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德什麼德的德

德什麼德的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2:10:36

德什麼德的德?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德,其哲理含義到底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德什麼德的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德什麼德的德(什麼是德)1

德什麼德的德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德,其哲理含義到底是什麼?

研究國學,首先不要好“形而下”,用非哲理的思維僅從甲骨文“德”的字形、字義,主觀地來解釋老子、孔子稱謂的“德”。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原因是,甲骨文“德”的造字遠在老子、孔子時代之前,“德”字不是老子、孔子創造的。古哲人老子、孔子使用的文字是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德”,而老子、孔子的學說中是給“德”賦予了哲理性。

所以說,我們研究經典時,我們不但要看懂經典中“文字”意義之現象,又要理解老子、孔子賦予“文字”的哲理思想之奧妙。

老子稱謂的德,其哲理的本義: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雲:道生之

是說,(無限無體)道之本之“一”的“陰陽者”生化(有限有體)道之體之“多”的“陰陽者”;即,用一個絕對的“性”來解釋萬物的統一“性”的哲學命題,或者是無限無體之”一“和有限有體之”多“的哲學關系。

道之性之謂道之生。道之本之“一”的陰陽之性,就是道之體之“多”的自然之本性(性與生存在遺傳特征)。陰陽屬性或自然屬性在哲學範疇反映的是最為普遍性與最高抽象性的概念,也就是反映宇宙萬物的統一性之屬性的理念,并作為概念使得多種多樣的現實,能被引導到這個作為共相之性的理念上面,并且通過陰陽之性而被認識。即,萬物的陰陽之性是哲理的概念。老子雲:德畜之。

是說,道之本之“一”的“陰陽者”是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才能生化道之體之“多”的“陰陽者”;即,解釋“第一推動者”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的規定性,生化道之體之“多”的萬物。即,德畜之,針對的是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之德(不要簡單地理解為人道中狹義的“德者得也”)。老子雲:物形之。

是說,生化出道之體之“多”的萬物,無論從微觀到宏觀都存在外在之形式,而且萬物外在之“形式”是依存在生化萬物的“目的”之中;即,無限無體宇宙的本原生化有限有體宇宙萬物的”多“,宇宙萬物外在的“形式”是依存在宇宙萬物生化的“目的”之中。老子雲:勢成之。

是說,道之本之“一”的“陰陽者”,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勢之精神,推動着道之本之“一”的“陰陽者”生化道之體之“多”的“陰陽者”。

老子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是說,萬物存在陰陽屬性,萬物的行為原則都遺傳有“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的規定性,“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就是“陰陽行為原則”,而且“陰陽行為原則”是“鬥争之和諧”的行為原則,即,“沖氣以為和”。

孔子稱謂的德,其哲理的本義:

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也﹗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孔子說:陰陽是《易經》學說之門之靈魂!乾為陽,坤為陰,坤元乾元的陰陽之合的行為原則之德,推動坤元乾元形成陰陽之體。陰陽之體造就了天地萬物;陰陽之合的行為,通天地的行為精神之德。“以體天地之撰”反映的是宇宙物質世界,“以通神明之德”反映的是宇宙精神世界。

孔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鬼神”是指:陰之為“鬼”,陽之為“神”。“鬼神”是孔子在當時曆史時期對愚昧迷信鬼神的人而言的,并形象地強調“鬼神之為德”就是陰陽的行為精神,而且是無形無體無聲。孔子說:陰陽之合的行為原則稱之為德;而“德之行”的行為精神可真是普遍而盛行!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内在與外在的行為之中。

這也就是說,宇宙萬物内在與外在都存在德性之精神,即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存在。

注:“陰陽合德”、“鬼神之為德”所針對的“德”,是指宇宙萬物内在的自然之德和宇宙萬物外在的倫理之德的總稱。

這裡特别指出:孔子稱謂的“鬼”、“神”在他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語意,我們要正确去理解孔子思辨中的奧妙之真理,我們不能僅僅以“形而下”在 “字”的現象之義中去解釋。

