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常見方劑的歸類

常見方劑的歸類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2 20:35:57

常見方劑的歸類(方劑名稱的由來)1

六一散《傷寒直格》

本方由滑石、甘草二味藥物組成。用于感受暑濕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洩瀉;亦治膀胱濕熱所緻的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症。有清暑利濕之功。

“六一”,指原方中藥物用量;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數而名之。又名天水散,汪昂曰:“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醫方集解》)。亦名神白散,“因其色白而神之也。”(《增補内經食遺方論》)

本方加辰砂,燈心湯調服名益元散,意為除中焦積熱以益一元之氣也;本方加青黛名碧玉散,因青黛色如碧玉也;本方加薄荷名雞蘇散,因薄荷又名雞蘇或水蘇。三方均能清暑,而各分别适用于兼驚、兼熱、兼表證者。

六和湯《醫方考》

本方由砂仁、半夏、杏仁、藿香、木瓜、厚樸、扁豆、赤茯苓諸藥組成。用于夏月飲食不調,濕傷脾胃所緻的霍亂吐瀉,倦怠嗜卧,胸膈痞滿,舌苔白滑等症。功能袪暑除濕,健脾和中。

本方為治外感暑濕,内傷生冷之證的效方。“六和”者,即六腑和調之義也。因脾胃為六腑之總司,後天之本,本方所治之證,雖有外感、内傷,但以脾胃病變為主。本方能調理脾胃,使六腑安和,身體健康,故稱“六和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和湯由上方加白朮、人參、甘草、生姜、大棗組成,通治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傷之病。因該方能使六氣調和,病去人安,故亦名“六和湯”。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幹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六藥組成。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緻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牙齒動搖,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有滋陰補腎之功。

本方由金匮腎氣丸化裁而來。錢乙制此方時,謂小兒陽氣甚盛。故去桂、附不用,原為主治小兒“五遲”證,後世推廣為滋補腎陰之祖方。本方重用熟地黃以補腎,六種藥物中酸苦甘辛鹹淡六味俱備,故名“六味地黃丸”。正如王旭高說:“酸苦甘辛鹹淡比,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黃』者,重補腎也”。(《王旭高醫書六種》)

火郁湯《蘭室秘藏》

本方是由升麻、葛根、柴胡、白芍藥、防風、甘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每用15克,加連須蔥白3寸,水煎,不拘時服。用于治療心火下陷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五心煩熱諸證。有辛散透達,發洩火郁之功。

“火郁”,是指熱邪伏于體内,治宜因勢利導,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雲“火郁發之”。方中用升麻升陽散火;柴胡清熱解郁;葛根解肌透達;白芍斂陰和營;防風疏調肝脾;甘草調和諸藥;蔥白辛溫發表。諸藥同用,可使火郁從肌表而解,故名“火郁湯”。

引火湯《瘍醫大全》

本方由熟地黃、玄參、茯苓、白芥子、山茱萸、山藥、五味子、肉桂等諸味藥組成。用于治療陰虛所緻的咽喉疼痛症。有滋陰清熱之效。

腎為水火之髒。腎陰即元陰、真水;腎陽即元陰、真火。足少陰腎經入肺、循喉嚨,達舌根。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遂成咽喉疼痛之症。本方之中,用熟地、玄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降火之藥,再用肉桂、白芥子等引火歸元,從而使陰虛之火引歸腎宅,咽痛之症自然消失,故名“引火湯”。

孔聖枕中丹《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龜闆、龍骨、遠志、菖蒲四味蜜丸,黃酒送服。用于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有補心、安神、益智之功。

“孔聖”,指孔子,封建統治者尊他為“聖人”;“枕中”,古時枕形箱箧,中可儲物。本方取龜(版)屬陰而靈、龍(屬)陽而靈,借二物之陰陽,以補身之陰陽,假二物之靈氣,以補心之靈氣,再佐以芳香苦辛之味,通腎起以開心竅。喻本方服之可治健忘諸證,使人智能聰明,讀過之書猶如古時聖人一樣過目成誦,又如藏于枕箧一般勞記不忘。故稱為“孔聖枕中丹”。

玉女煎《景嶽全書》

本方由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諸藥組成。用于胃熱陰虛之牙痛、頭痛、齒松牙龈出血,煩熱口渴,舌幹紅,胎黃而幹等症。有清胃滋陰之功。

“玉女”,有三種說法:一指古代道家稱腎為“玉女”,本方可滋補腎水,故名。一指觀音菩薩左有“金童”,手持淨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觀音用柳枝醮淨瓶之水,灑于大地則清涼滋潤,喻本方有滋陰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無暇,性陰寒,象征“玉女”。本方以狀如“玉女”之石膏為主,既補腎水之不足,又瀉胃火之有餘,宛若觀音大士用柳枝醮淨瓶之水灑于大地一樣,從而使陰虛火亢之症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

玉環煎《醫醇謄義》

本方由玉竹、沙參、蛤粉、羚羊角、麥門冬、貝母、石斛、瓜蒌皮等諸味藥物組成,水煎加梨汁半杯沖服。用于治療肺熱,咳嗽微喘,肌表漫熱,口燥咽幹等症。有清肺潤燥,止咳化痰之功。

