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書香門第一直是一個很優雅的詞語,我們經常會将這樣美好的詞語用在翩翩公子的身上,用在窈窕淑女的身上,或者用在江南名門望族身上。我們也知,這樣的詞語大緻意思也就是指世代以讀書為業,充滿了書卷氣質的家族門楣,這些人經過世代書卷知識的浸潤,舉手投足間都透露出儒雅和驕傲。
特别是在唐代,随着讀書人群體的壯大,整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和文學水平也随之提高,很多讀書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後又将一些良好的學習和讀書習慣傳承下去,再加上家族内部本身具有一定的書籍儲備,書香門第也就逐漸形成。但是如果細論書香門第是如何養成,也是有講究的,那麼,如果在唐朝需要構建一個“書香門第”,有哪些必不可少的條件?又是什麼原因促成了書香門第在唐朝迅猛發展呢?
要培養出一個充滿了文化氣質的家族,必得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努力,而這些人的共同信念和為了達到這個目标所努力向上所形成的氛圍與風氣,我們都可稱其為家風。家風是抽象性的,而好的家風則是書香門第能夠形成的重要先決條件。
在唐朝社會,經曆過以前曆朝的洗禮和積澱,整個社會依舊是在傳統的儒家思想軌道之中運行。而家風則是從這些思想當中所提煉出來并經過整個家族的人親身實踐,無形中存在的一股道德信念和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那麼,唐代時期的家風又是如何?
01. 家風的形成依據——儒家經典的道德和行為規範
既然是“書香門第”,那麼家風的形成肯定就是以書為基礎的,書中自有黃金屋,一個家族為了對其族中的成員進行思想的教化,大多會選擇儒家經典。通過對儒家經典的研學,制定出一套本族成員必須遵守的道德和行為規範,來達到教化的目的。
在這一方面,唐朝書香門第的家風形成大多是依據北齊時期比較典型的《顔氏家訓》,從對自我的反思和剖析,到兄弟兒女之間的關系處理,再到讀書治學的嚴謹态度,最後上升到治軍和愛國,幾乎涵蓋了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格所需的所有準則和規範。
這本書不僅是給唐朝文人家族的教育提供了方向和範式,也成為他們形成自己獨特家風的重要參考資料,許多文人學者都是在《顔氏家訓》的基礎之上制定出本家族的道德行為規範的。如韓愈、白居易、李德裕等大名鼎鼎的文人們,都是參考了《顔氏家訓》才寫出《誡子書》等對後輩提出要求和期望的著作,其目的也都是形成堅固的優良的家風。
02.“昔孟母,擇鄰處”——唐代文人們為了家風的養成都做了哪些努力?
既然有了統一的行為和道德規範,那麼如何堅定不移地實施下去就成為了唐代當時文人們所面臨的首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文人們想到了通過以下方法 :首先是利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對族中的子弟們進行熏陶。
儒家傳統的思想提倡忠孝,因此很多文人家庭在族中子弟剛開始上學時就給他們灌輸關于忠孝的概念,編寫關于忠孝的教科書、講述自古以來的忠孝小故事、制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忠孝規範,就連政府也以《孝經》為準則,宣揚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家庭的孝順,以此來對百姓們和學校教育進行規範和要求,就是在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感化方式之下,忠于君主、孝于長輩的思想開始在孩子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其次,除了以忠孝為基本的道德準則外,文人家庭中也注重培養子弟在處事中的謙卑恭謹的态度,特别是和鄰裡的關系友好、對待同輩的謙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文人家族往往會選擇有着同樣優良家風的文人聚居,使得親族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除此之外,政府也為了社會的穩定制定出了相應的規範,如唐太宗就有《帝範》,提到應該“敦穆九族……察之以德則邦家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文人家庭中也有類似的歌謠和手冊來對族人進行約束,可見在整個唐朝,都是上下一心要建設和睦、和諧、和氣的家庭環境和社會氛圍。
01.何謂家學?
就像我們在開頭所說,能夠被稱為書香門第,那得是累世都經過較好的知識文化教育,且家族成員大多都能夠飽讀詩書,并且要有整個家族得以傳承的家學,在此背景之下,才能算得上是書香門第。那麼在書香門第的形成條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家學,因為其關系到整個家族的學習内容,也關系到家族子弟的文學素養水平。
而所謂家學,就是在一個家族中,子孫世代都要學習的内容,其内容也是包羅萬象,如獨特的專業技能、學習經驗、信仰的價值觀念和體系,又或者是能夠像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的書本。唐朝文人家庭中的家學也不例外,大多都是上面所提到的内容。
02.十八般“武藝”,總有一樣要精通
就像我們在小說中看的武俠小說一樣,在江湖中一個門派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是因為這個門派有着别的派系所沒有的獨門秘籍。和武林門派一樣,在唐朝如果要養成一戶書香門第,自然也要有和别的家族不一樣的地方,如京兆的韋氏便是以擅長經學獨步天下,他們族中子弟都是精心研習經學,而經學的衆多分支裡,又數禮學更為精妙高深,韋氏家族更是在禮學領域有着較深的研究。
如韋氏家族中的韋光閏、韋武、韋渠牟等人,都是當時頗具盛名的禮學研究大師。除了經學以外,史學的地位在唐朝也有所提高,《史通》作為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它的出現更是說明史學在唐朝取得的重大進展。
因此在唐朝的書香門第中,也有專以史學研究為業的,如李氏家族,以李百藥、李慈、李德裕、李述等人為代表,都對史學的領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具備較高的史學素養。因此将家學進行良好的傳承,必得是整個家族的大部分人都精心研習過,且成就頗高。
自漢至唐,文人數量在唐朝達到鼎盛,因此書香門第的數量也相比前朝達到了高峰,而唐朝的書香門第數量衆多,其原因大緻有以下幾點:
01.科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使得文人數量猛增
科舉制自從在隋朝建立後,其對整個社會造成的積極意義遠大于消極影響。它打破原來階層固化的局面,使得流動性增強,也使得下層民衆有了進入朝堂參與政治決策的機會和可能,同時又為中央輸送了更多的優秀人才,使整個社會形成了良性循環。
也正是在這一項制度帶來的獲益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讀書之路,憑借着科舉再步入仕途,寒門子弟并不是隻有種田這一條出路了,也會産生貴子,所以在這些益處的吸引之下,文人數量開始有了迅猛的增長。
且随着這一制度在唐朝不斷的完善,文人家庭也在不斷發展之中,因此書香門第形成的基數本身就較大。再加上士族門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他們之中的某些家族本來就是書香門第,再加上唐朝的後起之秀,兩種群體的總和自然就更加龐大,因此出現了唐代多書香門第的現象。
02. 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個人素質和文化水平
除了科舉制度的支持外,經濟的發展更是為書香門第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現實條件。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隻有物質層面富有起來,人們才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提高和享受。而唐朝的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再加上和平年代承平日久,中原和江南地區少有兵燹,人們也漸漸不需要疲于奔命地躲避戰争,也不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因此對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個人素質更加重視,這也是良好家風形成的重要出發點。
知識和書本往往蘊含着讓人心裡平靜的力量,而一個家族的大部分人經曆過時間和知識的浸潤也往往更加平和,這種書香門第靠的是累世的學問和在不同學界研究領域的行業大拿,家風的世代培養和家學的世代傳承,靠的也就是人們在日積月累當中所凝結成的對儒家經典中忠孝節義的敬畏與遵守。總的來說,書香門第養成不易,它是時代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也是知識在生産和搬運過程中會發生的必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