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進入了普通大衆家庭。不過,有些人仍對電動汽車存有顧慮,擔心電動汽車具有輻射,認為會對小孩和孕婦的健康不利。
那電動汽車真的會産生輻射嗎?産生的輻射又會危害健康嗎?今天嘿電就來分析一下有關汽車輻射的那些疑問。
首先要清楚的是,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有輻射,并且輻射無處不在,但是輻射根據其能量的高低及電離物質的能力分類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種。
我們經常聽到的核輻射,比如平時在醫院檢查身體時接受的“X光”就是電離輻射的一種。這類輻射雖然能量大,可以破壞分子間的化學鍵,但是我們是可以有條件的接受微量的電離輻射。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波、紅外線波、微波、移動通信、廣播電視、以及 300Hz 以下的極低頻場,非電離輻射對于人體的傷害可以用微乎其微來形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關于電磁輻射電磁場的安全标準,其中電場輻射安全标準為5000V/m,磁場輻射安全标準為100μT,而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手機,電腦的電場輻射在50V/m以下,磁場輻射在60μT以下。
從數據上看,手機、電腦的電場輻射及磁場輻射與安全标準當中的數據相差甚遠,那麼包含更多零件的電動汽車,它的輻射又是多少,會不會危害人的身體健康呢?
嘿電查閱了國内的測試數據,我們發現電動汽車的輻射要比安全标準值還要低很多。
以比亞迪e6為例,該車啟動瞬間的電磁輻射為0.19μT,中控台液晶屏為0.11μT,主駕膝部為0μT,行駛中腳下踏闆處為1.05μT,副駕腳下為18.7μT,後排座位左右兩側分别為0.18μT和0.47μT。
此外,騰勢也公布了其電動汽車輻射的測試結果。結果顯示,騰勢電動汽車的主駕輻射為0.88μT,副駕為0.85μT,後排座位從左到右分别為0.47μT、0.43μT和0.39μT,綜合來看車内各部分的電場輻射小于5V/m,磁場輻射小于1μT。
根據測試數據可以看出,車内不同的位置輻射強度不同,其原因在于不是所有的汽車零件都會産生輻射,産生輻射的強度也有所不同。
通過中學物理所學我們可知,隻要發生了電磁轉換,這個過程中就會産生電磁波,而電磁波向外洩露就會形成電磁輻射。所以,汽車的發電機、起動機、空調鼓風機在工作時都會發生電磁轉換産生輻射。
與此同時,随着汽車的智能化,車内芯片類的控制器、組合儀表、ECU電腦、氣囊電腦,甚至是駕駛位的中控大屏也都會産生輻射。
首先,根據電磁屏蔽的原理,封閉的金屬殼體能防止輻射進入内部,同時還能阻止殼内的輻射源向外發出輻射。因此,如果将電池和電動機完全用金屬包裹,那麼它們産生的電磁輻射就不會洩露在環境中。
同理,我們可以把汽車想象成一個大金屬殼體,坐在車内,外界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産生的輻射都會被比較好的隔絕。而車内的關鍵輻射源,也被更小的金屬殼體包裹住。總結來看,無論車外的輻射還是車内的輻射,在良好的金屬結構包裹下,都得到了較好的屏蔽。
當然,我們所說的完全屏蔽隻是一種理想狀态,畢竟駕駛艙不是完全被金屬封閉的,玻璃、汽車防火牆上的一些空隙都會使外界和内部的電磁輻射進入到駕駛艙,但是這些輻射對于駕駛員和乘客而言,已經微乎其微了。
其實仔細想一下,車企在生産電動汽車的過程中,肯定考慮到電池輻射相關問題了,畢竟不能符合國家強制電磁兼容性标準(EMC),車輛就無發正常上市售賣。
總體而言,電動汽車确實會産生輻射,同時也無法避免,但其比日常常用的家用電器産生的輻射還要少,所以對人體幾乎沒影響。所以,如果有人還在因為電動汽車有輻射這個因素勸誡你不要購買電動汽車,你可以告訴他别再杞人憂天了,同時勸誡他不要再使用手機、電腦、微波爐等設備了,因為這些設備的輻射比電動汽車還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