“玉環”,指用玉石制成的環,古時用作配飾。古時玉亦入藥,《本經》列為上品,且雲:“味甘平無毒,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方中使用諸如玉竹、沙參、麥冬、石斛、瓜蒌皮等一派甘寒清潤之品。又用蛤粉、羚羊角、貝母等出除肺熱之藥。用之可使肺熱喘咳得以悉除。其藥性如玉,效價之高,又如貴重的“玉環”,故名“玉環煎”。

玉真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諸藥組成。用于破傷風,證見牙關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等。有祛風化痰,定搐止痙之功。

“玉真”,古時對仙人的别稱。唐?張籍有“泥竈煮靈液,掃壇朝玉真”之詩(《張司業集二?靈都觀李道志詩》)。本方為治破傷風之常用方,諸藥合用,标本同治,使風散搐定,諸證得以緩解。由于用本散療效卓著,其起死回生之功,如同仙人所制之方,可挽救生命于頃刻,故名“玉真散”。

玉燭散《儒門事親》

本方由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大黃、芒硝、甘草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水煎食前服用。用于治療血虛裡熱,大便秘結;或婦人經候不通,腹脹作痛等症。有養血清熱,通經止痛之功。

“玉燭”,比喻四時風調雨順,寒燠合序。《爾雅?釋天》雲:“四氣和謂之玉燭”。方中四物湯養血和血;大黃、芒硝洩熱通腑。用于因血虛所緻的腹脹、便秘、經閉等症,可使氣血和調一樣,腑氣得通,人體安和,好似自然界風調雨順,四氣和融一樣,故名“玉燭散”。

玉肌散《瘍醫大全》

本方由白附子、白芷、滑石各等分,加綠豆半升,研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用于治療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瘙癢等症。有祛風祛斑、潔面潤膚之功。

方中用白附子祛風止癢;白芷潔面祛斑;滑石潤滑肌膚;綠豆清熱解毒。諸藥配伍,用于治療面部肌膚諸症自當有效。“玉”,是指純潔透明,質地堅細的礦石,這裡用來形容人體面部皮膚面白美麗。由于本方有潔面祛斑作用,故使用後可使面肌如玉光潔,因而命名為“玉肌散”。

玉鑰匙《三因方》

本方由馬牙硝、白殭蠶、硼砂、梓腦四味共研末、吹喉用。用于外感風熱所緻之喉痹,及髒腑積熱所緻之纏喉風。有清風熱,利咽喉之功。

喉痹,一作喉閉,為咽喉紅腫疼痛閉塞之證。纏喉風,為喉關内外發紅浸腫疼痛,紅絲纏繞之證。兩證雖然病因不一,輕重有别,但共同證候為咽喉腫痛、閉塞不通。用本方藥末、以紙管吹五分入喉中,洵救急之良法也。“玉”,謂其藥末色白如玉;“鑰匙”,這裡指喉部關鎖,當用此開之。王晉三雲:“胡匙耆,喻治咽喉功效之神”。《古方選注》本方藥物色自珍貴如玉,猶如神奇的“鑰匙”一般,可開啟喉部腫痛閉塞之證,故稱“玉鑰匙”。

玉容散《醫宗金鑒》

本方由白牽牛子、團粉、白蔹、細辛、甘扮、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朮、白殭蠶、茯苓、白附子、鷹屎白、白扁豆、白丁香、荊芥、獨活、羌活、防風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于治療面部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色,枯暗不澤,大小不一。有美容化斑、袪風止癢之效。

使用本方時,每用藥末少許,放手心内,以水調濃汁,搽拭面部,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一次。方中應用大量潔面袪斑、美容潤膚之品,用之可使面部黑斑消退,容顔美好如玉,故名“玉容散”。

玉泉丸《雜病源流犀濁》

本方由天花粉、葛根、麥門冬、人參、茯苓、烏悔、甘草、生黃耆、炙黃耆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用于治療五髒氣餒,陰虛内熱,外消肌肉,發為消瘅之病。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

消瘅,亦名消渴。泛指多飲、多食、多尿症狀為特點之病證,相當于現今之“糖尿病”。本病的發生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緻髒腑燥熱、陰虛火旺而發。“玉泉”,為泉水之美稱,道家亦指口中舌下兩脈之津液。本方用大隊滋陰潤燥、益氣生津之品組方,服之可使陰精得充,津液自回,口中津津常潤,猶如玉泉之水,源源不斷,故名“玉泉丸”。

玉屏風散《醫方類聚》

本方由黃耆、白朮、防風、加生姜組成。用于表虛衛陽不固所緻之惡風自汗,面色恍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虛軟;及體虛易感風寒者。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屏風”,為室内陳設而作為擋風或遮蔽的用具。本方補散兼施,通過補益肺氣,增強衛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猶如擋風的屏障。又防風,一名屏風,本方用防風以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黃耆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禦風之關鍵。寓散于補之中、散邪而不傷正。柯鈞伯雲:“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删補名醫方論》)故名日“玉屏風散”。

左金丸《丹溪心法》

本方由姜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用于肝經火旺所緻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嗳氣口幹,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症。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唐容川雲:“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血證論》)吳鶴臯雲:“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醫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于右而行氣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于洩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左歸飲、右歸飲《景嶽全書》

