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
人類從什麼時候因為什麼時候才有了語言,始終是人類史上的不解之謎,人與獸的區别就是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可以為世界萬物命名,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用文字記錄一些人的思想和感情,傳于後世。 因此文字的曆史正是一個民族文化史的載體。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有各種各樣的語言,但是我們統一使用的文字是方塊漢字,漢字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曆史。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二、漢字的演變過程主要分為:
1、甲骨文:出現于商代,刻寫在龜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蔔,也用于記事。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
2、金文:始于夏商,古代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是商代書寫使用的正體,與甲骨文并行使用,具有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特點。
3、大篆: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有兩個特點:線條化和規範化,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4、小篆:秦始皇統一後,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小篆是在秦國原有的文字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體基本上是呈長方形的方塊字,整齊美觀,十分和諧。
5、隸書:秦朝統一後推行的小篆并不便于書寫,隸人(指衙門中專掌文書的書吏)為了簡約易寫,大量使用了隸書。隸書是以點、橫、掠、波磔等點畫結構取代篆書的線條結構的一種字體。
6、楷書:楷書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楷書在發明當時被稱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體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為今天的“楷書”。
7、草書:草書的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草書滿足了書寫快捷和書寫者抒發胸臆、寄情筆端的需要,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
8、行書:是介于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始于楷書出現以後,盛于魏晉,晉代已流行。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三、漢字造字之初,采用的都是“象物之形”的造字方法,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涉及古代建築的字有50個左右,不是很多,說明當時的建築類型較少,房屋結構也簡單。但我們從這些有限的古代漢字中,仍然可以透視出凝結積澱于其中的古建築形态。後來漢字慢慢發展演變,日用之道都望文生義地隐藏其中,不但字形能夠表現建築的具體形象,字體的構成也往往反映出房屋的種類和用途。
例如:“門”是“門”的簡化,是個象形字。甲骨文的繁體門字是一個門結構的完整形象:有門框、門楣和門扇。而寶蓋頭“宀”代表屋頂,屋頂之下容納不同的事物,則分别代表房屋的不同功能,如宮、宗、室、宅、寝、家、牢、宇等。
四、漢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在古代,漢字是充當着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
如今,漢字漢語的影響力随着我國的綜合國力的增強也日益強大,漢語的發展水平較高的語言之一。漢語是聯合國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它發揮着很重要的作用.漢語在國際上有很大的影響。全世界說漢語的人有十億左右,幾乎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現在國際上,研究漢語的機構不斷建立,學習和研究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神舟十三号發射成功,内部的操作系統竟然是全中文的,更讓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