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實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實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6 03:15:39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末)1

■第一次世界大戰(資料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争。

戰争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争是歐洲曆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争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争緣起

(1)英德矛盾。主要是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緻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于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争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于成為導緻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來看,“英德矛盾主要說”并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隻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并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于争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争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末)2

■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實(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末)3

■刺殺成功後被當場逮捕的普林西普

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奧匈帝國皇儲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人的軍事演習,1914年6月28日,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成員刺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早在1882年5月,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于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意志帝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意志帝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産,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

1915年,戰争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态戰争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

1916年,戰争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意志帝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争打敗法國。

1917年,德意志帝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争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更多精彩内容可關注浙江新聞客戶端。

蘋果用戶可登入AppStore搜索“浙江新聞”下載;安卓用戶請可在各大市場(如豌豆莢、360手機助手、小米應用商店、應用寶、應用彙、安卓市場、安智市場、機鋒市場、91手機助手等)搜索“浙江新聞”下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