左歸飲由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諸藥組成。用于真陰不足諸證,有養陰補腎之功。

右歸飲由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諸藥組成。用于腎陽不足諸證,有溫腎添精之功。

《難經》雲:“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耆為命門”。“左”指腎之元陰(真水),“右”指腎之元陽(命火);“歸”有屬于、趨向之意。二方是從腎氣丸衍化而來。左歸飲壯水之主,以補左腎真水,故名“左歸”;右歸飲益火之源,以補右腎命火,故名“右歸”。

如左歸飲去茯苓、炙甘草,加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蜜丸,則稱“左歸丸”。右歸飲去炙甘草,加菟絲子、鹿膠、當歸,蜜丸則稱“右歸丸”。

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

本方由石斛、天門冬、茯苓、甘菊花、幹山藥、麥門冬、熟地黃、肉從蓉、青葙子、生地、枸杞子、羚羊角、草決明、杏仁、五味子、白蒺藜、川芎、炙甘草、黃連、防風、烏犀角、牛膝諸藥組成,蜜丸,溫酒或鹽湯送服。用于肝腎兩虧之瞳神散大,視物昏花,複視,及内障等證。有滋補肝腎,明目消翳之功。

瞳神散大、視物昏花之證,多由陽衰陰弱,肝腎兩虧、精氣不能上輸于目所緻。本方以石斛等大隊滋腎養肝之品,以壯水之主,使陰精充沛,得以上輸,而目自精明。“夜光”,即指夜裡發光的物體。喻服本方後,眼睛明亮,亦可于夜間看見或辨認周圍事物,是亟言其功效之卓著也。故名“石斛夜光丸”。

正容湯《審視瑤函》

本方由羌活、白附子、防風、秦艽、膽南星、白殭蠶、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木十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姜水煎,去渣加酒沖服。用于風中絡脈之口眼喎斜症。有袪風通絡之功。

“口眼喎斜”症,是口歪斜而目不能緊台之稱,多由于風痰阻于經絡所緻,類似現在之顔面神經麻痹、中風後遺症。由于服用本方之後,可以袪風化痰,疏通經絡,從而使歪斜不正之口眼、儀容恢複正常,故而名之“正容湯”。

平胃散《醫方類聚》

本方由陳皮、厚樸、蒼朮、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濕滞脾胃,氣機受阻所緻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穢惡心、嗳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症。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本方為健脾燥濕之常用方。方中四藥相伍,可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複健運,胃氣和降。柯鈞伯雲:“《内經》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滿,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痞塞。……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名曰平胃,實調脾承氣之劑欤。”《删補名醫方論》張景嶽雲:“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景嶽全書》)可見本方為平治胃氣之劑,故稱“平胃散”。

本方加霍香、半夏名“不換金正氣散”,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濁之效。因喻其珍賈;本方加五苓散,則名“胃苓散”。

布袋丸《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本方由夜明砂、蕪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蘆荟諸藥組成。用于小兒蟲疳,症見體熱面黃,肢細腹大,發焦目暗者。有驅蛔消疳,補氣健脾之功。

“布袋”,依其制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須用精豬肉二兩,同藥一起煮,候内熟爛,去袋,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隻待藥盡為度。本方既能驅蛔,又能健脾,攻補兼施,标本同治,宜于蟲積而脾胃虛弱者,乃治小兒蟲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貯藥煎煮的方法比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

甘露消毒丹《溫熱經緯》

本方由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幹、連翹、薄荷、白豆蔻諸藥組成,神糊丸。用于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并重,症見身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黃頤腫、無汗煩渴等。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

“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迷信以此為太平之瑞兆。王晉三雲:“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古方選注》)“消毒”,謂能消除毒疫之氣。本方清熱解毒,淡滲利濕,芳香化濁法赅備,用于濕溫,邪在氣分諸證,療效甚佳,以消除濕熱毒邪,有如“甘露”降臨,而暑氣潛消,因此稱為“甘露消毒丹。”

四生丸《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血熱妄行所緻之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幹咽燥,舌紅或绛,脈弦數有力等證。有涼血止血之效。

本方為治血熱吐衄之要劑。古人認為,草木之性,生者涼,生者瀉,本方即取其涼瀉之義,其意在青嫩生鮮而解熱。吳鶴臯雲:“陽乘于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統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醫方考》)綜觀全方,用三味性涼之品,清熱涼血以止血,又加艾葉一味溫藥,防其寒涼太過留瘀之弊。藥僅四味而全部生用,劑型為丸,故稱“四生丸”。

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營血虛滞之驚惕頭暈,目眩耳鳴,唇爪無華,婦人月經量少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舌質淡,脈弦細或細澀等證。有補血和血調經之功。

本方是從《金匮要略》膠艾湯化裁而來,為補血調經的基礎方劑。張秉成曰:“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成方便讀》)王晉三曰:“四物湯,物,類也,四者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歸入少陽主升,芍地入陰主降,芎窮郁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古方選注》)本方皆補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類藥物配伍,故名“四物湯”。

本方加人參、黃者名“聖愈湯”(《蘭室秘藏》),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卧不甯,五心煩熱,作渴等症。因其藥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内外調和,合乎聖度,又能愈病,故名之。

