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日常做個雞蛋,為什麼還需要實驗?那當然了,做為一名吃貨,在吃的問題上自然就要精益求精,把食物的每一種美味發揮到極緻(話說大了,會不會收不回來呀!囧ing)
食材和溫度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同樣的食材在不同的溫度下就會反饋不同的美味。這種美味其實就是饋贈給尋求它的吃貨的最好結果。
今天吃貨實驗室就給大家演示下一個簡單的煮雞蛋到底蘊含着多少“秘密”。
1、0-57°C的溫度條件。這個溫度雞蛋的蛋黃和蛋液幾乎都是呈液态狀,但是在57.8°C的情況下保持足夠的時間的話還是能足以殺滅絕大多數的細菌,所以這個溫度的雞蛋理論上來說已經具備安全的食用條件啦。
3、62°C的溫度條件。蛋黃完全沒有凝固,蛋白完全變性,變成了白色。這種狀态在餐廳常用于“班尼迪克蛋”。
4、63°C的溫度條件。蛋黃開始變性,開始變的粘稠,此時的粘稠度顯著高于62°C的,但仍然可以流動。這種狀态常用于法餐中的“清炖雞湯”。
5、64°度的溫度條件。如果這個時候打開蛋殼整個雞蛋是固定成型的。蛋黃幾乎無法發流動,但是仍然有晃動的迹象。這種狀态常用做“雞蛋凍肉”。
6、65°C的溫度條件。蛋黃可以被捏成各種形狀而不會破,口感也會很好。
7、66°C的溫度條件。蛋黃不僅能捏成各種形狀不會破外,硬度也比上一度的要大,即使捏出一個尖角出來也能保持住形狀。
8、68°C的溫度條件蛋黃會容易被捏破了,這時的固化程度更高。
9、70°C以上的溫度條件。這時蛋黃已經完全固化,但仍然保持黃色,并且不會有含硫的“臭雞蛋味”
學會做一個細心的人,學會做一個懂得觀察的吃貨,有時候還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的美食體驗的。歡迎關注吃貨實驗室的其他系列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