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提到過一個“心不喚物,物不至”的哲學理念,這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想事成”有很大的一緻性。
你如果想要得到什麼,那你需要對它有強烈的渴望,“沒有足夠強烈的渴望,你永遠無法靠近你想得到的東西。”
另外,你的這個渴望應該是純粹的,是你的初心,是如稻盛和夫所說的“動機至善,私心了無”。
這兩點就是“心想事成”的兩個關鍵。
隻有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你才會種下一個成功的“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最終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在感情和人際關系方面,是這樣。在工作和事業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你一開始的動機是壞的,那往往就是“殘暴的歡愉終将以殘暴結束”。
中國人追求善始善終,要想得善果,必要先種下善因。畢竟天道好輪回,我們必須要有敬畏之心。
但對很多人而言,最大的問題也正是這兩個地方。
我們看大街上人來人往,每個人隻在意自己,他們好像并沒有什麼特别渴望的東西,無論是生活中的幸福還是事業上的成功,他們都沒有足夠的渴望。
所以,稍有阻礙和挫折,他們就萎靡了,放棄了,因為“太難了”。
從這個方面講,成功的道路确實不擁擠,一些基礎薄弱、條件很差的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很大的成就,除了他們自己努力奮鬥之外,還在于放棄者太多了。
當然,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其實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有那麼多人都在随波逐流,就是因為他們搞不懂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們的心是迷茫的狀态,像流浪一樣,找不到一個歸宿。
心在流浪,那不管在哪裡都是敷衍和冷漠。因為你不動心,心無所系,自然就顯得“潇灑”,什麼人都可以抛在腦後,什麼事都可以無所謂。
但這樣的人終究是可憐憫者。
還有一些人,他們的欲望非常強,對得到什麼東西特别執着,有不擇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狠勁。
這樣的人往往會取得一些成就,但他們心裡還是不安,或者說他們會有暗戳戳的委屈感。
什麼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欲望是渾濁的,是以占有為目的,是為了虛榮心和勝負欲,是想要證明自己比别人強。
在社會上,這種人很常見,網上流行的“油膩”之說,就多是指這種人。
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動機不純的人,為貪欲而奮不顧身的人,必會遭受欲望的反噬。
所以,我們不應該渾渾噩噩地活着,人生沒有理想和目标,身心就如同不系之舟,不由自主,為人所制。
而要想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關鍵是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你說自己想要買車買房買什麼東西,這是物欲,不是理想。所謂理想,意思是你對自己人生的定義,是你人生的大方向。
古人說志存高遠,就是強調人要有遠大的理想,這樣你才能心系一處,堅韌不拔,爆發出最大的能量。王陽明就說過這個道理,“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
不然的話,人生就容易陷在瑣碎、平庸的日常裡,在庸庸碌碌中蹉跎歲月,浪費人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總而言之,人生最酷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快樂的事就是:把理想一點一點地變成現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