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 2020》介紹,我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狀态,推算現患病人數約 3.3億, 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腫瘤及其他疾病,居于首位。面對心血管病的嚴峻挑戰,心髒康複應運而生。
傳統觀念認為得了心髒病需要靜養,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以後,運動一度被認為是禁忌。其實,溶栓、支架或搭橋治療僅僅是冠心病治療中的一部分,患者做完手術後仍需長期服藥并進行心髒康複治療。心髒康複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課題,從最早的絕對卧床休息到“坐椅子療法” 再到病房步行療法,直到如今規範的心髒康複運動,在百年發展中經曆了由被否定、質疑到接受的過程。
心髒康複通過醫學評價、運動處方、心髒危險因素的幹預以及健康教育,可使心血管病患者恢複一定的體力、心理和社會适應能力,以減輕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和生理影響,降低患者再次發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風險,并使患者通過活動和努力盡可能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其在社會中的價值。運動康複作為心髒康複的核心,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采取有益于患者身心功能恢複的運動及訓練手段,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生活方式,以延緩或逆轉疾病進展。增加全民鍛煉,推廣“運動處方”,可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在疾病防治及 健康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中醫心髒康複
心血管病在中醫學屬于“胸痹”“心 痛”“心悸”“心衰”“水腫”等範疇。中醫學認為,髒腑陽氣虧虛是其發病之本,痰濁、瘀血、水飲痹阻心脈則是發病之标,治療時應堅持急則治标、緩則治本的原則,在病情較輕或恢複期時,應充分發揮心髒康複的作用。
中醫心髒康複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中藥、針灸、推拿、藥膳、太極拳、情志調節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療,以達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複的目的。
中醫康複理論上溯秦漢,主要是指疾病治愈後的調養。康,安也;複,返也。康複即恢複健康之意。東漢·華佗制五禽戲,為後世中醫運動療法之始。《金匮要略》中也提及“養慎”及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康複療法。東漢·許遜首次将運動療法應用于心髒病治療,創制“心髒導引法”,開中醫心髒康複運動之先河。
二、整體康複 辨證施治
中醫認為,人體是統一的有機整體, 以五髒為中心,各髒腑經絡等組織相互聯 系。各髒腑的生理功能和病變并非孤立存在的,局部的病變可與多個髒腑的功能 失調有關。同時,人體與自然、社會環境 也是有機聯系的。中醫在心髒康複的過 程中需要應用整體觀念指導或幫助康複 對象順應自然,适應社會,整體調治,使人 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協調統一,使形體 與精神協調統一。
在恢複心髒功能時不僅要關注心髒本身,還要關注心髒與其他髒腑之間的關系。康複治療時應綜合調理五髒六腑,在恢複心髒運動耐力的基礎上,注重脾主肌肉在心髒康複中的作用,注重肝主疏洩在情志方面的作用,并與心主神明相結合。基于“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是中醫康複理論體系的核心,中醫康複即是要達到整體康複。整體康複内涵有三:一為整個髒腑經絡及肌肉筋骨的康複,二為軀體—精神—社會的全方位康複與回歸, 三為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康複。
同時,中醫還強調根據病情、病位、病性、病勢及個體不同制定個體化運動方案,講求辨病、辨證相結合,從而确立相應的康複目标、康複治療原則和康複治療方法。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發病機制存在個體差異,有着不同的症狀表現,隻有針對其發病機制進行治療,才能充分發揮治療手段的作用,快速、有效控制病情,故康複治療時應辨證論治,制定個性化方案。
三、動靜結合 形神共養
養神與養形是人攝生之大法,養神多主習靜,養形多主運動,形動有助于心靜,充分靜息亦有助于更好地發揮運動潛能。然諸事有度,不可妄為,動過則損,靜過則廢。過度運動會使機體疲勞、受傷,而一味靜養則會使機體更加衰老、退化。正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 養性》中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動不能太過,以免疲勞,靜亦不能太過,以免神散,隻有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才能同步實現軟組織的修複與肢體功能的恢複。
《類經》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達摩洗髓易筋經》記載“:動靜合宜,氣血合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說明古人已經充分認識到正确鍛煉對增強體質的重要性,并且創造了太極拳、八段錦等 諸多健身方式。這些傳統中醫康複鍛煉方式時至今日仍發揮着積極作用,且具有易學易懂、不拘時、不拘地、花費少、收益大的特點。
中醫傳統鍛煉方式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均屬于“動”的康複療法,剛柔相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勞逸适度,通過肢體的運動幫助修身養性,保持體力,加快髒腑功能恢複,增強機體的抗邪能 力和康複能力。
相對而言,氣功、意念療法等屬于靜的康複療法,可使患者的意念集中于患處,以意引氣,不僅可以維持對氣功的感知力,還可促使經氣運行,循經感傳,進而達到氣至病所。
通過這些傳統康複方式,可将心之健康所需的“靜”與身之健康所需的“動”有機結合起來。正所謂,動中寓靜,靜以寓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隻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适度,剛柔相濟,才能達到形與神俱、盡終天年的目的。
四、傳統導引 助力康健
1.太極拳
太極拳理根于儒、道、五行、陰陽,在現代列入中低強度有氧運動範疇。明代拳法名家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中說,太極者, 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可見太極拳蘊含陰陽,習拳者可通過參悟天地太極陰陽之理以修煉心性。太極拳動作柔緩,渾圓連綿,吐息勻長自然,運動強度适中,适于不同年齡段人群。
2.八段錦
八段錦具有柔和緩慢、動靜相兼、圓活連貫、形與神合的特點,力求達到形神合一、身心和諧的完美境界。其動作簡便易學,屬有氧運動範疇,特别适合中老年群體。八式動作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在調理髒腑、氣血、經絡、陰陽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氣血調和,經絡通暢,陰平陽秘,髒腑功能正常,即達到了“五髒元真通暢,人 即安和”的目的。
3.五禽戲
五禽戲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形态所創制的古代健身體操,屬 中低強度有氧運動範疇。五禽戲立足于仿生學運動觀,通過肢體向外傳達出行、 展、尋、轉、拍等行為特征。其動作蘊含五禽神韻,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練習時需結合身體、呼吸及心理,通過意念指導動作,配合吐納、運氣,以達到條暢氣機、強身健體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的中醫康複理論以因時制宜、因人而異、形神并重、身心調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綜合調攝為康複治療原則。單一的治療手段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故康複治療時應靈活采用多種治療手段,标本兼治。
目前心髒康複已成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面對逐年增長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在我國推行心髒康複勢在必行。中醫藥對康複的認識曆史悠久,方法獨特,不僅能減少心血管事件、改善臨床症狀,促進康複,還可以通過運用諸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非藥物療法改善臨床症狀,調護患者心理狀态,為心髒康複的内容提供了良好的補充。
專家簡介
王賢良,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首批天津市青年醫學新銳,天津市“131”第二層次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