四維散《景嶽全書》

本方由人參、制附子、炒幹姜、炙甘草、烏梅肉諸藥為末,加水拌濕,蒸後烘幹研勻,溫水調服。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滑脫至甚;或洩利不能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能禁者。有溫補脾腎、固澀收斂之效。

“四維”,原意喻結物之大繩,象征決定事物存在變化的力量,這裡指四肢。脾居中央而主四肢,為後天之本;腎寓陰陽而主封藏,為先天之本。兩者功能正常、則身體健康,病無由生。本方中用人參、炙甘草大補元氣;附子、幹姜溫陽散寒;烏梅肉生津斂陰。諸藥配伍,可使脾運健,腎陽複,諸病悉除,從而四肢強勁,猶如國令行則四維張,故名“四維散”。

四逆湯《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幹姜、附子三味藥物組成。用于少陰病之四肢厥逆,惡寒蜷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沉微細;以及太陽病欲汗亡陽之證。有回陽救逆之功。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凡腎陽衰微,陰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陰,以緻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皆可發為四逆之證。本方用附子、幹姜回陽救逆,溫中袪寒;甘草和中益氣,補中安中。專治腎陽衰微,陰寒内盛陽氣衰微之四肢厥逆證,用之可達回陽救逆,使四逆而愈,故稱“四逆湯”。《傷寒論》另有一方名“四逆散”,由炙甘草、枳實、柴胡、白芍藥四味組成。用于治熱厥證。功能透解郁邪,調和肝脾。劑型功效不一,臨證應用當予細察。

四神丸《證治準繩》

本方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棗肉為丸。用于脾腎虛寒,證見五更洩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有溫腎、暖脾、收斂、止瀉之功。

本方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柯韻伯雲:“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從留而不去,故作瀉于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無以發陳……”《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四藥相伍,皆為溫藥,治療脾腎虛寒之五更洩瀉,功效神奇迅速,故稱“四神丸”。

“二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吳茱萸組成。

四磨湯《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槟榔、沉香、烏藥四味藥物組成。用于正氣素虛,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等症。有破滞降逆,順氣扶正之功。

“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于方中諸藥均較堅實、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四磨湯”。本方用于治療因七情失調所緻氣逆不降之證,服之行氣導滞、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參一味,可防三藥之副作用,俾行氣而不傷氣,破滞而不傷正,扶正袪邪而獲效。

《證治準繩》六磨湯,為本方加木香、枳殼,主治氣滞腹急便秘。《醫方集解》五磨飲子,為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主治氣厥或氣郁之實證。

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所緻諸症。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之功。 “君子”,古時泛稱才德出衆之人。張璐雲:“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張氏醫通》)王晉三曰:“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氣,而輸布于四髒,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古方選注》)本方為治療脾胃虛弱的基礎方。方中四味藥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補而不峻,益而無害,取古語“君子緻中和”之義,故名“四君子湯”。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陽虛腹脹,食少諸證。名“異功”者,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

四色斷痫丸《幼科發揮》

本方由黃連、朱砂、膽南星、甘遂四味藥物組成,研為細末,粟米糊與豬心血杆為丸,燈蕊煎湯送服。用于小兒驚痫抽搐,日久不愈,一月一發或再發者。有袪風、鎮痙之功效。

由于本方之中,為四味顔色之藥配伍,黃連色黃,朱砂色赤,膽南星色黑,甘遂色白,故曰“四色”;加之本方服用之後,可使小兒之驚痫治愈,從此斷絕,不再複發,故曰“斷痫”。總而言之,藥用四色,其效治痫,因此命名為“四色斷痫丸”。

四妙勇安湯《驗方新編》

本方由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脫疽(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見患處黯紅,微熱微腫,痛甚,煩熱口渴,或則潰爛,膿水淋漓,舌紅脈數等。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脫疽,乃因火毒内蘊或寒濕化熱,血行不暢,氣血凝滞,瘀阻筋脈而緻。本方尤适用脫疽潰爛,熱毒正盛而陰血耗傷者。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當歸活血散瘀,玄參瀉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四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活血散瘀,洵脫疽之長方也。“四妙”者,言本方藥僅四味,功效絕妙,旦量大力專,服藥之後,勇猛迅速,使邪袪病除,身體健康,平安無虞,故稱“四妙勇安湯”。

生化湯《景嶽全書》

本方由全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五種藥物組成,加黃酒、童便同煎。用于産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之證。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之功。

唐容川雲:“既産之後,身痛腰痛,惡血不盡,阻滞其氣,故作痛也。蓋離經之血,必須下行不留,斯氣無阻滞,自不作痛,又能生長新血。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歸芎失笑散及生化湯治之。”又雲:“血瘀能化之,則所以生之,産後多用。”(《血證論》)張秉成雲:“夫産後氣血大虛,固當培補,然有敗血不去,則新血亦無由而生,故見腹中疼痛等證,又不可不以去瘀為首務也。方中當歸養血,甘草補中,川芎理血中之氣,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營,助歸、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舊,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使者,可以益陰除熱,引敗血下行故道也。”(《成方便讀》)本方有化瘀生新之功,能使瘀血得化,新血得生,故名“生化湯”。本方加人參名“加參生化湯”,以救産後氣血虛脫之危。

