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于湘江新區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 資料圖片
位于湘江新區的湖南金融中心。 資料圖片
湖南長沙,嶽麓山下,湘江北去,不舍晝夜。
湘江西岸,1200平方公裡的廣袤區域,是為湘江新區。
這裡,生機勃勃:以全省5‰的面積創造了6%的GDP ;“十三五”期間,湘江新區GDP年均增長9.1%,2021年GDP達到3674億元,增長8.4%。
這裡,“新意”盎然。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新能源裝備、5G應用産業鍊等7條全新産業鍊支撐起長沙規上工業總産值一半有餘。
湘江新區為什麼能脫穎而出,在湖南“強省會”戰略中,成為最強支撐點?
環境之新:
“辦不成事”窗口辦得成事
湘江新區的政務服務中心,寬敞亮堂,秩序井然。除了常見的“綜合窗口”外,這裡還有一個少見的反映“辦不成事”的窗口。
“合理合情、合法合規的事情,但凡辦不成的,都可以在這個窗口反映!”政務服務中心徐劍說。
“提出申請後,比預期提前10天完成項目結算三審,今天就收到工程尾款。”4月23日,看到賬上剛進的260萬元,賽斯環保公司項目經理張勇說,這個“辦不成事”窗口真是“辦得成事!”
賽斯環保公司承建的新區某水處理工程,已停工6年。因急需資金,公司希望盡快拿到工程款。這一訴求難倒了普通服務窗口。“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收到訴求後,當天就交辦至新區财政投資評審中心。新區紀工委安排專人對建設單位、财評中心等督促督辦,最終達到企業滿意的結果。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不僅推動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加快辦理,還帶來“鲶魚效應”,政務服務大廳的其他12個窗口辦事效率明顯提升,實現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就讓企業‘辦得成事’。”長沙市委常委、新區管委會主任譚勇說,通過這一窗口,倒逼我們更快更優地服務企業和項目建設。
“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是湘江新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面鏡子。近年來,新區不斷優化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減少合并審批事項,推行容缺審批,為企業發展和創業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2020年1月,湖南省政府與華為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華為将在長沙落地鲲鵬計算産業,生産湖南自主品牌服務器,建設鲲鵬生态創新中心。之後,1天完成注冊,10天完成土地審批轉讓,120天後,鲲鵬生産線建成,第一台湘江鲲鵬服務器順利下線……從決定引入鲲鵬到項目落地投産,僅用了8個月時間!如今,在湘江鲲鵬産業園的生産車間,服務器和PC機兩條生産線全速運行,可日産湘江鲲鵬服務器300台、PC機1000台。
機制之新:
擔當作為者吃下“定心丸”
打開APP約車,幾分鐘後,一台出租車駛來。這台車雖然有司機,但司機全程不碰方向盤。這是湘江新區在測試區開通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作為全國第三個獲批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新區僅用3年多時間,就集聚智能網聯企業産業上下遊關聯企業400餘家。
在中汽院智能網聯汽車檢測中心(湖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浪看來,“産業快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新區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應用示範事項納入風險備案,打消了我們的顧慮。”
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應用示範屬于新興事物,目前尚缺乏相關規範和标準。湘江新區通過風險備案,讓改革創新、擔當作為者吃下“定心丸”。
“新區的職能就是創新,先行先試。但實踐中,一些幹部擔心試錯後被問責。”新區紀工委負責人介紹,新區及時出台了《關于開展改革創新擔當作為風險備案工作的實施辦法》,旗幟鮮明支持改革創新,明确了在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新興産業、破解曆史遺留問題等6個方面,需打破常規或慣例,對現有體制機制有較大突破探索的工作,可向紀工委提出備案申請。
新區開展“告知承諾制”審批時,在建設單位承諾補齊缺少的一些非核心材料的情況下,相關審批手續可先行辦理,這對企業投資很重要。但風險會落到經辦幹部身上。新區紀工委及時把這項工作納入了風險備案,有力推動了項目建設。目前,長沙健康醫療大數據産業孵化基地等119個項目實行了告知承諾審批,總投資額800億元以上,縮短開工時限1個月。
