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之後,更加确定了一點,那就是陳正道的作品,以後大可以放心看了。
通過一部作品,是能夠get到導演的審美的。有的确實low,有的比較俗,有的花哨浮躁,有的樸實低調。
而陳正道的審美,是非常高級的那種。
他的那種高級,不僅體現在畫面上,還有細節的鋪陳,人物之間的對白,一些隐喻的設定,以及主題升華中所透露出的那種細緻和溫暖。
一個人的審美,跟他從小所經曆的一切息息相關,那些美好又高級的東西見識多了,品味自然就提升上來了。
一直有個直覺,就覺得陳正道的家境應該很不錯,要不然也沒機會接觸到那麼多好東西,後來通過百度搜索證實了這一點。
真是個好命的孩子。
這個好命的孩子長這樣。
不好看但還挺可愛的。
接下來就随意聊聊這部電影吧。
影片中,Ming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自始至終沒出聲,沒露臉。但卻是本片一個重要的意象所在。
如果我們讀懂了Ming存在的意義,也就理解了這部電影的内涵。
是的,陳正道導演的電影,都是有内涵的,而且還很高級。滲透在一個個細節之中,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直給。
在影片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鄭宇星(吳磊飾)有個大他八歲的“女朋友”,在北京,是個DJ,叫Ming。
鄭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而且是那種狂熱。為了Ming甚至放棄了高考。雖說鄭的成績常年穩居班級倒數第一,但做出這種舉動,也是很瘋狂了。
單戀的鄭,跟大多數有着戀愛腦的女孩一樣。自我陶醉、自我催眠、自我欺騙。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個自我說服的過程,隻要能自我糊弄到位,那就是成功。
很顯然,鄭做到了。他把一切很明顯的事實都做到了自圓其說。比如說作為一個小網紅的他, 每次發抖音都幾百贊,但Ming從未給他點過一個贊。他是怎麼自我說服的呢?
他說Ming一定是對他有感情的,要是沒感情,是路人,點個贊又能怎樣呢?
因為在乎,所以不點。這是鄭的邏輯。
是不是很好笑。但處在那種關系中的人,可能都會用這種類似的邏輯來自我說服。
如果沒有遭遇重重一擊,或是被某個人明晃晃地點破,鄭可能就這麼一直糊弄下去了。
被自己感動,對對方有幻想。
但鄭給自己營造的這個舒适窩,被陳辰(張子楓飾)給捅破了。
陳辰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的真實處境(早就被甩或是壓根就沒進入到這層關系中去),他的真實想法(利用陳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說他不肯真實面對自己,不夠勇敢,無法面對喜歡對方,但卻得不到回應的事實。
看到這裡,真的是太佩服導演了。
脫離了常規青春劇的套路,将視角放在了自我探索這一層面上。
真實地面對自己,面對困境,然後勇敢地去接受這個事實,坦坦蕩蕩地繼續生活下去。這應該就是導演想要傳遞給我們的那個部分。而我們知道,要做到勇敢、真實、坦蕩,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每個人都是面對他人困境時清醒,面對自己困境時,要麼自我說服,要麼畏懼逃避。
不願真實面對,才是那個真實的自己。
但讓人驚喜的是,電影在這個部分上的處理,堪稱完美。
幾乎每個人最終都真實地面對了自己。
當然,并非自覺自願,而是通過一個個連鎖反應來完成的。
最初的那個引爆點來自鄭宇星和陳辰。
他們一同去觀看Ming有份參與的音樂盛典,就在Ming出現的那個瞬間,鄭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徒勞,就像是個小醜,于是有些難堪地拉着陳辰離開。
在盛典場地之外,兩人爆發了一次争吵。
陳辰點破鄭(不肯接受喜歡别人,但别人卻不喜歡自己的現實),而陳辰也接收到相同的刺激——被鄭點破(不肯接受父母早已不相愛,并都已開始新生活的現實);
陳辰路過酒館看到那一幕(父母在相互吐槽,說為不影響陳辰高考,假扮夫妻戲演得好辛苦),意識到自己的一廂情願和自作聰明有些可笑,然後轉身回去找鄭。而坐在原地早已哭到崩潰的鄭看到陳辰的那一刻,也終于放過了自己,那個自以為勇敢追愛,執着的自己。
他們的改變,來自相互刺激,相互成就。
而影片的優秀就在于,并沒有局限于此。而是将視角延伸落腳到每一個人身上。而片中刻畫最多的,就是陳辰媽媽(郝蕾飾)這一角色。
劇中的每個人都有困境。她也不例外。
對于一個還有十幾年才考慮退休的女性來說,辭職陪讀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少了工作環境中跟同事們的互動,斷了大部分的社交和朋友圈,每天的日常就是做飯、打掃、等待......
