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夜的詩中有一首是這樣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深了,屋子和院落斜照着月光。半明半暗間,月色愈發皎潔,黑暗也更加凝重,仿佛屋内的鼾聲都能聽得見;擡頭看,北鬥七星與南鬥七星各自橫斜,畫出兩個大大的問号。天上星象的轉換,不正像這地面月影的移動嗎?讓人看到時間的流淌與季節的更替。這時,窗紗外傳來蟲子的鳴叫,尚帶着幾許柔弱,但新生命萌發的力量,讓人欣喜地知道,春天正在昂首闊步地走來!
這首詩的作者劉方平,生活于盛唐時代,雖不著名也無太多作品流傳,但這首《春夜》寫得優美隽永,充滿哲思,也許就是人們說的盛唐氣象吧。
當下疫情牽動人心,宅家的同時,偶爾也戴口罩在小區裡散步,夜色中便念起這首詩來。水池邊舞動的柳梢,空氣中彌漫的花香,點點燈光後的憧憧人影,處處蕩漾着春天特有的浪漫旖旎。
路邊有家一樓的屋子,窗口擺放了小小的盆栽,垂挂的簾子鑲了蕾絲花邊,不大的院子裡花木蔥茏:高高架起的葡萄藤,低低探頭的粉團櫻,圍欄上錯落有緻的青翠吊蘭……每每走過,都覺得賞心悅目。而此時他家正燈火通明,有孩童嬉耍的歡笑聲隐約傳出,想必是熱愛生活又其樂融融的一家子吧。在這春風沉醉的夜晚,當月光照亮他家熟睡的小院時,又會是怎樣一番景緻呢?
我等不及夜深了,歸家取出七弦琴,彈奏起《良宵引》。這是一首經典的古琴曲,明清以來三十多部琴書刊載它,樂曲不長,但結構嚴謹、小中見大,以有限的篇幅刻畫了鮮明的音樂形象,涵蓋了豐富的古琴技法,有基礎的走手音,有雙手配合的動作,有對右手力度有要求的指法,在節奏和氣息的處理上也很見功力。
衆多版本中,我最愛管平湖先生據《五知齋琴譜》的演奏,抑揚頓挫、收放自如,彰顯出神閑氣定、中正平和的風度,在甯靜婉約裡透着甜美,給人心曠神怡的享受,仿佛花前月下、切切私語;又宛如繁星點點、晚風叩簾。
琴聲中,我看見萬家燈火與星月同輝,感受到每一個窗口傳遞的平安和溫暖。2020年的這個春天很不平靜,但相信有愛的陪伴與佑護,夜夜都是良宵。(張豔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