新區建設項目多,但也存在着“工程款久拖未決”這個普遍性問題。這個問題納入備案後,幹部可以心無旁骛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遺留問題。新區财評中心主任劉傑說,在此過程中探索了工程項目結算定案決策機制、過程結算等新做法,将技術、行政審查相分離;對于長期性、複雜性工程“幹完一段工程,就結算評審一段,不讓企業望眼欲穿”,解決了項目概算評審、招标控制價、竣工結算評審、政府采購估值等方面一大批疑難問題。劉傑說,風險防控機制讓人“心有所戒”,知道權力的邊界在哪裡;風險備案機制讓人“心裡有底”,放開手腳幹事創業。
融資之新:
與科創企業形成緊密利益共同體
如何招到好項目,是新區發展面臨的一大考驗,湘江新區也不例外。
2017 年 10 月,由香港科技大學創業導師李澤湘教授領銜創辦的長沙智能駕駛研究院有限公司計劃落地湘江新區,主營業務為車路協同、電動礦卡與自動駕駛物流車。按照磋商,項目需要1億元扶持資金,新區沒有直接進行财政投入,而是決定用産業基金支持,通過湘江國投及其管理基金先後投入1.2億元,帶動了紅杉等投資機構支持,社會資本跟進投資15億元。短短幾年,項目已成長為新區智能網聯産業的龍頭,國有資本投資獲得了3倍回報。
“财政資金變股權資本,抱團發展,現在是我們招商引資的一大法寶。”湘江國投公司副總經理吳漢穎介紹,湘江國投成立了規模超過30億元的産業引導基金,由專業機構管理,把财政撥款改為股權投資,與科創企業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目前,新區産業引導基金評估預期年化收益率12%—14%,退出時基本可實現50%以上的增值,有限的财政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優化了資源配置。
2017年,湘江新區設立了“湘江基金小鎮”,進一步壯大直接融資和長期資本的規模,增加金融供給側有效供給。截至今年一季度,小鎮入駐基金機構800家,對外投資項目1700個,投資金額1000億元,其中湖南省内投資600億元,長沙市内投資460億元。
在湘江基金小鎮的帶動下,湖南股權投資和創新創業活躍度迅速提升。據第三方機構統計數據,2021年全國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湖南案例179起,金額520億元,同比增長400%。
湘江新區還利用大數據,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産品,為企業提供多種方式的靈活貸款。新區下屬的湘江金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基于長沙市城市政務數據資源,建設了長沙市金融大數據服務開放平台。前不久,湖南三湘銀行通過該平台為企業精準畫像,利用線上形式向小微企業長沙博侖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金融服務200萬元,助其渡過疫情難關。
攬才之新:
各方人才紛至沓來
在湘江新區采訪剛就業的大學生,記者能聽到許多新名詞——創業就業夏令營、人工智能訓練營……
“我在大四上學期就已經熟悉了職場節奏,簽了就業協議,這是參加創業就業夏令營的收獲!”2019年暑期,湖南工商大學學生謝圖南通過參加創業就業夏令營,來到中電金信軟件有限公司長沙分公司,進行了2個月實習,經過後期自主雙向選擇,他和另外2名學員畢業後順利入職該公司。
湘江新區大學密集,轄區有超過20所高校,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大等高校均坐落在新區,如何把這些大學生留在長沙,留在新區?針對大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新區量身打造了就業夏令營等活動。
新區人才服務部門在每年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到企業開展1—2個月的實習鍛煉,并發放實習補貼;還對畢業後在新區内就業的學員發放就業獎勵。
新區創業就業夏令營自2018年起創辦,至今已實施四期,參培學員598人,超過60%的夏令營學員留在長沙就業,帶動新區内高校畢業生就地就業率逐年遞增。
新區還緊扣産業鍊創辦人工智能訓練營,開展後備軍培養計劃。新區圍繞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等優勢産業鍊,聚焦校企研發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校青年學子三大群體,分類施策,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新區每年面向相關企業征集技術研發或攻關項目,每年面向重點高校選拔60名左右在校學生參加項目實踐。對于入選後備軍培養計劃的科研實踐項目,給予10萬到20萬元的經費支持。
“我們搭建各類平台,吸引各方人才紛至沓來,湘江新區内經長沙市認定的高層次人才1377人,占全市比重56%。”新區人才保障服務中心負責人蔣小春說。
無改革,不新區;無創新,不新區。敢闖敢試,改革創新,是湘江新區最鮮明的特色。
“力争到2026年GDP突破5000億元,占全省比重由6%提升至8%左右。”譚勇說,湘江新區将按照湖南省委“強省會”戰略要求,加快打造“四個新區”,即高端産業新區、前沿創新新區、開放活力新區、一流品質新區,奮力挺進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