狹小的居住空間(為了陪讀租過房子的應該都有體會),單調乏味(日複一日)又時常焦慮(孩子學習)的情緒,辰媽幾次眼神的特寫,都透出這樣一種深深的倦怠感。
閑賦在家跟全職媽媽,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自我有了更大的伸展空間,而後者由于責任和壓力,往往是自我的不斷壓縮。
人到中年,喪失自我。是一件很可悲但又無可奈何的事。(畢竟大部分人都是這樣)
但處于困境中的辰媽,有着很多的閃光點。
她很潑辣也很強勢,但做事論理,還很幽默。這部分看她跟陳辰和鄭宇星在餐廳那段就能感受出來。
她很聰明,還有些小女生在戀愛中的小心思和傲嬌。
這一點在很多媽媽身上并不多見,可能是受年齡和身份的束縛,也可能是環境熏陶,總覺得什麼年齡就該幹什麼事,40多歲就是成熟的年紀,怎麼還可以戀愛腦?丢不丢人,好不好笑?這部分看她跟海南水果王的微信、電話,以及線下互動可以感受的到。
在面子和孩子之間,她選擇的是孩子。
當知道陳辰甯可退學也不讓鄭宇星背鍋的時候,她選擇支持孩子,并把那份協議書撕掉了。我想,此刻的她,除了支持孩子承擔自己的責任,遵從自己的意願走接下來的路之外,也為孩子的善良和擔當感到欣慰。
一個媽媽的成長,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件事。
跟那些順風順水的媽媽相比,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經過幾道大坎,撐過幾個大浪的媽媽們,似乎成長的更快些,人生厚度也更加豐沛。
當然,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她們也未必願意成為那個“有故事的人”。
關于Ming,還想再多聊幾句。
片中多次出現暗示,暗示Ming到底是“她”還是“他”。(當然我們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她”)
暗示1:
鄭宇星邀請陳辰去他家玩時,陳辰唱了一首《擁抱》。
這是五月天的一首歌,單純看歌詞,沒什麼特别。
但再一看百度詞條,似乎發現了些什麼。
暗示2:
在club裡,辰主動去吻鄭,但鄭卻本能地躲開了。這時的辰完全是一種喜歡一個男生而不被對方喜歡時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态。
音樂節上,兩人相吻。陳辰說:我喜歡你。鄭說:要是我也能喜歡你就好了(請注意這個“能”字)。
暗示3:
鄭跟辰飛三亞去參加音樂節,還發了抖音。為了消除影響,班主任找來雙方家長商量對策。
陳辰爸爸說,你家孩子是男孩,當然不擔心。我們是閨女,當然要擔心了。然後鄭爸說,你們放心就行,不會有事,陳辰不會有事的。
你說,一個父親怎麼就這麼确定,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就一定不會出事呢?
暗示4:
在辰跟鄭的交流中,關于Ming的字幕都是以“她”代替。但Ming始終沒有出現正臉,連聲音也沒有。
而且無論海報上還是音樂節上,都是以中性打扮(其實是偏男性)出現,連名字都是Ming,這個拼音我們更常會想到的是哪個字?
而且,就在倆人看音樂節海報的時候,陳辰的表情很微妙。這時鄭跟她說:現在,你欠我一個秘密了。
那麼,鄭這個作為交換的沒有說出口的秘密,又是什麼呢?
暗示5:
班級根據成績選座位,陳辰選了鄭宇星,大家陸續入座,然後鏡頭給到幾對同桌,一男一女,兩個女生,兩個男生,而這兩個男生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非常微妙。反正在我看來,他們絕不是什麼好哥們。
暗示6:
片中反複出現的一首something like this,是鄭宇星最喜歡的一首英文歌,關于這首歌,有個網友是這麼回複的:
暗示給的很多,如果仔細看,就會明白這是在說什麼。
所以我的理解是,這是一部青春片,但不是愛情片。
但很有意思的是,陳正道否認了這一點。他說這麼理解就太狹隘了,可以把Ming看作是一個模糊處理或是更寬泛的理解。可以代指所有不受限制的,值得去追求的美好事物,當然,也包括人。
不知道導演這麼說,是因為大家都懂的求生欲,還是真的意圖就是如此。
不重要了,畢竟一部好的作品,不需要太糾結這些。
目前為止,看過最好的青春片有兩部。《少年的你》和《盛夏未來》。
《少年的你》更殘酷些,看的時候總有一種揪着心,小心翼翼往前挪步的忐忑與壓抑感。
而《盛夏未來》更溫暖些,盡管每個人都在困境中艱難前行,但他們總能在彼此的陪伴中看到溫暖與希望,他們一直都在積極地調整步伐,讓自己跟這個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下一代更加和諧友好地相處共存。
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未來。
這應該就是青春片最好的樣子吧!
在這部電影的首映禮上,郝蕾說:
“我從不覺得成長是青春才會遇到的事兒,即便是40歲,50歲,你依然有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你依然要面對自己,勇敢去成長。”
這就是Ming的意義,也是《盛夏未來》的意義。
棕媽:
初中英語老師,12歲男孩媽媽;
半個讀書達人,一年幾十本;
半個電影狂人,一年幾十部;
心理學感興趣,青春期耗力氣;
碼字跟家務,唯二解壓方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