生脈散《内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物組成。用于氣陰不足之體倦氣短,口渴多汗,咽幹舌燥;或久咳傷肺,脈來虛弱者。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

本方人參善補氣,麥冬能清氣,五味子可斂氣,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而具有益氣安陰,止津止渴,斂陰止汗作用,俾氣複而津回,汗止而陰存,氣陰充于脈道,則血流暢通。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能補氣陰,使脈複而生,汪昂雲:“人有将死脈絕者,服此能複生之,其功甚大。”(《醫方集解》)故名“生脈散”。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者、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

代刀散《外科全生集》

本方由皂角刺、炒黃者、生甘草、乳香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陳酒送服。用于治療癰瘍内已成膿,尚未穿破者。有補氣内托,消腫排膿之效。

方中皂角刺潰膿消腫;黃者補氣托瘡;乳香散瘀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可使成膿之癰瘡早曰潰破,膿出而愈。“代刀”者,是言癰腫成膿,每須用刀切開排膿方能治愈。本方其效可代刀針,故名“代刀散”。

代杖丹《醫宗金鑒》

本方由丁香、蘇木、地龍、無名異、牡丹皮、肉桂、木鼈子、乳香、沒藥、自然銅十味藥物組成,為末蜜丸,黃酒送服。用于治療器械所緻之外傷疼痛。有活血理氣,止痛止血之功。

“杖”,泛指棍棒,又為古代一種刑罰,即用大荊條、大竹闆或棍棒拷打人之臀、腿或背部。本方之中運用大量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藥,配合溫陽理氣之品,對于被器械損傷肌肉、疼痛出血者最為适宜。猶如可以代替人受杖刑一樣,故名曰“代杖丹”。

代針散《瘍醫大全》

本方由木鼈子、川烏兩味藥物組成,水磨後以鵝翎掃刷瘡上,留豆大一處出膿,如藥水幹再刷。用于治療惡瘡腫痛,日久不出膿者。有消癱排膿之功。

瘡癰日久,膿已釀成,而不能自行潰破者,往往需用刀或針刺切開排膿,以使腐膿去而新肌生,瘡癱之患得以痊愈。方中木鲨子潰癱消腫;川烏散寒止痛。兩藥共享,尤對陰疽腫毒之已成膿者,用之可自行破潰出膿,促其早愈。猶如用刀針切刺排膿一樣,故名曰“代針散”。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當歸尾、甘草、赤芍藥、乳香、沒藥、防風、貝母、陳皮、金銀花諸藥組成。用于瘡癰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或身熱微惡寒,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有力等症。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醫宗金鑒》雲:“此方治一切癱疽,不論陰陽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化膿生肌,散瘀消腫,乃瘡癰之聖藥,誠外科之首方也”。“仙方”,托名仙人所傳之方,言其功效神;“活命”,謂有定痛回生之功。本方用于外科諸證,可使癰腫消而疼痛止,療效可靠,濟世活人,故稱“仙方活命飲”。本方又名“真人活命飲”,謂修真得道之人所制,均為溢美之辭。

白虎湯《傷寒論》

本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經熱盛,或邪熱在氣分之壯熱,煩渴,口幹舌燥,面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浮滑等證。有清熱、除煩、生津之功。

“白虎”者,為四方宿名之一,是西方七宿的合稱,古代傳說中西方的金神,主氣在秋,秋金當令而炎暑自解。方中行雲:“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于解熱,莫如白虎。”(《溫熱經緯》)本方用于陽明經證,以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為用藥指征。服藥之後,其清熱解暑之力,猶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使熱勢驟降,重證告愈,故名曰“白虎湯”。本方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益氣之功更佳;加蒼朮名“白虎加蒼朮湯”(《類證活人書》),有清熱燥濕之功;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湯”(《金匮要略》),有清熱疏表之功。

白雪糕《古今醫鑒》

本方由大米、糯米、山藥、芡實、蓮肉諸藥組成,共為細末,入白砂糖攪和令勻,入籠蒸糕,任意食用。用于治療病後脾胃虛弱之證。有健脾益胃、補虛扶羸之效。

本方所選之五種藥物,實為五種常用食物。《素問.髒氣法時論》就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之說。方中大米、糯米為谷,以扶養胃氣;山藥為菜,以補益脾氣;芡實、蓮肉為果,以健脾和胃。諸藥配伍,對脾胃虛弱之證當然有益。且方中諸藥與白砂糖均為白色,如法蒸糕後,更是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故名“白雪糕”。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五靈脂、炒蒲黃兩味藥物組成。用于瘀血停滞之月經不調,少腹急痛,痛經,産後惡露不行等症。有活血袪瘀,散結止痛之功。

本方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藥配伍,不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吳于宣曰:“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甘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陰之滞,而有其推陳緻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逐瘀,不覺諸證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古今名醫方論》)“失笑”者,忍俊不住而發笑。此方僅二味平易之藥,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發出笑聲。故稱之曰“失笑散”。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本方由半夏、黃芩、幹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諸藥組成。用于胃氣不和,症見心下痞滿不痛,或幹嘔、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有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作用。