如:孔子的“鬼神之為德”、“陰陽不測之謂神”、“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氣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者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神無方而《易》無體”;以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上述,是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賦予“德”的哲理本義,就是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即“陰陽行為原則”。而且“陰陽行為原則”是“鬥争之和諧”的行為原則(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行為原則),即“沖氣以為和”。

人類哲學的誕生,就是針對“宇宙的本原”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這“第一哲學命題”在形而上的一種“愛智之學”的追問。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針對“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在當下哲學範疇的含義為:宇宙世界“第一推動者”是無限無體的“陰陽者”;“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是“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第一推動者”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即為“第一推動者”的理性;那麼,“第一推動者”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之理性”的行為規律,就稱之為自然價值取向的行為規律。

注: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針對“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就已經遠遠、遠遠地超越古希臘哲人泰勒斯所展現的樸素唯物主義、樸素的辯證法、樸素生活經驗中間所感受現象界的“水”做為世界的本原之說。以及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通過“道之性與道之生”的研究,解釋了“人類的行為和目的”必須遵循服從于“自然的行為和目的”才能為人類立命(天人合一)。即,“自然的目的”決定“人類的目的”,而絕不是由“人類的目的”來決定“自然的目的”。

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遵循服從于“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生化,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并且,有限有體的“陰陽者”之“”依存在無限無體的“陰陽者”之“”之中而共同的存在。

也就是說,宇宙的本原之“”生化宇宙萬物之“”的生命機制中,宇宙本原之性與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都會遺傳給生化的宇宙萬物,宇宙萬物也都遵循服從于宇宙本原的行為原則之行,即宇宙萬物内在與外在都存在“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之行的理性。

正因為,宇宙萬物内在與外在客觀存在“陰陽行為原則”與“陰陽行為原則之行之理性”,進而為人類認識世界、解釋世界提供了客觀存在的本體。所以,人類認識主體所認知的物理化學規律、生物生理規律、萬物與人類倫理,都要遵循服從于自然價值取向的行為規律(自然客觀行為規律)。

宇宙萬物内在與外在客觀存在的陰陽行為原則與理性,就源自于“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與理性的規定性。

依據老子、孔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合德”。

在哲學範疇,我可以給出最為普遍性道德的定義:

道之性中“有與無”共同存在,而且是“有”中的陰陽雙方産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或者說:

道的生命機制中“有與無”共同存在,而且是“有”中的陰陽雙方産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

注:在無限無體的道之本中 “”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反映的是無限無體的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之勢;在有限有體的道之體中 “”反映的是物質性,“”反映的是精神性。古哲人稱謂的道德,反映的是萬物内在的和外在的陰陽行為原則,即反映的是客觀的、絕對的道德普遍原則。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道德,是針對宇宙萬物而言的。道德,是萬物内在的自然德性(本性)與萬物外在的道德倫理的精神反映。

那麼,針對人道中,存在人内在的自然德性(人性)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即,人的倫理道德,是相對于人道而言的,而且人的倫理道德在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識形态的人道中具有曆史時空的相對性。

注:“道德倫理”不同于人之間的“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針對人道而言的。而且,老子、孔子稱謂的道之德,不能等同西方哲學中狹義的Ethics(人的倫理)。由于西方哲學是無法解釋“上帝”、無法解釋“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無法解釋“第一哲學命題”。因此說,西方哲學在理論上不存在“天道”的道德觀,隻有“人道”的倫理觀。

針對人類而言,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德,就是人類倫理道德之上客觀存在的、最高的、絕對的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态)。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倫理道德标準秩序的終極絕對标準來接受。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是人類哲學的古聖人,其針對“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和哲學思想,在人類哲學思想中是唯一的、極其可貴的。并且這“第一哲學命題”的解答和哲學思想代表着中國哲學理論自信的根基。我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哲學命題”是統攝一切學術的基本問題及其規定性。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