顯著的,也屬于至而不至的一種情況,脾胃處于相對的虛中。(用藥例舉如下。)

黃連(君),黃柏(臣),生地黃(臣),芍藥(佐),石膏(佐),知母(佐),黃芩(佐),甘草(佐)。

黃連為君藥;黃柏、生地為臣藥;芍藥(平肝斂陰),石膏(清肺胃),知母,黃芩,甘草為佐藥。

心氣不足心火旺(至而不至脾土心火)1

火有虛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