本方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痞”者,即閉塞不通之意。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則胃脫有堵塞不适感。王旭高雲““瀉心者,實瀉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王旭高醫書六種》)王又原雲:“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名醫方論》)方中以半夏為主藥,重在辛溫散痞而和陰,有解除心下痞滿之效,故稱“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中瀉心湯有五: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通治各種痞證;附子瀉心湯治痞證兼陽虛;大黃黃連瀉心湯則治邪火内熾。

至寶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生烏犀屑、生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黃、龍腦、麝香、牛黃、安息香、金箔、銀箔等藥物組成。用于中暑,中惡,中風,溫病;以及小兒驚厥屬于痰濁内閉諸症。有化濁開竅,清熱解毒之功。

張秉成曰:“方中犀角、牛黃,皆秉清靈之氣,有涼解之功;玳瑁、金箔之出于水;朱砂、雄黃之出于山,皆得寶氣,而可以解毒鎮邪。冰、麝、安息,芳香開竅……領諸藥以成其功,拯逆濟危,故得謂之至寶也。”(《成方便讀》)“至”者,極也,最也;“寶”者,珍實之物品也。本方為清熱熄風,鎮驚,豁痰開竅的重要方劑,用于熱邪内擾,痰濁蒙閉心包諸證,療效顯著,是極珍貴的方劑之一,所以稱“至寶丹”。

地黃飲子《宣明論方》

本方由幹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生姜、大棗、薄荷諸藥組成。用于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幹不欲飲,舌苔浮膩,脈沉遲細弱之瘖痱證。功能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本方主治瘖痱證。“瘖”指舌強不能言;“痱”指足廢不能用。其證由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緻,故劉河間選用滋補腎陰的幹地黃為主。王晉三曰:“飲,清水也。方名飲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陳修園曰:“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于陽分以散風,重濁走于陰分以降逆。”方中以幹地黃為主,用清水微煎為飲服,取其輕清之氣,易為升降,迅達經絡,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陰陽,故名“地黃飲子”。

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百合、芍藥、當歸、貝母、生甘草、玄參、桔梗諸藥組成。用于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緻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肺腎陰虧咳嗽的常用方。方中以百合等潤肺生津之品為主,諸藥相伍,使肺腎得養,陰液充足,虛火自清,痰咳得止。肺在五行中屬金,肺金不固則變生諸證。本方服之可使肺金甯而肺氣固,諸證自能随之而愈,故名“百合固金湯”。亦有言“固金”為“固若金湯”之義,喻服之本方,可使肺氣健固,猶若金城湯池一般矣。

回春丹《敬修堂藥說》

本方由川貝母、陳皮、木香、白豆蔻、枳殼、法半夏、沉香、天竺黃、殭姜、全蝠、檀香、牛黃、麝香、膽南星、鈎藤、大黃、天麻、甘草、朱砂諸藥組成。用于小兒急驚,痰熱蒙蔽者。有清熱化痰,開竅定驚之功。

小兒急驚風,有熱、痰、風、搐四大臨床特征,為兒科“四大症”之一。本方所治急驚風,系痰熱壅盛,内閉心竅,熱動肝風所緻。“回春”,謂冬去春來,草木重生之意。宋蘇拭有“檻内群芳芽末吐,早已回春”之詞。後喻醫術高明、起死回生,為“妙手回春”。本方藥量雖小,藥方甚強,治療小兒急驚風療效卓著,猶如“妙手回春”,使患者迅速恢複健康,所以名曰“回春丹”。

舟車丸《景嶽全書》

本方由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青皮、陳皮、木香、槟榔、輕粉諸藥組成。用于水腫水脹,形氣俱實之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沈數有方等症。有行氣逐水之功。

張秉成雲:“此方用牽牛瀉氣分,大黃瀉血分,協同大截、甘遂、芫花三味大劑攻水者,水陸并行;再以青皮、陳皮、木香,通理諸氣,為之先導;而以輕粉之無竅不入者助之,故無堅不破,無水不行,宜乎有舟車之名。”(《成方便讀》)本方為諸攻逐劑中甚者,服之可使水濕之邪,從大小便迅速排出,其峻猛之勢,猶如順流之舟,下坡之車,順勢而下,使水濕之邪蕩然無阻。所以叫做“舟車丸”。本方去槟榔名“舟車神佑丸”(《醫宗金鑒》),功效相同。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本方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實、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胸中瘀血,阻礙氣機、兼肝郁氣滞之瘀血證,證見胸痛、頭痛曰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舌質黯紅,脈澀或弦緊等。有活血袪瘀、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原為治瘀血内阻胸部,氣機失暢以緻胸痛胸悶之劑。王清任認為隔膜的低處,且如池,滿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據“血府”可以産生“血瘀”的理論,創立此方。本方從桃紅四物湯化裁而來,不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氣分之郁結,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氣機暢通,從而諸證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湯”。

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

本方由牛黃、郁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栀子、朱砂、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諸藥組成。用于溫熱病熱邪内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所緻之高熱煩躁、神昏谙語等症。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

“宮”,本義指帝王住所,此處指心包而言。心包,即心之包膜,為心之外圍。心為君主之宮,心包猶主之宮城。溫熱邪毒内陷,心包即代心受邪,故熱擾神明出現神昏擔語,稱為“熱入心包”。方中以牛黃清心解毒,内透包絡為主,合諸藥為丸,以清内陷心包之熱邪,從而使熱邪得清,心神方能“安”居其“宮”,故稱“安宮牛黃丸”。

