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中存在的問題

道德經中存在的問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2 05:53:15

《道德經》: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意思是: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卻不必每次坐它;雖然有武器裝備,卻沒有地方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複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态之中。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這一章所叙述的情景,可謂是老子的理想中的模樣。

很多人說老子思想是消極的,大多源于此處。特别是這一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不就是封閉、消極的思想嗎?

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思想的時候,一定要弄清楚這個人說話的背景。

老子講這句話的背景是什麼?

老子處在春秋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征是,各國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正所謂“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沒有一場戰争是正義的,都是為了掠奪土地、人口及争奪對别國的控制權。

所以,老子就有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理想。

如何實現這一理想?

老子也給出了方法:小國寡民。

各國征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擴大土地和人口,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實力,但是,這個過程都是此消彼長的,并不能一國獨大。

隻有各國的統治者消除自己的虛妄之心,安于現狀,生養生息,才能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為什麼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觀念,對自己的家鄉和故土都是很深的依戀、熱愛之情。

有人會說了,那為什麼從古至今都有那麼多遠走他鄉的人?

如果不是為了謀求發展,誰又願意颠沛流離、背井離鄉呢?

不就是因為自己的家鄉發展欠佳嗎?

看看現在,都是三四線城市的人去一線城市打拼,你見過一線城市的人去三四線城市定居的嗎?

所以,老子就希望各諸侯國能夠好好發展自己,天下國家發展水平都一樣,那麼,誰還願意遠走他鄉去謀生呢?

所以,就算是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因為“我愛我的家鄉,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這就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真正含義。

其實,不僅僅是老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柏拉圖的《理想國》、莫爾的《烏托邦》表達的都是的一種美好的理想。

比如,《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是一種“狗吠深巷裡,雞鳴桑樹颠”的美好景象。

當你細細品讀此章,你就會明白,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道德經中存在的問題(道德經中的思想底是不是消極的)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