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是用來咀嚼粗食纖維樹根樹皮這類食物,在人類進化中對消化系統提供幫助的牙齒。
随着人類的進步,食物越來越精細,人類逐漸退化不需要的東西,下颚體積變小,而在颌骨上幾乎沒有智齒的生長空間,上颚也沒有了對咬牙,因此智齒出現的幾率大大下降。但是下降不一定代表不長。
大多數時候,人的口腔裡一般都是28顆牙齒,除了部分人會萌出智齒,萌出四顆智齒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我,就是那個少之又少的一部分人中的一員。
我從十六歲開始,陸陸續續萌發出四顆智齒。上面牙床的智齒萌出悄無聲息,下面牙床的智齒萌出特别困難,不管怎麼努力,就隻露出三分之一的牙齒表面,剩餘的部分深深地埋在牙床裡。
就這樣,智齒斷斷續續的萌出,我也斷斷續續的與牙疼作鬥争。每次牙疼的時候我就想着:等牙不疼了我就去把牙齒拔掉。可是每次等牙疼過去了,我又任由智齒在我的口腔安家,完全忘記智齒帶來的疼痛。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長記性。
徹底下定決心,我要拔牙!
徹底下定決心是從我結婚開始的。
有次,我無意中看到妊娠期的牙龈疾病會增加妊娠高血壓,早産的發生幾率。如果口腔發生感染,還有可能引起流産,早産,胎兒發育不良等後果。
看到這樣的信息,我摸了摸自己的臉,下定決心,我要盡早處理這個“釘子戶”。
開始拔牙
第一次去拔牙,我優先選擇了上面牙床的一顆智齒。這顆智齒其實沒啥毛病,隻不過下面的智齒遲早要拔(避免沒有咬合的牙齒),就拿這顆牙齒做了個試驗品。
躺在牙科室裡,一陣麻藥下去,我的臉白了,醫生差點以為我麻藥過敏,吓壞了,其實我是吓的,害怕。醫生讓我放松,可能是這顆智齒長的太好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就這樣,我的第一顆智齒離開了家。
第二次拔牙,我去拔了下面牙床的一顆智齒。有了第一次拔牙的經曆。這次我好多了。但是,因為下面的智齒比上面的智齒大的太多,也因為大部分都長在牙床裡,醫生切開了牙床,還縫了三針。這次拔牙相較于第一次略微艱辛。
第三次拔牙,我選擇一次性拔掉另一側上下兩顆智齒。同樣,上面的一不留神就拔了,下面的智齒好像和醫生杠上了,始終不出來,醫生甚至用上了鉗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最後一顆智齒安全分家。這是最艱辛的一次拔智齒,也是最後一次。
至此,我已經将自己的四顆智齒全部從口腔裡移出。
拔完四顆智齒,我想說:以後再也不用受智齒的折磨了,真是太好了!
此處告誡,如果智齒影響你的生活,那就除之而後快,不要猶豫。如果智齒在口腔裡相安無事,那就不用管他。
那我們怎麼區分智齒是否該拔掉呢?
科普時間到。
什麼樣的智齒值得保留呢?
1.位置比較正,預計能正常萌出者。
2.智齒冠周軟組織沒有發炎和疼痛史,智齒沒有齲壞者。
3.有對咬牙的智齒。
遇到這種情況,這些智齒該拔掉,毫不猶豫。
1.蛀牙:如果智齒蛀牙,除了很簡單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修補,其餘的于事無補,那就拔掉吧。
2.侵犯鄰牙:通常智齒萌發的空間不足,而會歪着長,倒在第二大臼齒上,造成患者不舒适或牙疼。
3.因空間不足疼痛難忍:智齒在人類的演化史上,是屬于消逝狀态。通常萌發的時候最能感覺到腫脹、疼痛感。很多人就是因為不能忍受這種疼痛感,而決定拔掉智齒。
5.阻生齒: 這一種類型的牙齒,通常埋在齒槽骨的裡面,如果會痛,或是診斷會有病竈發生的時候,就需要拔除了。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卻要命。如果下定決心,就堅決執行,長痛不如短痛,趁早解決智齒。
你們有遇到過智齒嗎?
我是@馨馨媽的随手記 ,關注我,關注生活。用心生活,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