安奠二天湯《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人參、白朮、扁豆、炙甘草、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諸藥組成。用于妊振少腹疼痛,胎動不安。有補益脾腎之效。

“安奠”,穩穩地奠定;“二天”,即指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傅青主雲:“胎動乃脾腎雙虧之證,自非大用參、朮、熟地補陰補陽之品,斷不能挽回于頃刻。世人畏用參、朮,或少用以冀見功,見證不的,是以寡效,此方正妙在多用也。”(《傅青主女科》)本方諸藥合用,能使脾腎之先、後天得以補益,從而腎氣旺盛,脾氣充足,陰陽和調,氣血相濡,維持妊振的需要,保證胎元的發育,而無胎動不妥,妊娠腹痛之虞。故名“安奠二天湯”。

交泰丸《韓氏醫通》

本方由黃連、肉桂兩味藥物組成。用于心火偏亢,腎陰不足之心煩失眠,多夢怔忡,盜汗遺精等症。有清心火,溫腎陽,交通心腎之功。

心屬火,主藏神,位居于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于下。在正常情況下,心火下交于腎,以溫腎陽;腎水上承于心,以養心陰。心腎交通,水火既濟,則百病不生。反之,心火亢于上,腎陽衰于下,則諸證叢生。本方藥僅兩味,黃連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熱以溫腎陽,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心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事,故名“交泰丸”。

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

本方由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紫厚樸、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十味藥物組成,研為極細末,未成膿用茶湯同蜜調外敷,成膿用蔥湯同蜜調敷等。用于癰疽,發背,疔瘡,乳癌,跌仆損傷,濕痰流毒,及大頭天行,天庖瘡,小兒丹毒,皮膚赤腫等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方中天花粉、黃柏、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姜黃、白芷活血袪風,消腫止痛;蒼朮、厚樸、南星、陳皮、甘草袪濕化痰,消腫止痛。凡癰瘍瘡疖初起焮紅腫痛者,局部外敷尤宜。“如意”,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器物,此處指稱心随意講;“金黃”,是指藥物粉末呈金黃色,故以此命名之。

更衣丸《先醒齋醫學廣筆記》

本方由朱砂、蘆荟兩味藥物組成,取酒和丸,用黃酒沖服。用于治療腸胃燥結,大便不通,心煩易怒,睡眠不安諸證。有瀉火通便之功。

本方主治腸結便秘之證。方中僅用藥二味:朱砂性寒、有重墜下達之功;蘆荟味苦,有膏滋潤腸之效。相伍為用,可使胃關開啟,腸胃積熱所緻之秘結霍然而除。“更衣”,古時稱大、小便之婉辭。《論衡.四諱》雲:“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柯韻伯雲:“古人入廁必更衣,故為此丸立名。用藥之義,以重墜下達而奏功。”(《古今名醫方論》)喻熱結便秘之病者,服本方丸劑後,在短時間内大便通暢,當即入廁,諸證消失。故稱“更衣丸”。

坎離既濟丸《沉氏尊生書》

本方由當歸、熟地、生地、山茱萸、牛膝、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藥、龜版、知母、黃柏、川芎諸藥組成。用于陰精虧損所緻之陰虛陽亢,症見煩燥易怒,五心煩熱、盜汗失眠;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幹,脈象細數等。有滋陰降火之功。

“坎”,八卦之一,卦形象征水;“離”亦為八卦之一,卦形象征火。古人謂腎為坎水,心為離火。“既濟”,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坎上。《易.既濟》:“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本方功能滋腎水而降心火,服之可使心腎之水火上下交通相濟,以防陰虛陽亢之症由生。故名“坎離既濟丸”。

完帶湯《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炒白朮、炒山藥、人參、炒白芍、車前子、制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諸藥組成。用于脾虛帶下,證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

[ 白光 ]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有補脾舒肝,化濕止帶之功。

帶下之證多與帶脈有關。帶脈屬奇經八脈之一,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于帶”之說。如果帶脈失常,不能約束則為帶下。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補養,量小者消散,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為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運,消濕濁,從而使綿綿之白帶完全中止,故名“完帶湯”。

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本方由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栀子、荊芥穗、滑石,甘草十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加生姜水煎服。用于外感風邪,内有蘊熱,表裡皆實之證。有疏風解表,清熱瀉下之功。

吳琨雲:“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巅頂者,得之由鼻而洩;大黃、芒硝,通利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洩;滑石、栀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漬者,得之由溺而洩;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袪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本方名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古今名醫方論》)由于本方以防風為主藥,表裡雙解,效果良好,故而命名“防風通聖散”。

抱龍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天竺黃、雄黃、朱砂、麝香、膽南星諸藥組成,甘草水為丸。用于小兒急驚,痰熱内壅,身熱昏睡,呼吸氣粗,四肢抽搐等症。有清熱化痰,開竅安神之功。

