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近視(高度近視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全球性緻盲性眼病,也是亞洲人群最常見的視力損傷原因之一。其最明顯的特征是眼軸增長後出現後鞏膜葡萄腫,表現為視網膜組織不足以覆蓋擴張的後部鞏膜,以緻發生牽拉性黃斑病變以及視網膜脫離, 最終嚴重影響視力。目前治療一般采用玻璃體切除術,借助眼内填充物将有限的視網膜推向擴張的後部鞏膜,而該術式伴随較高的黃斑裂孔發生率是一直以來難以避免的嚴重手術并發症,通常需要多次手術,且治療效果不佳,視力預後較差。此外術後高眼壓、并發性白内障以及黃斑萎縮等手術并發症亦較常見。
随着高度近視發病率不斷攀升,牽引性黃斑視網膜脫離患者日益增多。為應對這一臨床難題,眼科緊盯學術前沿,注意到黃斑外加壓術是阻止眼軸繼續增長、治療後鞏膜葡萄腫導緻的牽拉性黃斑病變的一種新的、效果确切的手術方法。因其手術技術難度高,需要多學科協作,尤其是需要影像科3D磁共振技術支撐,輔以後期複雜的軟件處理程序,并通多3D打印協助制作特定的手術模型,國内僅有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可開展該手術。為此,西安交大一附院眼科與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積極交流并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影像科的協助下,經過近半年的前期準備工作,終于在2022年7月22日成功開展該手術。同時,這也是該項技術在省内和西北地區首次開展。
術前3D磁共振特殊序列建模
手術原理示意圖
手術前後對比
首批接受該手術治療的共有7名患者,他(她)們因為高度近視黃斑劈裂伴視網膜脫離多輾轉國内各大城市四處求醫,因擔心玻璃體切除手術并發症導緻視力預後不佳而未能接受治療。
小麗(化名)是7名患者之一,今年26歲,因患雙眼高度近視,自幼左眼視力不佳,一直依靠右眼工作生活。不幸的是4個月前,她的右眼開始出現視物模糊、變形,視力持續下降至0.4,這讓原本準備今年結婚的她受到巨大的打擊,并對未來的生活産生恐懼。小麗四處求醫,輾轉于國内多個城市,最終經介紹來到交大一附院眼科就診。眼底病門診接診醫生程育宏經為小麗進行了仔細全面的眼科檢查,發現患者右眼眼軸長度達28.83mm(正常人群眼軸約22-24mm),OCT提示右眼黃斑劈裂伴黃斑區視網膜局限性脫離,B超和磁共振顯示右眼後鞏膜葡萄腫明顯,明确患者診斷為“右眼高度近視黃斑劈裂伴視網膜脫離、左眼高度近視黃斑萎縮”。考慮到患者情況特殊,目前幾乎依靠右眼獨眼工作生活,遂将情況彙報給裴澄主任和謝安明教授。經過對小麗病情仔細分析,認為患者目前視力進行性下降,需要盡快進行手術治療。但因患者高度近視後鞏膜葡萄腫明顯,若采取傳統玻璃體切除聯合眼内填充的治療方法,術後發生黃斑裂孔的風險較高,一旦出現黃斑裂孔,患者的視力将會受到嚴重損害,且難以恢複,故建議患者行黃斑外加壓(黃斑兜帶)術。經過充分溝通,患者及家屬表示之前已通過多方了解到黃斑外加壓術安全有效且并發症少,非常希望能接受黃斑外加壓手術。但因西北地區不能開展該手術,患者輾轉于外地卻因難以及時安排手術而未能接受治療。
裴澄主任和謝安明教授遂與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團隊取得聯系,充分溝通讨論患者病情。康前雁教授指示程育宏醫生将患者的OCT、眼球磁共振等關鍵資料傳送至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團隊進一步分析研判。經過讨論,中山眼科中心同意一附院眼科的診斷及治療方案,并建議對患者進行特殊磁共振序列成像檢查,以利于後期進行建模後3D打印。影像科王淵教授親自對患者進行磁共振掃描檢查,并反複對數據進行合成加工,終于成功完成眼球3D建模。2022年7月22日,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任呂林教授團隊一行來到交大一附院,親自指導手術。包括小麗在内的7名患者順利接受黃斑外加壓術,手術過程順利,小麗的手術在局麻下進行,僅耗時30分鐘就順利完成。經過眼科護理團隊的精心護理,術後一周小麗右眼的矯正視力恢複到了0.8,且視物變形症狀得到緩解。小麗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說自己又可以滿懷期待的籌備婚禮了。而與小麗同時接受手術的其他6位患者都恢複良好,術後1周内順利出院。
西安交大一附院眼科是西北地區最早開展玻璃體視網膜手術的單位之一,近年來在秦莉主任和裴澄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謝安明教授帶領眼底病團隊開拓創新,不斷開展新醫療新技術,完成了多項省内和西北地區首例手術創新。為陝西省率先開展廣角鏡下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23G、25G、27G),西北地區率先開展黃斑裂孔内界膜剝除手術單位之一。包括外路手術亮點最小手術量鞏膜扣帶術,眼内注射阿替普酶(t-PA)聯合氣體填充治療黃斑部視網膜下出血,微創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聯合空氣填充治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複雜眼外傷、眼内炎的手術治療,診斷性玻璃體切除取材均為團隊臨床工作特色。在我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的關鍵時期,眼科主動作為,在西北地區率先開展黃斑外加壓術,為高度近視黃斑脫離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為醫院的高質量發展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西安交大一附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