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過年》由黃健中執導,李保田、趙麗蓉、葛優主演的一部以過年為題材的故事片。影片在1991年上映,離現在已經過去快三十年了。可就算現在看這部電影,隔着屏幕你都能體會到濃濃的年味。
1挂燈籠,貼福字,這些過年的習俗不能丢。
影片一開始,就是父親坐着挂着燈籠的扒犁回家的鏡頭。燈籠在中國首先預示着來年鴻運當頭之意,其次還意味着家裡人丁興旺,家族繁榮。以燈籠開頭也預示着這部電影能夠取得開門紅。
緊接着就是母親在門口被幾個打快闆的送财神、福字,現在我們這邊送财神的也還有,都是一些老人挨着商鋪送,不過打快闆的是沒有了,一般也就是說幾句吉祥話。
挂燈籠、請财神、貼福字,在農村這些傳統的過年習俗還沒有丢。可在市裡卻越來越少了。
2消失的大秧歌和趕大集。
電影裡趙麗蓉扮演的母親正在趕大集,置辦年貨。在那個年代置辦年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趕大集。大集上人山人海,各種叫賣聲不絕于耳,那種熱鬧是現在的集市上根本體會不到的。
現在随着各種大型超市和網購的興起,年輕人幾乎都不怎麼趕大集了,因為他們認為趕
大集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可農村的老年人還是喜歡趕大集,買的東西沒有以前多了,現在趕大集,主要是為了感受那種過年的氣氛。
過年扭大秧歌,而且是踩高跷的那種,現在基本已經看不見了。
在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村精神娛樂匮乏,扭大秧歌就成為了過年最好的娛樂項目。不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大家就是為了一個熱鬧。而且扭到誰家門口的時候,不給錢,賞口水喝大家也一樣扭的起勁。
現在這種熱鬧的氣氛基本不在了,就算是有也和金錢挂鈎了,不掏錢根本就不在你家門前扭,少了當年的高興勁,多了一些銅臭味。
3年夜飯的菜品越來越多,可離家的味道卻越來越遠。
那時候冰箱還沒有在家家戶戶得到普及,為了準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家家幾乎都把準備好的雞鴨魚肉都埋在雪裡,等過年需要吃的時候,在從雪裡扒出來,肉凍的化不開,就用鋸子鋸,用斧頭劈。
可現在超市天天營業,不論你什麼時候想吃,去超市買就行。根本沒必要提前準備那麼多了。
電影裡父親和母親的年夜飯也是非常豐富的,雞鴨魚肉一樣也不少。看着都能聞到桌子上菜的香味。現在很多人的年夜飯都流行在飯店吃了。飯店裡雖然菜品的種類很多,可它缺少了家的味道。
4男女有别已經成為了一句空話。
電影裡,小兒子和女朋友看電影回家,想和女朋友住一個屋裡,可是父親和母親極力反對,在那個年代裡,男女有别的思想在農村還是相當的根深蒂固的,隻要不結婚,就算是帶回家的女朋友,也隻能和家裡的女眷睡在一起。
可現在時代變了,不用說是過年回家了,就算是認識一天都能睡在一起。真不知道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
5過年收到的錢越來越多,可子女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
過去回家過年,給媽媽買一件衣服,給父親買兩瓶好酒,這就是過年給父母最好的禮物了。
現在的年輕人,媽媽我給您轉五千塊錢,您過年的時候想吃什麼就買點什麼,我這工作太忙今年過年就不回家了。
過年父母等的是子女的禮物嗎?很顯然不是,他們更希望兒女能夠回家看看,陪父親喝一杯酒,陪母親唠唠嗑。其實隻要能見兒女一眼,他們就滿足了。
可即使是這小小的要求,現在很多父母都得不到滿足了。
6電影的結尾,也預示着新的過年形式的興起。
吃了一頓摔摔打打的年夜飯,父母的心也被兒女摔碎了。初二的早晨父親帶着母親坐着馬車從家裡離開了。母親說:“成子,這麼好的家就不要了?”父親說:“瞎說啥呢!”
接着母親又說:“成子,咱們去哪?”
父親說:“去沈陽的故宮,去北京的紫禁城。咱們想去哪就去哪?”看着兩位老人遠去的背影,讓人感到一陣莫名的心酸。
可父親的這句話也意味着,将來過年已經不在居于回家這一種形式,出去旅遊過年也将成為一種新時尚。
結語
看着《過年》裡那些年味,很多都随着時間一點點的消逝了。可過年團圓的傳統卻沒有變,不論是你是回家過年,還是旅遊過年,那隻不過是形式上的改變。
不論你怎樣過年,都别忘了自己的父母,因為過年是他們為了見兒女一面的願望。而且隻有和父母過的年,才是最有年味的年。
原創首發,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