“龍”,這裡指肝,“抱龍”者,鎮肝也;因肝屬木,應東方,青龍亦屬木,木生火,肝為心母。且心藏神、肝藏魂。小兒急驚,多由内熱熾盛所緻,以鎮肝熄風,清心滌痰為大法。本方既清熱熄風,又開竅定驚,能清肝甯心,安神定魂,從而驚風得平,幼兒健壯。故名曰“抱龍丸”。又曰,本方有驅邪保赤之功,可達抱子成龍之望,故名。

抵當湯《傷寒論》

本方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下焦蓄血所緻之少腹滿痛,小便自利,身黃如疸,精神發狂等症。有攻逐蓄血之功。

“抵當”的方名意義,說法不一:一謂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擋其熱結蓄血之證;一謂抵當乃抵掌之訛,抵掌是水蛭一藥的别名(陸淵雷引山田氏語),本方以其為主藥,因而得名。但也有謂“抵當”為“至當”者,如王晉三曰:“抵當者,至當也。蓄血者,至陰之屬,真氣運行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獨治其邪,務必以靈幼嗜血之蟲為向導。飛者走陽路、潛者走陰路,引領桃仁攻血,大黃下熱,破無情之血結,誠為至當不易之方,毋懼乎藥之險也。”(《古之選注》)或曰,本方有攻逐蓄血之功,可宜抵當攻之處,故名。

抵當丸亦出自《傷寒論》,藥味相同,僅劑量略少,制丸服,适于病久勢緩者。

奔豚湯《金匮要略》

本方由甘草、川芎、當歸、半夏、黃芩、葛根、芍藥、生姜、甘李樹根皮諸藥組成。用于治奔豚,證見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等。有溫散寒邪,平沖降逆之功。

奔豚,又名贲豚、奔豚氣,曰腎之積。證見有氣從腹上直沖胸脘、咽喉,發作時痛苦劇烈,或腹痛,或往來寒熱。病延日久,可見咳逆、骨痿、少氣等症。王晉三雲:“贲,與『憤』同,俗稱奔;豚,尾後竅;又,小豕也。病從腹中氣攻于上,一如江豕之臀憤起而攻也。”(《古方選注》)本方為治腎水淩心所緻的奔豚病的專方,故名“奔豚湯”。

厚樸溫中湯《内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姜厚樸、橘皮、炙甘草、草豆蔻仁、茯苓、木香、幹姜諸藥組成。用于脾胃寒濕、氣滞所緻之脘腹脹滿痞痛,或客寒犯胃,時作疼痛等症。有溫中理氣,燥濕除滿之功。

厚樸辛溫苦燥,入脾胃二經,功能溫中散滿。張錫純譽之為“溫中下氣之要藥”。本方以厚樸為主藥,配諸藥合用于治療脾胃寒濕、氣滞之證,有溫中行氣,散滿止痛之效,使寒濕去而氣滞行,痞滿除而疼痛消,故稱“厚樸溫中湯”。

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補骨脂、胡桃仁、杜仲三味藥物組成,加蒜熬膏為丸。用于治療腎虛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轉側艱難。有補肝腎、壯筋骨,止腰痛之功。

“青娥”,古時女子用青黛畫眉,後來泛指青年女子。傳說乃唐知廣州太尉張壽明得本方于南番,服用之後使白須發轉為烏黑,所以有“奪得青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詩句,贊美此方的神妙。由于本方有溫補肝腎之功,服後可使肝腎充足,腰痛若失,須發烏黑,筋骨強壯,從而體健年輕,可與青年女子相媲美,故名“青娥丸”。

抽薪飲《景嶽全書》

本方由黃芩、石斛、木通、炒栀子、黃柏、枳殼、甘草、澤瀉八味藥物組成。用于火熱熾盛之面紅耳赤,狂言亂語,小便赤澀,大便幹結之症。有較強的清熱瀉火功效。

古有“釜底抽薪”之成語,“釜”即鍋也,是說從鍋底取掉薪柴,鍋裡的水就不會沸騰,這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是在火熱熾盛之時,服用清熱瀉火之重劑,猶如從“釜底”抽出柴火一樣,從而火勢不會蔓延,病情不再發展。

固沖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炒白朮、生黃者、[火段]龍骨、[火段]牡蛎、山萸肉、生杭芍、海螵哨、茜草、棕邊炭、五倍子諸藥組成。用于沖脈不固,證見血崩或月經過多,色淡清稀,心悸氣短,舌質淡,脈細弱或虛大者。有益氣健脾,固沖攝血之功。

“沖”,即沖脈,為奇經八脈之一。沖為血海,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精氣充足則沖脈盛,血海盈,故月事以時下。若脾胃虛弱,統攝無權,則沖脈不固,而緻崩漏或月經過多之證。本方止血而不留瘀,健脾又能固沖,專治氣虛沖脈不固所緻之崩漏或月經過多,有固沖攝血作用,故名“固沖湯”。

-----------------------------------------

【馬氏中醫】

不覓仙方學養生,健康才是真的好。

馬氏中醫推薦養生宗旨:“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未病先防,防微杜漸,既病防變。”

馬氏中醫将于微信公衆賬号中6月份推出【名言養生大講堂】語音直播節目,歡迎各位聽衆關注收聽中醫知識講座。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賬号:馬氏中醫

www-mszyi-com(長按可複制)到微信添加關注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